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敏
2022年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堅持語文課程的目標導向,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古詩文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其以語言凝煉,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遠而見長?!安粚W詩,無以言”, 從古至今,古詩文人們眾口傳誦,心惟神思中哺育、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人,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就安排了很多優(yōu)美的古詩文,旨在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文化自信。
但是很多老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常常僅滿足于詩意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于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故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詩文獨有的韻味美與意境美;更談不上在古詩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了。
古詩文教學不僅要指向對語言的品味、對美的鑒賞以及對文化的傳承等內容,還要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責任。探討古詩文教學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上的問題,既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也具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深遠意義。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案例來談一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借助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學《望天門山》一課時,詩人李白著重描寫天門上迷人景色贊美大自然的神奇壯麗??梢哉f四句詩就是四幅畫。我們可以在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 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畫出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接著,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各自的畫作,介紹一下自己為什么選擇這一句詩來畫,選取了哪些景物,怎樣安排這些景物來體現(xiàn)詩句的意境。最后,讓學生分詩句進行集中展示,每一句詩選出最佳的畫作,并請創(chuàng)作者上講臺介紹自己想怎樣用畫面來表達詩句的意境。也許學生完成的繪畫談不上精品,但在線條、取景、安排等因素的組合,充分顯示了學生對詩句所描繪的意境的理解和把握。我們要善于抓住各種機會,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引導學生借助繪畫、想象、表演以及多媒體演示等方法進入詩境之中,感悟古詩的美妙意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
二、借助拓展資料,提升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其實在教學中有必要適度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xiàn)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著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在平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相關材料,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搜集的材料在廣度和高度上往往是不夠的。這時候,老師就應該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所謂“見多識廣”,學生在厚積之后,一定會有一個思維的飛躍。恰到好處的拓展與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讓學生分析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比如我們在講解《石灰吟》一課,可以拜讀《明朝那些事》,使得教學設計匠心獨運,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閱讀,能夠以詩帶詩,補充資料,一步步渲染打動學生內心,使人物形象逐步飽滿,鮮明起來,扣響學生心靈之弦,讓他們從內心里迸發(fā)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心聲。還可以擴充于謙這個人物的一系列故事,從于謙小時候崇拜的人物——文天祥講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相似的品質等。引領學生理解文題、明白詩意、悟出詩情。這些閱讀材料的提供,給學生理解詩意和藝術手法搭建了梯子,學生只要爬上梯子,就可以站在高處領略無限風光,進而提升分析的思維能力。
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經(jīng)典古詩文知識廣泛,字句凝練,音韻優(yōu)美,意境深邃,其運用語言的高超技術都是值得學習的。誦讀,可以拉近我們與古人的距離,讓學生走近古人,感同身受,去體味詩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愛恨離別。學生在誦讀中,不僅能學到大量的文學知識, 而且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古詩文誦讀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喚起聯(lián)想,發(fā)展想象力,而且對于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古詩文中所蘊含的態(tài)度、思想、情懷等文化資源,即便是到了今天也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重要財富。在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誦讀、朗讀、吟誦等多種形式的讀,營造恰當?shù)那榫撤諊?,引導學生沉浸到作者創(chuàng)設的情感、氛用中。
比如在《長相思》教學中,可以把“讀”始終貫穿整個過程,不但讀的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發(fā)揮讀的功能,通過品味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與感覺。正可謂“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讀;“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讀和悟。我們應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自主讀中感知詞句, 在默讀中理解詞意,在朗讀中體味情感,在教師的范讀中想象與感悟形象。
無論是“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拓展資料”,還是“反復誦讀”都是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分析、形象思維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辦法。因此古詩文教學要“感情境”“臨語境”“創(chuàng)勝境”,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引領學生走向思維的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