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欣
作為教師,追求課堂完美是一種正常心理,但“不完美”“有錯誤”卻是教學常態(tài)。學習錯誤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巧用學習錯誤,挖掘錯誤中蘊涵的創(chuàng)新因素,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撥和鼓勵,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進入創(chuàng)新求異的新境界,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快樂。
例如,在學完小數加、減法計算問題后,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分層作業(yè)時可以故意將小數點點錯位置:4.19 長的繩子,要剪掉2.83 米用來晾衣服,求繩子剩下多少米。在列算式時,故意將4.19-2.83 寫成4.19-28.3,促使學生去發(fā)現并提出問題,讓學生也擁有“化錯”能力。學生從“化錯”過程中尋找到學習的新鮮感、成就感,體驗到學習的趣味性,會更加積極踴躍地參與深度學習。
在課堂上,當學生出現學習錯誤時,作為教師要善待學生之錯,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進行評析。
理越辯越明,思路越辯越清晰,學生在爭辯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將學生的錯誤轉化成重要的課程資源,也促進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還讓學生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一舉多得,成就了精彩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