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芹
美國學者布魯納說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生活的模范?!蔽覈逃胰~圣陶先生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毖詡?、身教是教師勞動的顯著特點,二者比較身教重于言傳??鬃釉唬骸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肯定了教師的重要性,作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班主任是學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樣。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態(tài)度,儀表和行為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 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與訓斥效果好得多, 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境界, 特別是在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當班主任的三年中, 讓我深刻的認識到班主任工作是一種復(fù)雜、富有挑戰(zhàn)性而令人難忘的工作,要成為令學生信服、受學生愛戴、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班主任,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當好中職學校的班主任更不容易,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善于鼓勵表揚和批評學生、學會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對學生充滿愛心、身教勝于言教等教育管理藝術(shù)。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
作為班主任老師,我認為除教學生學習知識外, 主要是為人處世對他們的影響,這也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前提。我們?yōu)槿苏?,愛憎分明,學生就會明辨是非,疾惡如仇。我們不朝令夕改,講話擲地有聲,學生就不會言而無信,出爾反爾。長期的潛移默化, 學生們就會自覺的遵守紀律,聽從你安排,從而打造一個團結(jié)和優(yōu)秀的班集體。以下兩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認為足以說明身教勝于言傳。
案例一:做好課間操
我剛接信息技術(shù)部一年級時, 開學第一天上完第二節(jié)課,我就就大步跨出了教室,課間操的音樂悠然響起,班上的同學喧鬧起來,不管是拉扯閑事還是討論問題,總之,沒有人快速跑向操場。第二天上完課后,老師沒有離開,但下面的同學依然是干什么的都有,即使我在講臺上點名督促,也絲毫不起作用。久而久之,15 分鐘的課間操就形同虛設(shè)。但下一次卻由于我的行為改變了一切。這天第二節(jié)課上完,課間操時間到了,同學們的思維還沒能轉(zhuǎn)換過來,我就大步邁上講臺,匆匆拍打了幾下手上的粉筆沫,帶著幾個學生跑向操場。于是, 其他學生也跟著我跑向操場。開始還有個別同學無所謂,認為我閉著眼睛,可以更加肆意打鬧,但看到無人理睬,自討沒趣,也就隨著音樂跑起來。同學們認真的跑著,沒有其他多余的噪音,只有悅耳的跑步聲,慢慢的,我的心情也隨著悠揚的節(jié)奏漸漸地平靜下來。課間操的時間很短,但多少我費盡口舌地要求他們認真做, 卻不如我一個簡單又很容易做到的動作來的有效, 我要讓同學們知道跑操是自己的,這一切都不是為別人而做。這所有的轉(zhuǎn)變大概就是源于我身教的神奇力量罷。
案例二:拾起地上的紙屑
在高二年級上學期的一段時間, 我們班的教室衛(wèi)生工作,做得很不令人滿意:教室的走廊上、門檻邊、講臺上、講桌旁時不時就留下或多或少的紙屑、果皮、草葉等垃圾,每次我走進教室,總是追究班委,責怪值日生,并令其當場撿拾打掃干凈。一段時間下來,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總是在我的督促下過問中不得已而勉強清掃應(yīng)付, 完全沒有清理衛(wèi)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衛(wèi)生工作很是被動。如何打破這種僵局呢? 我改變了工作方式,每次我進教室,第一件事就是親自動手撿拾講臺及周圍的紙屑垃圾, 然后對同學們說,保持我們教室的干凈整潔,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從今天起,同學們就和我一起,共同維護教室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吧! 從這天起,課前清理教室衛(wèi)生就成了我的工作常規(guī),幾天以后,只要我一走進教室,孩子們就搶在老師之前爭搶著撿拾垃圾,每當這時,我就會美美地表揚他們一番,從此,同學們漸漸養(yǎng)成了自覺清撿垃圾的好習慣, 我們班的教室衛(wèi)生得到徹底改變。
反思: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言傳和身教都是教育的手段,傳是傳授,教是教導(dǎo),傳也是教,教也是傳,言傳是教育者把身教的內(nèi)容加以總結(jié)闡發(fā),用來教育被教育者。身教是教育者把言傳的內(nèi)容加以貫徹落實, 而且尤其是指教育者自身把他所要言傳的東西加以親身實踐,從而教育被教育者。以身作則,勝過千言萬語的批評教育。這兩個案例就是身教重于言傳的最好事例,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要更加注重常規(guī)細節(jié),要求學生做的,教師首先做到,才能真正發(fā)揮教師的師表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