曾燁
【摘要】九僧作為“晚唐體”中的一個重要的詩人群體,有著獨特的時代價值。九僧山水詩是九僧創(chuàng)作中極具獨特性的一部分,有著研究的價值。九僧山水詩具有清寒凄冷與清新閑逸兩種不同的風格,這兩種風格的形成和九僧諸人對賈姚門徑的繼承、僧人生活的特殊性及其云游經歷是九僧山水詩景物描寫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九僧山水詩的獨特代表性,對宋詩山水景物描寫有著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九僧;山水;宋;詩歌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0-004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15
一、簡述九僧及其山水詩
九僧是指宋初詩壇的九位詩僧,有關九僧的記載最早見于歐陽修的《六一詩話》。后來,司馬光游歷萬安山玉泉寺時得到了一本《九僧詩集》,其中明確記載了九僧的名字?!八^九詩僧者: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臺行肇,沃州簡長,青城惟鳳,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懷古也?!?①這一發(fā)現(xiàn)既彌補了歐陽修簡要記載的不足之處,同時也為后世歷代學者開展“九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并使在歐陽修時已不傳于世的《九僧詩集》重新得以流傳。此后又經書商陳起的編印,《九僧詩集》世代流傳了下來。以1920年刻本《宋九僧詩》為例,其中一共收錄了九僧詩123首,詩句108句,其中山水詩共16首,總占比為13.01%,以保暹的山水詩最多,占比為7.6%。
二、清寒凄冷、清新閑逸共存的風格
縱觀九僧山水詩,可將其詩分為清寒凄冷與清新閑逸兩種不同的風格,下面將對這兩種風格進行具體分析。
1.清寒凄冷的風格特征
清寒凄冷是九僧山水詩歌最主要的風格特征,這一特征具體來看是從詩歌中意象的選擇,修飾詞的運用以及情感表達上體現(xiàn)出來的。
首先,是意象的選用上。九僧山水詩中多選用帶有感傷悲凄色彩的意象,如“孤泉”“寒溪水”“云寒”等意象。如保暹詩《途次望太行山》“翠死寒溪水,香殘別洞花” ②二句。其外比起其他季節(jié)九僧們尤愛寫深秋時景,萬物蕭索,凄冷之感更甚。詩集里收錄的16首山水詩中至少有8首,用到了“窮秋”“秋深”“秋生”“秋樹寒”等明確帶有秋的詞語點出了詩歌描寫的時令,正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 ③更何況九僧山水詩中還不乏描寫深秋時景的詩作,這就奠定了他們詩歌清寒凄冷的整體格調。
其次,冷色調的修飾詞也是使得他們山水詩中帶有清寒之意的重要原因,詩中“苦”“難”“殘”“寒”“孤”等頗具冷意的形容詞也常常出現(xiàn),或是用于修飾自然景物、環(huán)境氛圍的肅殺寒涼,或是用以抒寫詩人、旅人的心境,都使得詩歌籠罩在窮愁孤寒的氛圍中。如保暹詩《途次望太行山》中“翠死寒溪水,香殘別洞花” ④二句,營造了一幅深秋時節(jié)萬物肅殺,紅凋翠掩,毫無生氣的深秋畫面。
最后,由于少年出家為僧,四處云游交友以及長期的山林生活,九僧諸人在山水詩中或是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或是表達懷友之意,又或是體現(xiàn)孤獨寂寞的心境。他們將這些情感寄寓于山水景物上,這種種情感的抒發(fā)也是造成其詩清寒凄冷風格的原因之一。如希晝詩《過巴峽》:
遠望知無極,窮秋日向殘。孤泉瀉空白,眾木倚云寒。靜想猿啼苦,危聞客過難。寸心寧可寄,前去雪漫漫。⑤
這首詩是希晝途徑巴峽所作,描繪了巴峽地區(qū)的景物風光,以及表達了自己由景物引起的云游離鄉(xiāng)的愁緒。首聯(lián)點明時令,詩人云游離鄉(xiāng),途徑巴峽,所見皆是一片蒼茫,江流蜿蜒去向望不見的遠方正如詩人不知歸期的旅途一般。而離別又是在這樣的深秋時節(jié),時近黃昏,蒼涼之感漸漸襲上心頭,詩歌一開始就奠定了凄清的整體基調。緊接著次聯(lián)描寫的是深秋時期巴峽的景色。晚秋時雨水已不再充沛,高聳的山峰上唯有少數(shù)的泉水傾瀉而下,仿若從天上流下般。山上的樹木卸去了夏日的濃蔭,枯木林立于云間,高遠而清冷。這句詩整體上營造了一幅空曠清冷的景象,又用“孤”“寒”之詞進行修飾,讓人讀之不免感慨天地蒼茫,自己孤苦無依,只覺生如蜉蝣,無所依憑,徒生悲戚。而這樣的悲戚之感并未就此打住,巴峽兩岸的山上傳來凄厲的猿聲,苦苦哀啼,仿若道出行路之難過,路人心中的哀戚由此更甚。最后一聯(lián)又由寫景轉入抒情,深秋日暮里,兩岸猿聲中,詩人只覺自己心無寄處,前路茫茫。希晝此行的目的地是北方,由南入北,天氣漸涼,何況現(xiàn)在已然是深秋時節(jié),等到達目的地后迎接他的將是肅殺的朔風和凜冽的寒冬,孤寂悲戚之情由此推到極致。
2.清新閑逸的風格特征
盡管清寒凄冷是九僧山水詩一大重要的特色,但清新閑逸也是其中不能忽略另一種風格,對日常的觀照,加上僧人簡樸的生活習慣和山林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的詩中有種淡泊超然的閑逸之趣。清新閑逸的特征最直觀的體現(xiàn)是在意象的選擇上。在此類詩中多有以抒寫自我閑適心境為主的意象。如行肇詩《泛若耶溪》中“岸回云獨隨,山轉泉更響。望望極寒源,由言放輕槳?!?⑥四句中“云”“山”“泉”“槳”等意象雖無多余的修飾詞,但情與景已然交融。上文舉過的保暹《秋徑》一詩,就是營造清新閑逸風格的突出代表,“清陰”“幽穴”“苔痕”寫的是秋日清靜之景,“閑行”“靜極”則是詩人閑適心境的體現(xiàn)。詩人將情與景結合在一起,幽靜無人的秋日小徑正好應和了詩人獨自賞玩的閑情逸趣。保暹詩《江行》中“幽禽飛共闊,野客泛無涯” ⑦二句,既寫出了天地高闊,禽鳥自由的飛翔的景象,又表現(xiàn)出泛舟江上之人天地悠游的野趣、閑趣。舟中人隨心而行,遇景便賞,無所謂來處,無所謂歸途。再如宇昭詩《夕陽》中“向夕江天迥,微微接水平”“云外僧看落,山西鳥過明” ⑧四句,即營造了一幅空靈的黃昏時景,在水天之下一個僧人獨立著,望向遠處見山樹掩映里,古剎聳立處,夕陽降落蹤跡變得隱秘難尋,整體詩境頗有超然物外之感。如行肇詩《泛若耶溪》:
霽雨牽野情,孤舟遂茲賞。積水連遠空,落日垂萬象。岸回云獨,山轉泉更響。望望極寒源,由言放輕槳。⑨
此詩是行肇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他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感,全詩節(jié)奏明快,意境悠遠,寫景如畫,傳達出詩人悠游溪上愉快閑適的心情。首聯(lián)先寫詩人游玩之意,此時云開雨霽,景色清朗空靈,牽引出詩人游玩野外的興趣和情致。緊接著次聯(lián)開始寫雨后風光,雨后微漲的溪水和雨水洗滌過的澄明天空連成一片,天與水上下一色天地仿若無所隔閡。點綴落日布滿余暉的天空像一片巨大的幕布垂下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融在一起,山水之間都灑滿了落日余暉。通過詩人的描述,景物也變得更加廣闊了,詩人由此也感覺到了更多的自由。緊接著下聯(lián)仍是寫景,但比起上一聯(lián)主要刻畫景物的靜態(tài)相比,這一聯(lián)更多的是從動態(tài)中表現(xiàn)自然野趣。這句詩中把天上的云擬人化,寫云的迷戀和追隨,表達的是詩人此時游玩的渴切之情。最后一聯(lián),詩人的游玩已然接近尾聲了。詩人遠遠眺望看見了溪流的源頭,但是他卻不愿這么快就結束此次郊游,于是放任船槳自行滑動,自己于舟上享受著這片刻的平靜安寧,自由閑逸。
三、山水景物描寫特點形成的原因
(一)繼承賈姚門徑
以賈島、姚合為代表的苦吟詩人是“晚唐體”主要的師法對象。賈島詩的特點許多都被九僧繼承了下來。
首先,九僧諸人繼承了賈島詩“瘦硬”的風格,即是指賈島詩孤峭瘦硬,詩境狹小,意象固定。賈島喜愛用“僧”“寺”“禪”等意象,這些意象與九僧詩的意象重復率極高。如賈島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⑩,保暹詩“涼生初過雨,靜極忽歸僧” ?;賈島詩“泛舟同遠客,尋寺入幽云” ?,保暹詩“舊隱湖西寺,青青千萬峰” ?。
其次,是對賈島詩“清幽”的繼承,用賈島詩《偶作》和保暹詩《秋徑》對比能發(fā)現(xiàn)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野步隨吾意,那知是與非。稔年時雨足,閏月暮蟬稀。獨樹依岡老,遙峰出草微。園林自有主,宿鳥且同歸。?
——賈島《偶作》
杉竹清陰合,閑行意有憑。涼生初過雨,靜極忽歸僧。蟲跡穿幽穴,苔痕接斷棱。翻思深隱處,峰頂下層層。?
——保暹 《秋徑》
這兩首詩描寫的環(huán)境都是在清幽的山林中,都寫了于山林中漫步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其中都包含著閑行游賞的雅趣。
再之是對“奇僻”風格的繼承,“奇僻”主要表現(xiàn)在將日常的事物進行曲折的表達,使語句陌生化,在其中表達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的情思,其詩常有寒意。如“集蟬苔樹僻,留客雨堂空” ?將描寫的對象縮小到樹上的秋蟬;再如“廢館秋螢出 ,空城寒雨來” ?所展現(xiàn)的是一幅荒蕪的圖景,沒有人煙只有昆蟲和寒雨,足見寂寥。 九僧詩中也有不少風格類似的句子如文兆詩“帶露諸峰迥,懸空片月明” ?、希晝詩“茶煙逢石斷,棊響入花深” ?、希晝詩“雪溜懸危石,棋燈射遠林” ?等句聚焦的都是某事某地某個具體的事物,選擇的雖是較為尋常的事物,卻采用非常的視角,營造一種新奇的閱讀效果。
(二)僧人身份的特殊性
九僧諸人既是詩人也是僧人,這樣的雙重身份使他們筆下的山水有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特點。知空法師就曾提到過“自古詩情半個禪?!??唐宋時期禪詩尤為興盛,其作者既有文人,士大夫又有僧人,他們寫詩寄托禪理,推動著禪宗和詩歌的結合。
再者,禪宗本身就與山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五燈會元》第一卷中就記載到佛教禪宗二祖慧可“自幼志氣不群,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產,好游山水?!??。卷二中則記載了禪師以山水悟道的神異故事“山水暴漲,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 ?。在其卷十七中記載了一個有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更是說明了自然山水是僧人們參禪悟道的重要對象。自然界的山水林木以其本身的廣大和未知吸引著人們去探究,也成了禪宗思索體悟的對象,成為他們內心情志激發(fā)或寄托的對象。
九僧作為僧人,他們關照自然,吟詠山水時,自然也就帶有著僧人獨有的眼光。盡管詩境狹窄,氣質清寒,常是對僧詩的批評之語,但還是應該要辯證地看待僧詩中含有“酸餡氣”和“蔬筍氣”的現(xiàn)象而不僅僅將其當作一種批評之語,從某個方面說這也是九僧詩個性化的一面。蔡絳《西清詩話》云:“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wǎng)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也主張:“詩僧之詩所以自別于詩人者,正蔬第氣在耳” ?。
僧人的身份使九僧山水詩中常出現(xiàn)帶有佛教寓意的意象,如“古剎”“僧人”“猿”“鶴”“錫”等,僅惠崇一人的詩句中就有10處運用了“鶴”這一意象,且是在不同的詩作中,如“境閑僧渡水,云盡鶴盤空” ?、“竹風驚宿鶴,潭月戲春鷗” ?、“磬斷蟲聲出,峰回鶴影沉” ?等句。
(三)云游所見亦入詩
晚唐體詩人喜交游唱酬,僅是九僧幾位僧人之間就往來頗多。從他們之間的贈答,送別詩中便可見一斑,一些送別詩在題目中就明確點明了他們云游之地。如《送惟鳳之終南山》《送簡上人之洛陽》《送簡長師之洛》等詩,題目中涉及了陜西、河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九僧除了內部進行交游外,與其他晚唐體詩人以及一些士大夫、隱士或其他僧人都有所往來。文瑩所著的《湘山野錄》中就記載了一則寇準邀惠崇作詩的故事。在與士大夫、隱士或其他僧人交往中,九僧也作詩頗多,如《送僧南歸》等。
注釋:
①歐陽修、司馬光著,克冰評注:《六一詩話·溫公續(xù)詩話》,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4—55頁。
②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8頁。
③姜曉東編:《劉禹錫》,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頁。
④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8頁。
⑤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6頁。
⑥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22頁。
⑦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7頁。
⑧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39頁。
⑨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22頁。
⑩賈島著,齊文榜校:《賈島集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26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7頁。
?賈島著,齊文榜校:《賈島集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73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11頁。
?賈島著,齊文榜校:《賈島集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27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7頁。
?賈島著、齊文榜校:《賈島集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95頁。
?賈島著、齊文榜校:《賈島集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30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17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1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3頁。
?官方:《試論蘇軾詩詞中的禪思與禪趣》,《韶關學院學報》2017年第7期,第20—22頁。
?普濟著,蘇淵雷校:《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40—141頁。
?普濟著,蘇淵雷校:《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52頁。
?普濟著,蘇淵雷校:《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081頁。
?張艷:《“僧詩無蔬筍氣”的禪學意義》,《名作欣賞》2015年第23期,第110—111頁。
?張艷:《“僧詩無蔬筍氣”的禪學意義》,《名作欣賞》2015年第23期,第110—111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50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51頁。
?詹初:《宋九僧詩·寒松閣集》,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年版,第52頁。
參考文獻:
[1]許紅霞.宋初九僧叢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王傳龍.“九僧”生卒年限及群體形成考[J].文學遺產,2012,(04):76-82.
[3]張艮.宋初九僧宗派考[J].暨南學報,2014,(03):67-73.
[4]吉廣輿.宋初九僧事跡探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劉玉.論宋初“九僧”詩[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3,(01):39-42.
[6]陳敏.《九僧詩集》研究[D].浙江大學,2016.
[7]張媛.九僧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特征研究[D].海南大學,2017.
[8]周固成.九僧的佛學觀念與詩歌創(chuàng)作[J].綏化學院學報,2013,(11):73-77.
[9]丁友芳.九僧詩派的世俗化探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01):102-108.
[10]馬建平.九僧與四靈[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6,(03):102.
[11]祝尚書.論宋初“九僧”及其詩[J].四川大學學報,1998,(02):53-59.
[12]歐陽修,司馬光.六一詩話·溫公續(xù)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李之鼎.宋九僧詩·寒松閣集[M].南城李氏宜秋館,1927.
[14]姜曉東.劉禹錫[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15]蘇軾.蘇軾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6]尚榮.壇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7]李白.李白集[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1.
[18]方回.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賈島.賈島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0]官方.試論蘇軾詩詞中的禪思與禪趣[J].韶關學院學報,2017,(07):20-22.
[21]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2]劉曉珍.試論禪宗與山水詞[J].韶關學院學報,2004,(25):28.
[23]蔣述卓.山水有清音——讀左思《招隱詩》其一[J].國學,2004,(09):32.
[24]高慎濤.北宋詩僧道潛[J].古典文學知識,2007,(02):50-57.
[25]劉艷.淺談宋志南和尚詩《絕句》的意境美[J].文教資料,2012,(24):11.
[26]張艷.“僧詩無蔬筍氣”的禪學意義[J].名作欣賞,2015,(23):110-111.
[27]尹占華.倫九僧詩——兼論五言詩在宋代的衰落[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04):54.
[28]文瑩.湘山野錄續(xù)錄玉壺清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9]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