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明玥
四年前的實用心理進修課上,心理系研究生小趙向我提出了一個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為何大都市的人甘愿扶老攜幼,進入草莓大棚,進入種植白蘆筍的軟沙田壟,進入徹夜燈火的火龍果果園,蹲著,跪著,貓腰,踮腳,將親手采摘的蔬果運出來,不僅不要工錢,還愿意為這些個頭大大小小的蔬果,支付更高的費用?
小趙花了一個學(xué)期,研究都市人群的這種“古怪行徑”。
他與正在神經(jīng)外科念博士的高中同學(xué)聯(lián)手,使用便攜式腦電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采摘志愿者進行全程監(jiān)測,通過腦電信號采集、數(shù)據(jù)預(yù)處理、特征提取和分類識別,終于發(fā)現(xiàn)——在采摘過程中,主導(dǎo)愉悅、安寧、幸福等正面情緒的α腦電波,在左半腦趨于活躍,而在右半腦,主導(dǎo)挫敗感、壓抑與自我懷疑的θ腦電波活躍度趨于下降。
而此前腦科學(xué)家普遍認為,左半腦活躍,表明人遇事積極,不懼挑戰(zhàn),而右半腦的活躍度下降,就說明人愿意嘗試新的交流話題,并容易給出輕快敏銳的情緒反饋。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在采摘過程中,愿意克服困難,堅持下去,除了摘下來的果實可以讓人即刻得到犒賞之外,也有左半腦α腦電波在原始的采摘動機下被激活,并保持活躍的功勞。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內(nèi)向的人,容易在采摘途中打開話匣子。摘著草莓,他們可以從大學(xué)時代彈著吉他唱的歌,一直聊到即將上演的音樂劇,從自己挑戰(zhàn)第一個5km慢跑的切身感受,聊到家里的狗與自己一起健身的效果。刨著蘆筍,他們會從哪種泳姿燃脂效率更高,聊到跳繩的突破性技巧,從選用哪一種染發(fā)膏更能遮掩白發(fā),聊到最近的懸疑劇……
總之,在采摘的過程中,對陌生人的防備,仿佛一下子不存在了,這既有新鮮空氣的功勞,也有我們下降的θ腦電波的功勞,借此,我們趕走了輕微“社恐”,多少有了一點“社牛”。
當然,就算是熱愛采摘的人群,對采摘品種的偏好也不盡相同,其間的差異性在哪里?
小趙與伙伴們研究發(fā)現(xiàn),這與人們在自身職業(yè)中取得的愉悅感有著隱秘聯(lián)系。
例如,化妝師走進草莓大棚,對粉紅草莓和純白草莓的興趣,就遠遠超過大紅色的草莓。采摘楊梅時,釀酒師會遠避那些含糖量達到14%的烏紫果實,他會認為這種積攢過多糖分的楊梅,反而失去了微妙的味覺層次感,因為酸與澀,以及楊梅的刺果粒帶來的摩擦感,也是好味道不可或缺的元素。
采摘白蘆筍時,要觀察筆直肥嫩的白蘆筍尖上剛剛出現(xiàn)的一抹淡紫,這種歡喜,與芭蕾舞教練在啟蒙學(xué)校里看到一個腿形筆直的好苗子,所帶來的愉悅又有什么不同呢?
類似的經(jīng)驗,小趙本人也有。他喜愛擊劍,一見到云南蛇皮果果園的采摘場景,就被迷倒了——采摘者要穿著盔甲一般的皮圍裙,戴上長手套和防曬面具,去提防熾熱陽光以及果樹上五厘米長的尖刺。想象一下,穿上這形同進擊勇士的采摘行頭,拔出小砍刀,讓這一串串布滿芒刺的蛇皮果丟盔棄甲的場景,腦中主宰快樂的α腦電波能不高漲嗎?誰還會計較自己付出了多少勞動,以及蛇皮果的單價比市場上高出十塊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