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龍
單從數量上說,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的繁盛,自有詩史以來實屬空前。然則當前天文數字的詩詞作品,總體質量究竟如何呢?這恐怕也是一個沒有太大懸念因而也毋庸直接回答的問題。
但這的確是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一個扼住當代詩詞命運喉嚨的重大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的破解之道,約而言之,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代詩詞創(chuàng)研者,要真正具備明確的文學史、詩歌史意識,明確前人、他人都寫過什么,寫到什么程度,當代詩詞家如何避免與前人、他人重復雷同,甚至是低層次的重復雷同,進而徹底避免無意義的盲目寫作。當代詩詞家要明確認識到,自己是居于大河下游的“晚生”的人,在李白、杜甫寫過詩,柳永、蘇軾填過詞之后,“晚生”的人還怎樣寫詩填詞,怎樣向大師學習,取法乎上,并且力圖有所超越突破,趨近王道。
二、要有明確的文體盛衰意識。五四白話詩文興起之后,舊體的表現力受言文分離的制約,已經較難完滿充分地表達現當代人的生活生存、情感思想、意識潛意識。因此,要正視并尊重新詩,要有向新詩學習的誠意。新詩不僅有語言層面的優(yōu)勢,更有吸納轉化世界文學、哲學、文化的優(yōu)勢,舊體的資源主要是本國的古典傳統(tǒng),局限性不言自明。
三、嘗試“破體”寫作。“早生”的作者,當一種文體方興,主要致力于“成體”;但“晚生”的我輩,當“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之時,要想度越前修,自出新意,求生之路恐怕就是“破體”寫作了。不斷地讓詩詞與各種文體建立“互文性”關系,不斷地讓詩詞與各種文體兼容互滲,不斷地通過破體寫作建設新體、創(chuàng)生新美,是當代詩詞獲得成功的有效途徑。
四、真正具備現代意識。這是文化立場、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層面的問題。如何清醒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真正確立主體意識、獨立意識、反思意識和批判意識,無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努力創(chuàng)作真詩,拒絕偽飾。真善美的排序,真是第一位的,離開了真,善美將無從談起。儒家提出“修辭立其誠”,道家認為“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強調的都是真實的問題。文學史上的大詩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他們的作品都是指向生存的本質,都是為時代立言的。當代詩詞作者應該力戒趨奉應景、諛辭阿世的習慣,摒棄小機靈、小趣味、小清新、小結裹,真正忠實于時代、生活和歷史,忠實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寫出生存的真痛癢、真歌哭,寫出一個時代的本質真實。
六、相對的數量與絕對的質量。創(chuàng)作需要天賦,而天才總是極少數,杰出和優(yōu)秀的也不會太多。剩余的龐大數量,無論作者還是作品,除了自娛自抒和詩詞文化的功能,基本上沒有文學史和詩歌史意義,其終極價值可以忽略不計。
七、提升創(chuàng)作難度,抬高批評標準。姜白石云“難處見作者”,馬拉美說“不難的就等于零”。當代舊體詩詞病在出手太易,寫作太多,熟俗凡近,陳陳相因。一些自謂名家者,作品往往疑似口號、打油。這種狀況必須改變,批評家在嚴肅的學術語境中,一定要秉持標準,嚴守尺度,敢說真話。
八、天才的作者寫出天才的作品,天才的作品需要天才的讀者。或者倒過來說,只有天才的讀者,才能夠識別天才的作品。當代詩詞理論批評家,當代詩詞研究者,一定要下大力氣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備敏銳準確的審美鑒賞力,具備“真賞”的眼光,成為汰盡凡庸的天才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