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震 賈克勤
2023年7月,是姚奠中先生110年華誕。
姚奠中先生為當代鴻儒,其學術(shù)思想貫通文史哲領(lǐng)域,出版著作、教材30余種,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圖書獎八項,其詩、書、畫、印被文化藝術(shù)界譽為“四絕”,經(jīng)大半個世紀染翰揮毫,其楷、行、草、隸、篆諸體并臻上乘,達爐火純青之境,實為當代書法翹楚。他以自身的藝術(shù)實踐和豐厚學養(yǎng),始終堅守“守正創(chuàng)新”的文化傳統(tǒng),并創(chuàng)立了吞吐古今、兼容碑帖、高古大氣、沉雄典雅,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2009年榮獲中國書法最高獎——第三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姚奠中先生畢生以弘揚章太炎先生的人格精神和講習精神為己任,平生學術(shù)堅持“回真向俗、用世為歸”之理念,肩負振興民族和傳承文化兩副重擔,在國學教育事業(yè)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姚奠中先生的一生,走的是大儒之路。他追求的是一種個人人格獨立、尊嚴和生命的完整發(fā)展,以正己為本,以從義為懷,以博學為知,以勇決為行,以用世為歸,就是他知行合一的真實寫照。他胸懷天下,善教愛國,最終成就了德藝雙馨、高壽圓滿的輝煌人生。
書生素志
姚奠中先生1913年出生于山西稷山縣一戶耕讀之家,伯父姚慎修為他取名“豫泰”,字“奠中”。少年時期,他深受伯父影響,自7歲起,便同時到村學堂和私塾讀書,日課大小楷,十年不間斷,既學習現(xiàn)代學校的新教材,又接受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教育。
1928年,他考入運城菁華中學,在老師李薦公、關(guān)芷洲、焦卓然的指導下,博覽群書,《史記》《十子全書》《通鑒輯覽》《水經(jīng)注》《說文解字》《薛氏鐘鼎款識》《劍南詩稿》《古詩源》等等都熟讀能誦。這個時候,他“已能寫諸子風格的古文,能作長篇歌行體詩,能書、能面、能刻印,頗有成名成家的狂想”。
1932年,姚奠中先生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山西教育學院國文系。那時正值“九一八事變”后,國家多難,青年學生救國思想日益高漲,姚奠中也參與其中,因而被捕。監(jiān)禁兩個月后被押回原籍,嚴加看管。
1935年秋,姚奠中先生負笈南下,投考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以第14名的成績被無錫國專錄取。期間,因朋友介紹,旁聽了章太炎先生在蘇州的講學,一聽之下,頓覺太炎先生之觀點、眼界迥非一般漢學家所能達到,令人茅塞頓開。素來認為學問勝過文憑的姚奠中先生,再次對當時一般大學的教材內(nèi)容產(chǎn)生質(zhì)疑,遂有去蘇州轉(zhuǎn)投章門的想法。
1935年年底,在金松岑先生的推薦下,姚奠中先生放棄國專學籍正式轉(zhuǎn)入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
章門學人
對姚奠中一生影響最大的便是章太炎先生。
“愿做學人,恥為文人;學人以思想、道德為先,以藝術(shù)審美為末?!贝朔N立場貫穿章門學人始終。姚奠中先生就是一位受教于章門的樸學家、國學家,而非單純的文學史家。
他自認為到了章太炎先生門下,才開始自覺地走上學術(shù)道路。章太炎先生不是一般的國學大師,更是一位革命家,他的身上挑著兩副擔子,一副是民族責任,一副是文化責任。像章太炎秉承的那樣,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齋學者,而是“經(jīng)世致用”,始終對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持有高度的關(guān)注和責任感。這一點,也始終貫穿在姚奠中的生命歷程之中。
章氏國學講習會是用蔣介石的錢辦起來的。蔣介石曾派人致萬金為章太炎先生作療養(yǎng)之費,但先生深惡蔣的為人,拒不接受。來人無法回去交差,只好求助于汪東、黃侃等章門弟子,最后折中用這筆錢創(chuàng)辦國學會,章先生才應(yīng)允。因此,姚奠中先生及其他學子當時上學除伙食自理外,一切學雜費皆免,連住宿都免費,這在當時來說確實是有—種“優(yōu)越感”的。
當時,由于講習會學員眾多,年齡、水平不一,頗影響教學進度,因此章太炎先生決定從學員中選拔優(yōu)秀者為研究生。章先生手擬條規(guī),親為遴選,經(jīng)過考試最后錄取了7人,23歲的姚奠中先生是其中最小的一位。
姚奠中先生曾回憶說:“那時我們除聽課外,一般每周拜謁先牛一次。有時集體去,有時單獨前往。章太炎先生是余杭認,說的方言不好懂,我們?nèi)ハ蛳壬埥虝r都帶著筆記本,聽不清的就請先生寫下來。先生講授《尚書》之時,凡注疏已通者—概不講,單就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考辨,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p>
章太炎先生的余杭口音很重,不好懂,姚奠中先生曾回憶說,要在課前做足功課,閱讀大量參考書、準備資料,聽課后再對筆記和資料補充整理成帙,如此往復,收獲甚巨。
姚奠中先生好學深思、勤勉有加,對章先生講習《尚書》悟而有得,遂在《制言》發(fā)表了《臧琳(五帝本紀書說)正》一文,除去自身喜愛諸子的原因外,更多的則是受到了太炎先生“小學是基礎(chǔ),諸子為歸宿”的影響。
姚奠中先生對章太炎先生的敬仰不僅是在學術(shù)方面,還在于“經(jīng)世致用”的人文學術(shù)精神,他曾在《章太炎自傳》中說:在文化和學術(shù)方面,章太炎先生最大的特點是緊跟時代、不斷前進。對于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研究,章先生力主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有利于社會進步。比如對于小學的研究,他的學生黃侃研究古韻有創(chuàng)見,被先生肯定,但沒有進—步開拓;而章太炎則向語言學發(fā)展.他以統(tǒng)—全國語言為目標,首創(chuàng)了拼音字母,后來叫作注音字母。這對漢語言學的發(fā)展貢獻很大。
1936年6月,章太炎先生因病辭世,夫人湯國梨女士續(xù)其未竟之志,在章氏國學講習會開辦預備班。24歲的姚奠中先生被聘為講師,第一次登臺講學,講授文學史課,他述學立說的教書生涯從此展開。
家國情懷
隨著“七七事變”的爆發(fā),章氏國學講習會在炮火聲中被迫停辦,師生星散,流離四方。姚奠中先生先后流轉(zhuǎn)于蘇州、南京、安徽灑縣、柏浦.大別山、重慶、貴陽、云南,顛沛奔波,辛苦備嘗。但于國難身危之際,他始終銘記章太炎先生國學保存的立志用心所在,轉(zhuǎn)徙南北,于國難中治學不輟,于國學講習中發(fā)揚國學、鼓動愛國熱情。先后于安徽泗縣中學、安徽第一臨時中學、安徽臨時政治學院、四川白沙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國立云南大學教學。
于艱難遷徙之中,姚奠中先生繼續(xù)鉆研國學,學業(yè)日益深入專精,先后著有《大學講疏》《安徽學風》《中國文學史》(編寫重?。ⅰ肚f子通義》等。
1939年春,姚奠中先生與周為章門弟子的柏逸蓀在大柏圩創(chuàng)辦“漢國學講習班”,并精心手擬10項教條:“以正己為本;以從義為懷;以博學為知;以勇決為行;以用世為歸。不苛于人;不阿于黨;不囿于陋;不餒于勢;不淫于華。”姚奠中先生的用意十分明白,身當國難之際,盡力處只有教育一途:講授國學,以續(xù)華夏文化學脈。
流離講學中,“漢國學講習班”還聘請了新四軍駐皖東北辦事處秘書劉玉柱講時事課、形勢課、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深得鄉(xiāng)民與學生的歡迎。
“漢國學講習班”的10項教條,可以說是姚奠中先生和同胞在國難之時實現(xiàn)教育救國理想、確立立身處世之言的具晰亍動,并且成為姚奠中先生終生的學術(shù)觀和人生觀?!皾h國學講習班”的10項教條對于當時青年的積極奮進、成才立志給予了智力支持和精神滋養(yǎng)。
1945年,姚奠中先生來到貴陽師范,此時他的教學生涯已近10個年頭了。期間,貴陽師范學院鬧起了學潮,驅(qū)趕特務(wù)院長,但被當局強制鎮(zhèn)壓,姚奠中先生是支持學生運動的五人教授會之一,于是憤然辭職,去昆明的云南大學任教,時為1947年8月。
十數(shù)年間,他流離遷移,自皖而川而云貴,自中學而大學,教書的同時他編演過話劇宣傳抗日救亡,發(fā)起過集體辭職抗議官員侮辱教師,支持學生反對軍統(tǒng)而被迫離職……“齊心赴國難,誓辭相慨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受新任院長肖文燦之邀,姚奠中先生重返貴陽師院,被聘為正教授,并擔任了中文系主任。姚奠中先生終于進入了自己的激情歲月。他除了大量代課,還帶頭搞教改,兼任校工會副主席,校文工團副團長和創(chuàng)作組長,都獲得極大成功,事業(yè)發(fā)展蒸蒸日上。
但是,姚奠中先生長年背井離鄉(xiāng)、身如轉(zhuǎn)蓬,已經(jīng)39歲的他,無日不在思念家鄉(xiāng)。此前,老友羅季林就曾來信相邀,新中國成立后,山西大學百廢待興,校長鄧初民和負責山西大學工作的副校長趙宗復正在面向全國招聘一流人才。羅季林信中說:“你是山西人,更應(yīng)當回鄉(xiāng)報效桑梓父老?!?/p>
1951年8月,姚奠中先生回到了闊別很久的家鄉(xiāng),任教于山西大學,就此執(zhí)教近半個世紀,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直到1996年退休。與個人著書立說相比,姚奠中更看重培養(yǎng)學生,他將個人名利放在一邊,不計得失默默奉獻,50年來桃李滿天下,弟子中不乏卓然有成就者?!皫追L雨后,故國山河新。欲使千山綠,何妨萬辛苦。”這幾句詩,生動地道出了他善教播德、半生樹人的真摯心境。
余力游藝
姚奠中先生在80歲自敘詩中,“寄情文史,余力游藝。”這個說法只能說明,作為學人,他的著力點或重點是“寄情文史”,這并不是說不重視藝術(shù)美學。姚奠中先生認為把詩、書、畫、印作為“國學”的一部分來對待,目的在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繼承和發(fā)展,同樣體現(xiàn)著一種使命感、責任感。
姚奠中先生不僅在小學、經(jīng)學、諸子、文學方面成就突出,其詩詞創(chuàng)作也記錄了現(xiàn)當代歷史、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大量的自作書中,抒情寫意,春風駘蕩,獨具風騷。他的繪畫氣韻生動、趣味盎然,瀟灑率意;篆刻韻味靈動,力穿金石;書法藝術(shù)造詣精邃,其楷、行、草、隸、篆多能兼善,魄力雄強,氣象渾穆。姚奠中先生歷經(jīng)長期的筆墨浸潤,將傳統(tǒng)學術(shù)思想和審美藝術(shù)完美統(tǒng)一,成為現(xiàn)當代書壇守正創(chuàng)新的杰出代表。
著名學者、紅學家周汝昌就對姚奠中先生有高度評價,他認為,姚奠中先生融通文史,不拘一隅,詩書畫印,無一不精,是“學者、詩人、翰墨師,功深味厚,中華境”“身為鴻儒,而通于藝者亦造上乘”。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馮其庸盛贊姚奠中先生是“論學當今推獨尊,四海共望仰巨幡”“雄才博學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
從義為懷
姚奠中先生一生以儉為訓,數(shù)年不換—件新衣。然而,胸懷國家、抱念蒼牛的姚奠中先牛在國難民瘦之時,每有解囊義舉??姑涝赋隽俗约旱娜糠e存,甚至包括刻有其夫妻姓名、極有紀念意義的結(jié)婚戒指。水災地震,捐錢捐物,遇人有困,竭力救助。
姚奠中先生平生以從義為懷、以用世為歸,善教愛國,情系桑梓,以倡揚國學為己任。晚年,姚奠中先生還把自己的書法精品和百萬元的積蓄捐贈于家鄉(xiāng)和山西大學,并成立“姚奠中國學教育基金會”,用以獎掖后進、弘揚國學,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fā)展。
姚奠中先生的—生行止,堅持砥礪不懈、特立獨行的理想和信念,光明磊落,嚴己寬人,以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的“圣賢”境界,貫注于平生思致、襟抱、執(zhí)持、閱歷之中,其精神和境界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