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外來中藥資源在中醫(yī)藥中的發(fā)展分析

        2023-08-17 13:02:20蔡青清嚴鑄云
        中草藥 2023年16期
        關(guān)鍵詞:藥用功效中醫(yī)藥

        蔡青清,嚴鑄云

        外來中藥資源在中醫(yī)藥中的發(fā)展分析

        蔡青清,嚴鑄云*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藥學(xué)院 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1137

        外來中藥是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探討國際交流影響中醫(yī)藥發(fā)展的重要材料。盡管一些重要時期的外來中藥品種已有了梳理,但傳統(tǒng)中醫(yī)藥領(lǐng)域使用外來中藥的全貌,以及外來中藥在中醫(yī)臨床和中醫(yī)藥發(fā)展中的作用還缺乏系統(tǒng)分析。系統(tǒng)梳理了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至《中華本草》的外來中藥,統(tǒng)計分析了這些外來中藥的基原、原產(chǎn)地、引入時間、引入途徑、主治和功效等信息。結(jié)果表明,本草文獻紀錄的外來中藥有747味,占中華本草所載中藥總量的8.32%,其中植物藥741味,動物藥4味,礦物藥2味;植物藥來源于96科316屬472種(包括亞種、變種和雜交種),動物藥來源于4科4屬4種;礦物藥來源于2種礦物。外來中藥主要通過觀賞途徑、果蔬途徑、藥用途徑和香料途徑等傳入中國。這747味外來中藥中有195味已形成藥用市場,其中資源供給來自于國內(nèi)的有165味,來自于國內(nèi)和進口的有24味,來自于國外進口的有6味(沒藥、沒食子、檀香、乳香、梅花冰片、胖大海)。外來中藥的引入在清朝以前增長緩慢,清朝時顯著增加,清朝以后劇增。外來中藥的藥性多為平、涼、寒,藥味多為苦、甘、辛;功效方面以清熱解毒類外來中藥的引入開發(fā)最為多見。外來中藥彌補了原有中藥在中醫(yī)臨床用藥選擇或資源上的不足,促進了中醫(yī)藥的持續(xù)性開放發(fā)展。

        外來中藥;歷史時期;性效特點;中醫(yī)藥發(fā)展;藥物交流

        中藥指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dǎo)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1],中醫(yī)藥界在發(fā)現(xiàn)和利用本土藥物的同時,也將部分外來藥物、香料、染料和食品等消化吸收入中醫(yī)藥體系。這部分中藥常被稱為外來中藥[2]、外來藥物或外來藥。不同歷史時期外來中藥有著不同稱謂,常見的有“香藥”“胡藥”“海藥”“回回藥”“番藥”等,藥物命名上常用海、胡、番、西等字作藥名的首字。例如,以氣味芳香而命名的“香藥”;從中原王朝北方邊境進口的“胡藥”;隨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從海岸進口的“海藥”。

        中醫(yī)藥的發(fā)展是在同其它國家的醫(yī)藥交流中完成的。中醫(yī)藥對其他國家醫(yī)藥知識的吸收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王充著的《論衡·儒增篇》記載商周時期(公元前1000多年)有“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的記載。鬯草是日本用以釀造香酒,祭祀天地以求吉祥的藥草[3];《后漢書》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出象、犀、玳?!偷蹠r數(shù)遣使貢獻[4]?!薄秲愿敗酚涊d:“漢平帝二年,日南之黃友國來獻犀牛[5]?!庇捎谥嗅t(yī)藥以開放的姿態(tài)吸收其它國家的醫(yī)藥知識,所以早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收錄了薏苡仁、菌桂、葡萄、胡麻、犀角、戎鹽”等外來藥物。至五代十國時期則進一步出現(xiàn)了專門收載當時外來藥物的藥學(xué)專著《海藥本草》[6]。這表明中華民族在根據(jù)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具有自我特色的中醫(yī)體系時不斷將其他體系的醫(yī)藥學(xué)知識吸收入中醫(yī)藥體系。歷代對外的科技文化交流和國際貿(mào)易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更多香料、食物、染料和藥物,這對于改進中華民族飲食結(jié)構(gòu)和促進中醫(yī)藥的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

        外來藥的最早定義見于1980年中藥學(xué)家凌一揆的《歷代外來藥考》。外來中藥指中國疆土以外輸入或由域外引種入中國境內(nèi)的中藥[7]。外來藥的納入標準包含以下3條:(1)只產(chǎn)域外,全靠輸入者,如乳香、沒藥、安息香、蘇和香等;(2)域外產(chǎn)、域內(nèi)亦產(chǎn),由域外輸入者,如高麗參、東陽參、西洋參等;(3)先為域外產(chǎn),后引種入域內(nèi)者,如白豆蔻、胡椒、金雞納、薏苡仁等。孫曉燕[8]、譚曉蕾[9]、肖林榕[10]、吳孟華[11]、張建軍[12]、肖雄[13]等在研究外來中藥物時,基本遵從該定義與納入標準。由于中國各朝代中原王朝版圖范圍存在變化,因此本課題組將最先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以外輸入并逐步被中醫(yī)藥界用以治療疾病的物質(zhì)作為外來中藥的研究對象,這些物質(zhì)包括從外輸入的藥物、香料、染料、花卉和食物等及其繁殖材料?,F(xiàn)有外來中藥整理或發(fā)展方向探討文章情況為期刊類論文29篇,學(xué)位論文8篇,有關(guān)書籍5本[7-46]。這些研究工作多以某一經(jīng)典本草或某一朝代為研究中心展開,缺乏對外來中藥基本總名錄的整理和臨床應(yīng)用信息的分析,更缺乏外來中藥在臨床應(yīng)用方面形成原因的探討。故本研究以傳承至今的外來中藥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整理外來中藥的品種狀況、引入時間、引入途徑以及臨床意義;探討了在當今全球資源共享和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情況下,特別是在中醫(yī)藥走向世界和“一帶一路”建設(shè)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下,中醫(yī)藥如何以開放的姿態(tài)和容納消化之功進行新時代的發(fā)展和完善。

        1 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與分析

        中藥的歷代成就大都保留在歷代本草文獻中,而《中華本草》是集21世紀前中藥研究的大成作,它總結(jié)和記載了2000多年來中藥學(xué)的研究成果[47]。本研究以《中華本草》中收錄的8980味中藥作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與分析,首先根據(jù)首次收載該藥的醫(yī)藥學(xué)文獻確定是否是外來中藥,然后依據(jù)許光耀等[48]中國歸化植物研究、中國外來入侵物種信息系統(tǒng)(http://www.iplant. cn/ias/ protlist)和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中國外來種信息確定是否是外來物種。結(jié)合The Plant List數(shù)據(jù)庫(http://www. theplantlist.org)、中國植物志數(shù)據(jù)庫(http://www. iplant. cn/frps)和中國動物主題數(shù)據(jù)庫(http://www.zoology.csdb.cn/)等確定外來中藥的基源。利用許光耀等[48]中國歸化植物研究的相關(guān)附表數(shù)據(jù)、《中國外來植物》[49]和中國科學(xué)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植物引種與保育數(shù)據(jù)庫(http://sdb.xtbg.ac.cn)確定物種引入途徑、引入時間和原產(chǎn)地,中國未成功引種的物種信息來自期刊文獻資料;外來中藥的四氣、五味、功效和主治信息來自《中華本草》。然后建立外來中藥資源信息數(shù)據(jù)庫,主要包括中藥基原的拉丁學(xué)名、中藥名、藥用部位、原產(chǎn)地、生活生長習(xí)性、引入時間、引入途徑、入藥時間、四氣、五味、功效、主治等。最后參考《中華本草》中“主產(chǎn)與分布”和“產(chǎn)銷與分布”兩欄數(shù)據(jù)以及中藥材天地網(wǎng)(https://www.zyctd.com/)數(shù)據(jù)庫中中藥的“品種特點”對這747味外來中藥的本土化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與分析。本文采用LibreOffice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作圖。

        2 結(jié)果

        2.1 外來中藥的來源和分布情況

        21世紀前,中醫(yī)藥界共使用了747味外來中藥,其中植物藥741味,動物藥4味,礦物藥2味。植物藥來源于96科316屬472種(包括亞種,變種和雜交種)。植物藥主要分布在豆科(Fabaceae,62種)、菊科(Asteraceae,52種)、大戟科(Euphorbiaceae,23種)、茄科(Solanaceae,21種)、莧科(Amaranthaceae,20種)、錦葵科(Malvaceae,17種)、唇形科(Lamiaceae,14種)、桃金娘科(Myrtaceae,14種)、十字花科(Brassicaceae,13種)和百合科(Liliaceae,11種),占植物藥總數(shù)的49.8%;主要分布在大戟屬C. A. Mey. ex Ledeb.(14種)、茄屬L.(9種)、鳶尾屬L.(8種)、決明屬L.(8種)、莧屬L.(6種)、桉屬L.(6種)、向日葵屬L.(5種)、鬼針草屬L(5種)、莎草屬L.(5種)、飛蓬屬L.(5種)、月見草屬L.(5種)、仙人掌屬Mill.(5種)、蒲桃屬Gaertn.(5種)、婆婆納屬L.(5種)、蘆薈屬L.(5種),占植物藥總數(shù)的18.6%。動物藥來源于4科4屬4個物種,分別是紅珊瑚科動物紅珊瑚L.的骨骼,鴨科動物廓麝鴨L.的肉,??苿游镉《壬窖騢ircus L.的盲腸結(jié)石,河貍科動物加拿大河貍Kuhe.的香囊分泌物。礦物2種,分別是來源于氧化物類石英族礦物的瑪瑙,以及氧化物類金紅石族礦物的軟錳礦。

        本文借鑒《中藥鑒定學(xué)》的分類體系對植物類外來中藥的藥用部位進行統(tǒng)計[50]。雖然大多味中藥的藥用部位只有一個,但部分有多個藥用部位。因此藥用部位的頻次與中藥味數(shù)并非一一對應(yīng)。本研究中植物類外來中藥藥用部位的比例為植物藥中含有該藥用部位的中藥味數(shù)與植物類外來中藥總味數(shù)的比值。結(jié)果表明,在741味植物藥中,藥用部位的分布情況如下:果實及種子類188味(25.37%)、地上部分或全草類159味(占21.46%)、根及根莖類154味(占20.78%)、葉類144味(占19.43%)、花類76味(占10.26%)、莖木類43味(占5.80%)、皮類41味(占5.53%)、加工品類21味(占2.83%)、樹脂類13味(占1.75%)、其他類11味(占1.48%)、蟲癭類2味(占0.27%、沒食子和仙桃草)、藻菌地衣類1味(占0.13%、巨藻)。

        外來中藥的741味植物藥來源于96科316屬471種高等植物和1種低等植物。這471種高等植物的生活型分布情況如下:多年生草本137種(占29.09%)、一年生草本101種(占21.44%)、喬木77種(占16.35%)、灌木62種(占13.16%),草質(zhì)藤本27種(占5.73%)、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27種(占5.73%)、一年或多年生草本17種(占3.61%)、二年生草本10種(占2.12%)、灌木或喬木5種(占1.06%)、木質(zhì)藤本5種(占1.06%)、多年生草本或灌木3種(占0.64%)。

        2.2 外來中藥的原產(chǎn)地、引入途徑和本土化情況

        根據(jù)中國歷史的劃分標準和各時期中醫(yī)藥的發(fā)展特點,按照秦漢以前、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朝、清朝和近現(xiàn)代(1912~1999)的時間劃分對外來中藥的引入時間進行統(tǒng)計分析。478種外來中藥資源中,有65種資源的引入時間未知,余下413種生物資源的引入朝代分布如下:近現(xiàn)代(1912—1999年)收錄外來中藥最多(173種),其次是清朝(95種),然后是明朝(35種)、秦漢時期(27種)、隋唐時期(27種)、宋金元時期(26種)、魏晉南北朝(24種)、秦漢以前最少(6種)。除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外,其他朝代引入外來中藥的生物資源量與世界的發(fā)展進程相符,即隨時間橫軸上世界各地物質(zhì)信息交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秦漢時期的27種藥用資源中,秦朝時引入一種生物資源樹棉L.,余下的26種藥用資源都在漢朝引入。因此秦漢時期凸出的數(shù)目與張騫出訪西域和漢武帝對西域的政策有關(guān);隋唐時期引入的資源數(shù)量超過宋金元時期,或許同當時國力的強盛與開放的態(tài)度有關(guān)。

        中國引入外來中藥基源物種的途徑有香料、觀賞、食物(包括果蔬、糧食和調(diào)味品)、藥物、染料、飼料、其他用途和無意引入等34類。本研究表明外來中藥主要通過觀賞、果蔬、無意引入、藥用和香料5種途徑引入,這5種途徑引入的外來中藥占總數(shù)74.76%,其中觀賞途徑占23.05%,果蔬途徑占22.07%,無意引入占13.41%,藥用途徑占10.61%,香料途徑占5.61%。同時,同一物種可能有多種途徑引入中國,如肉豆蔻就通過藥用和香料2種途徑被引入中國,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主要通過一種途徑被引入中國。

        關(guān)于外來中藥的原產(chǎn)地,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物種是多地起源的。本文采用生物多樣性信息標準(TDWG)分區(qū)體系(https://www.tdwg.org)對外來中藥原產(chǎn)地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南美洲者有147種、亞洲熱帶97種、亞洲溫帶71種、大洋洲69種、非洲65種、北美洲55種、歐洲42種、太平洋5種、古熱帶2種、雜交起源2種(本地種與外來種雜交:黃花月見草和雄黃蘭)。

        參考《中華本草》中“主產(chǎn)與分布”和“產(chǎn)銷與分布”兩欄數(shù)據(jù)以及中藥材天地網(wǎng)(https://www. zyctd.com/)數(shù)據(jù)庫中中藥的“品種特點”對這747味外來中藥的本土化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與分析。結(jié)果表明,這747味外來中藥中有553味在中國未形成市場,即在中國具有的中醫(yī)臨床價值較小。而余下的195味外來中藥已形成藥用市場。這195味中,其中資源供給來自于國內(nèi)的有165味,來自于國內(nèi)和進口的有24味,來自于國外進口的有6味(沒藥、沒食子、檀香、乳香、梅花冰片、胖大海)。另外,據(jù)中藥材天地網(wǎng)資料庫顯示,這195味外來中藥中,由家種主供的有84味,由野生主供的有107味;屬于冷背藥材的有146味,屬于常用大宗的有僅8味(肉桂、胡椒、決明子、沒藥、小茴香、木香、紅花、白豆蔻)。這8味常用大宗藥材中,來自于國內(nèi)的有4味(肉桂、紅花、小茴香、決明子),來自于國內(nèi)和進口的有3味(胡椒、木香、白豆蔻),來自于進口的有1味(沒藥)。

        2.3 外來中藥的性味歸經(jīng)及功效分類

        對這747味外來中藥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和主治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外來中藥的四氣情況為:747味外來中藥中,有43味(占5.75%)缺失藥性數(shù)據(jù),有一味藥(萊菔)的藥性為生涼/熟平。此外平性藥有209味(占27.94%),涼性藥有159味(占21.26%),寒性藥有135味(占18.05%),溫性藥有131味(占17.51%),微寒性藥有33味(占4.41%)、微溫性藥有22味(占2.94)%、熱性藥有13味(占1.74%),微涼藥有3味(占0.40%)。即寒涼藥占44.12%,溫?zé)崴幷?2.16%,還有5.75%外來中藥的四氣尚待明確。由于一味中藥往往具有多個藥味,因此本研究中外來中藥藥味的比例指含有某味藥的中藥味數(shù)與外來中藥總味數(shù)的比值。747味外來中藥中,有44味(占5.89%)缺失藥味數(shù)據(jù);其余藥味分布情況如下:苦味藥332味(占44.44%)、甘味藥294味(占39.36%)、辛味藥250味(占33.47%)、澀味藥59味(占7.90%)、淡味藥57味(占7.63%)、酸味藥54味(占7.23%)、咸味藥12味(占1.61%)。同樣地,由于一味中藥往往具有多個歸經(jīng),因此本研究中外來中藥藥味的比例指歸某經(jīng)的中藥味數(shù)與外來中藥總味數(shù)的比值。747味外來中藥中,有496味(66.40%)沒有歸經(jīng)數(shù)據(jù)。余下251味外來中藥的歸經(jīng)分布如下:歸肝經(jīng)的藥117味(占15.66%),歸胃經(jīng)的藥109味(占14.59%),歸脾經(jīng)的藥97味(占12.99%),歸肺經(jīng)的藥93味(占12.45%),歸大腸經(jīng)的藥68味(占9.1%),歸心經(jīng)的藥42味(占5.62%),歸腎經(jīng)的藥36味(占4.82%),歸膀胱經(jīng)的藥23味(占3.08%),歸小腸經(jīng)的藥12味(占1.61%),歸膽經(jīng)的藥4味(占0.54%),歸三焦經(jīng)的藥1味(占0.13%)。外來中藥的藥性、藥味、歸經(jīng)分布如圖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圖中所示百分比與文中所示的百分數(shù)據(jù)實質(zhì)內(nèi)涵并不相同,故數(shù)據(jù)并不一致。因為在文中所指的百分比的分母是外來中藥的總味數(shù),即747味外來中藥;而圖中所示則為剔除缺失該部分數(shù)據(jù)后的相對百分比,即此時百分比的分母并不為外來中藥的總味數(shù)(747味),而為擁有該部分藥性數(shù)據(jù)的總數(shù)(藥性的分母為703,藥味的分母為1058;歸經(jīng)的分母為602),這是由于一味中藥具有多種藥味、歸經(jīng)和部分藥物缺失部分藥性數(shù)據(jù)造成的。

        圖1 有藥性數(shù)據(jù)的外來中藥的藥性、藥味、歸經(jīng)分布

        《中華本草》對中藥功效的記載相對還較原始,因此本課題組統(tǒng)計外來中藥的功效類別歸屬時參照《臨床中藥學(xué)》[51]的功效劃分對其進行了信息提取與歸類。信息提取與歸類的方式以該藥在《中華本草》所載的功效、主治為基礎(chǔ),參考《中醫(yī)診斷學(xué)》[52]、《診斷學(xué)》[53]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對《中華本草》所載疾病、癥狀的理解,結(jié)合中醫(yī)藥理論判斷而成。中藥的功效一方面具有多功效性,另一方面在某一具體實境又具有其主功效。《臨床中藥學(xué)》分類體系主要依據(jù)該藥的主功效對其進行劃分,所以一味中藥只歸屬于一個類別。本研究雖參照了《臨床中藥學(xué)》中功效類別的劃分(22大類,47小類),但并未忽視外來中藥的多功效性,因此本研究中的外來中藥可同時歸屬于多個類別,具體的歸屬依據(jù)《中華本草》中對該藥的功效描述和主治記載進行判定。按大類功效統(tǒng)計,外來中藥主要分布在清熱藥321味(占42.97%)、利水滲濕藥149味(占19.95%)、活血化瘀藥142味(占19.01%)、止血藥114味(占15.26%)、理氣藥90味(占12.05%);按小類功效統(tǒng)計,外來中藥主要分布在清熱解毒藥191味(占25.57%)、利尿通淋藥38味(占5.09%)、利水消腫藥37味(占4.95%)、清熱瀉火藥37味(占4.95%)、涼血止血藥32味(占4.28%)。綜上,各類功效外來中藥的藥用時間(朝代)情況如表1和圖2所示。詳細的各類功效在各朝代引入的具體藥物名錄見表1。

        表1 各類功效外來中藥的藥用時間(朝代)

        Table 1 Application time of exotic Chinese medicine (Dynasty)

        功效藥味數(shù) 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朝清朝近現(xiàn)代(1912~1999年)總計 清熱 22 5 3112 39 39173 321 利水滲濕 15 6 14 5 28 18 63 149 活血化瘀 14 5 15 3 11 16 78 142 止血 6 5 13 9 13 14 54 114 理氣 15 3 17 7 14 6 28 90 止咳平喘 4 1 3 2 6 5 40 61 化痰 6 2 9 4 7 4 18 50 補虛 5 9 2 13 6 14 49 祛風(fēng)濕 2 72 6 3 28 48 攻毒殺蟲去腐斂瘡藥 3 2 65 6 2 23 47 溫理 5 3 134 5 4 8 42 瀉下 8 2 31 6 5 10 35 解表 2 5 3 3 20 33 消食 2 1 92 5 1 10 30 收澀 1 3 22 4 15 27 驅(qū)蟲 1 2 31 2 4 6 19 安神 3 3 3 2 6 17 平肝潛陽 1 11 1 3 9 16 化濕 1 21 2 1 8 15 開竅 2 21 5 息風(fēng)止痙 1 2 3 涌吐 1 2 3 總計11940167651741366151316

        3 討論

        3.1 外來中藥的資源狀況及發(fā)展方式

        99%的外來中藥來自于植物,而植物藥中49.8%來自于豆科、菊科、大戟科、茄科、莧科、錦葵科、唇形科、桃金娘科和十字花科。外來中藥的生活型主要為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和喬木,其藥用部位主要集中在果實及種子、地上部分或全草類、根及根莖類、葉類和花類。本文對比研究了外來中藥和中藥的資源分布(表2),結(jié)果表明外來中藥的生活型分布和主要藥用部位與中藥相同[54],外來中藥和中藥的共同優(yōu)勢科為豆科、菊科、大戟科、唇形科、百合科,外來中藥特有的優(yōu)勢科為茄科、莧科、錦葵科、桃金娘科和十字花科。

        外來中藥的藥用部位是藥用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資源總量上,外來中藥與中藥的優(yōu)勢藥用部位無明顯差異,因此本文進一步探討了臨床常用外來中藥藥用部位的分布特點。由于現(xiàn)今對于常用中藥的納入范圍沒有統(tǒng)一標準[55-60]。而衛(wèi)瑩芳主編的《中藥鑒定學(xué)》收納了240味藻菌地衣類和植物類常用中藥[50],對臨床常用中藥的遴選具有參考價值。所以本文基于此分析了臨床常用外來中藥的藥用部位分布特點。結(jié)果見表2??梢娕R床常用外來中藥中比較突出的藥用部位是樹脂類藥材,其占比達100%。即中醫(yī)臨床樹脂類常用中藥全是外來中藥,它們是蘇合香、乳香、沒藥、阿魏、安息香、血竭。其次,值得關(guān)注的是頻次最多的果實及種子類。果實及種子類的臨床常用外來中藥的頻次高達13味,分別是肉豆蔻、決明子、胖大海、訶子、小茴香、馬錢子、牽牛子、天仙子、鶴虱、檳榔、砂仁、豆蔻、紅豆蔻。

        圖2 外來中藥的功效朝代趨勢

        表2 臨床常用外來中藥的藥用部位

        Table 2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medicinal parts that the commonly used exotic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s accounts for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藥用部位常用中藥/味常用中藥中的外來中藥/味常用中藥中的外來中藥占比/%詳細名錄 根及根莖類10610 9商陸、西洋參、胡黃連、木香、香附、干姜、莪術(shù)、姜黃、郁金、大麻 莖木類 8 338蘇木、降香、沉香 皮類 11 1 9肉桂 葉類 10 110番瀉葉 花類 12 433丁香、洋金花、紅花、西紅花 果實及種子類 461328肉豆蔻、決明子、胖大海、訶子、小茴香、馬錢子、牽牛子、天仙子、鶴虱、檳榔、砂仁、豆蔻、紅豆蔻 全草類 27 0 0? 藻菌地衣類 8 0 0? 樹脂類 6 6100蘇合香、乳香、沒藥、阿魏、安息香、血竭 其他類 6 3 50青黛、兒茶、蘆薈 總計24041 17?

        外來中藥資源的發(fā)展途徑即是其引入途徑?,F(xiàn)有外來中藥的引入途徑有34類,其主要引入途徑依次是觀賞途徑、果蔬途徑、藥用途徑和香料途徑。這4種途徑中,通過藥用途徑引入是最直接高效的。通過藥用途徑引入的外來中藥中50%以上是中醫(yī)臨床的常用中藥。而通過香料途徑引入的中藥有16味(阿魏、安息香、蓽澄茄、沉香、丁香、干姜、胡椒、辣根、沒藥、炮姜、肉豆蔻、乳香、生姜、蘇合香、小茴香和孜然)是臨床常用中藥,其功效多為溫脾調(diào)胃,主要用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這一特點和香料在人類實際生活中的應(yīng)用相符。外來中藥的資源來自于98科。其結(jié)果表明不同科外來中藥的引入途徑主要與該科植物在人類生活中發(fā)揮的主要經(jīng)濟功能有關(guān)。

        3.2 外來中藥的醫(yī)藥應(yīng)用

        外來中藥的藥性多為寒涼,寒涼性與溫?zé)嵝酝鈦碇兴幍谋戎导s為2。外來中藥的藥味以苦、甘、辛為主,主要歸肝經(jīng)、胃經(jīng)、脾經(jīng)、肺經(jīng)和大腸經(jīng)。外來中藥的大類功效主要為清熱、利水滲濕和活血化淤。50%外來中藥的主治范圍屬于皮膚病、泌尿系統(tǒng)疾病、外傷、呼吸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及婦科疾病。這與其主要的大類功效分布是相符合的。外來中藥的小類功效以清熱解毒最為突出,這一小類功效即有191味,與第2名的利尿通淋藥38味相差了153味。外來中藥在中醫(yī)藥臨床發(fā)揮的功效主治有些與其原產(chǎn)地功效一致,有些則有不一致。如安息香、龍腦香在中醫(yī)臨床上用于醒神開竅,這與其在中亞的古安息國被用來治療突然暈厥、牙關(guān)緊閉等閉脫之癥是一致的。而原產(chǎn)印度的紫茉莉在當?shù)赜糜谥委熌撃[,在中醫(yī)臨床則被用于活血調(diào)經(jīng);原產(chǎn)美洲、印度的美人蕉在當?shù)乇挥糜谥委熇ハx叮咬和腫脹,而在我國則發(fā)現(xiàn)它可用來治療淋病。

        譚曉蕾等[10]指出,外來藥物的自然屬性以草部和果部為主,藥性方面以溫、平為主,藥味方面以甘、辛為主;歸經(jīng)方面以脾、胃、肝、肺為主,功效方面以清熱、理氣類為主。本課題組研究與譚曉蕾等[10]研究有部分相同,又有部分不同。相同的是外來中藥的藥用部位、藥味、歸經(jīng)和第一功效;不同在于藥性(本課題組研究顯示外來中藥的藥性主要為寒涼,譚曉蕾的研究顯示為溫平);藥味方面除了相同的甘、辛之外,本課題組研究顯示在甘、辛之前數(shù)量更多的是苦味;功效方面共同認為外來中藥的功效頻次排名里第一的是清熱,但譚曉蕾等[10]研究顯示排名第二的是理氣;本課題組研究顯示理氣藥排名第五,利水滲濕排名第二。這與譚曉蕾等[10]研究對象為《本草綱目》中收錄132種外來藥物而本課題組研究對象為《中華本草》收錄的747味外來中藥以及對功效的劃分處理方式等具體的研究方法有關(guān)。

        外來中藥的實際醫(yī)藥應(yīng)用與其產(chǎn)銷情況密切相關(guān)。747味外來中藥占中華本草所載中藥總量(8980味)的8.32%。但是這747味外來中藥中有553味在中國并未形成藥用市場,而且剩下的195味中還有146味屬于冷背藥材。即僅余49味活躍在藥用市場中,這49味屬于常用大宗的有8味(肉桂、胡椒、決明子、沒藥、小茴香、木香、紅花、白豆蔻)。這8味常用大宗藥材中,來自于國內(nèi)的有4味(肉桂、紅花、小茴香、決明子),來自于國內(nèi)和進口的有3味(胡椒、木香、白豆蔻),來自于進口的有1味(沒藥)。全部或大部分依靠進口的常用大宗外來中藥短時間內(nèi)是無法實現(xiàn)國內(nèi)資源替補的。因為這些藥材的生長氣候為熱帶氣候,而我國的熱帶氣候區(qū)面積相對較小。

        4 結(jié)論

        本研究顯示外來中藥的資源占比為8.32%,臨床常用外來中藥的占比卻高達17%。這說明外來中藥的占據(jù)的中藥資源總量相對而言較小,但臨床意義較大。外來中藥引入的最有效途徑是藥用途徑,這支持了境內(nèi)中醫(yī)藥積極開發(fā)境外天然藥用資源,也支持境外中醫(yī)藥以中醫(yī)藥理論積極探索當?shù)氐墓πе参?、動物和礦物。外來中藥的功效頻次分布里最多的是清熱藥和利水滲濕藥,這或許提示中醫(yī)臨床可能在這2類功效上更需要持續(xù)開發(fā)新藥物;外來中藥的主治病癥中最多的是皮膚病、泌尿系統(tǒng)疾病,這提示中醫(yī)臨床可能在這類疾病上更需要持續(xù)開發(fā)新藥物;外來中藥相比于中藥特有的優(yōu)勢科為茄科、莧科、錦葵科、桃金娘科和十字花科,這提示我國本土藥資源在這些科可能相對較缺乏有效的藥用植物或者開發(fā)不夠。

        “一帶一路”是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中醫(yī)藥走向世界與自我完善也是廣大中醫(yī)藥界人士共同的期盼。古代的絲綢之路為中醫(yī)帶來了眾多高效的外來中藥,今天要借助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的“一帶一路”促進中醫(yī)藥走向世界。在中醫(yī)藥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便是藥材的資源問題。本文以歷史大數(shù)據(jù)說明了外來中藥在中藥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鼓勵促進中醫(yī)臨床吸收其他國家安全有效的天然藥物進入中醫(yī)臨床;鼓勵境外中醫(yī)臨床以中醫(yī)藥理論尋找開發(fā)當?shù)靥烊凰幬?。綜上,外來中藥彌補了原有中藥在中醫(yī)臨床用藥選擇或資源上的不足,促進了中醫(yī)藥的持續(xù)開放性發(fā)展。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1] 鐘贛生, 李少華.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藥物成就 [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06, 21(7): 390-392.

        [2] 趙洪鈞. 近代中西醫(yī)論爭史 [M]. 第2版. 北京: 學(xué)苑出版社, 2012: 32.

        [3] 李紅珠. 阿拉伯國家香藥輸入中國的簡史 [J]. 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 1999, 5(S1): 165.

        [4] (南朝宋) 范曄. 后漢書 [M]. 西安: 太白文藝出版社, 2006: 23.

        [5] 王欽若. 冊府元龜[M]. 北京:中華書局, 2010: 63.

        [6] (五代)李珣原著. 尚志鈞輯校. 海藥本草: 輯校本 [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7.

        [7] 莊誠, 凌一揆. 歷代外來藥考 [J]. 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 1980, 3(6): 1-5.

        [8] 孫曉燕, 徐麗莉, 王興伊. 《本草綱目》芳草類藥物中外來藥物的研究 [J].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13, 31(5): 7-8.

        [9] 譚曉蕾, 彭勇. 《本草綱目》收錄外來藥物的整理研究 [J]. 中藥材, 2014, 37(11): 2099-2102.

        [10] 肖林榕, 俞慎初. 略論外來藥物輸入與中醫(yī)藥的發(fā)展 [J]. 福建中醫(yī)藥, 1986, 17(5): 56-57.

        [11] 吳孟華, 趙中振, 曹暉. 唐宋外來藥物的輸入與中藥化 [J]. 中國中藥雜志, 2016, 41(21): 4076-4082.

        [12] 張建軍, 王淳, 費文婷, 等. 外來藥物“中藥化”的研究思路與策略 [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7, 32(4): 1425-1430.

        [13] 肖雄. 外來藥物在明清中國的記述與使用: 以《本草綱目拾遺》為中心 [J]. 醫(yī)療社會史研究, 2020, 5(1): 53-63.

        [14] 譚曉蕾. 外來藥用植物的系統(tǒng)整理及研究 [D]. 北京: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xué)院, 2016.

        [15] 王林元, 王淳, 趙丹萍, 等. 新外來中藥現(xiàn)代研究范式的構(gòu)建及應(yīng)用 [J]. 中國中藥雜志, 2020, 45(5): 967-977.

        [16] 張建軍, 費文婷, 王淳, 等. 外來中藥的內(nèi)涵與外延 [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9, 34(1): 59-62.

        [17] 馬德明. 《本草綱目》與回回藥物 [J]. 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 1999, 5(S1): 168.

        [18] 彭華勝, 黃璐琦. 《本草圖經(jīng)》中的外來藥物 [J]. 中華醫(yī)史雜志, 2021, 51(1): 15-23.

        [19] 毛民. 榴花西來: 絲綢之路上的植物 [M]. 北京: 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005: 126.

        [20] 王榮, 胡曉陽, 于斌, 等. 香藥概念探討 [J]. 中醫(yī)藥信息, 2020, 37(4): 100-102.

        [21] 莫鈺林, 王龍, 楊艷君, 等. 外來藥用資源“中藥化”研究現(xiàn)狀及策略 [J]. 中草藥, 2022, 53(16): 5245-5254.

        [22] 賈敏如, 王甜甜, 盧曉琳, 等. 我國使用進口傳統(tǒng)藥物(藥材)的歷史(春秋至明清)和品種概況 [J]. 中國中藥雜志, 2017, 42(9): 1659-1667.

        [23] 陳明. 譯釋與傳抄: 絲路漢文密教文獻中的外來藥物書寫 [J]. 世界宗教研究, 2016(1): 28-49.

        [24] 豐云舒, 譚啟龍, 宋峴, 等. 清宮御用外來藥物考 [J]. 西域研究, 2015(4): 42-49.

        [25] 孫靈芝. 明清香藥史研究 [D]. 北京: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2015.

        [26] 孫靈芝, 梁峻. 外來芳香本草與醫(yī)學(xué)經(jīng)典的調(diào)適: 以明朝《本草綱目》芳草、香木類藥物為例 [J]. 西部中醫(yī)藥, 2015, 28(3): 57-60.

        [27] 高馳, 孫文鐘. 隋唐時期的西域文明對中醫(yī)藥學(xué)的影響 [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2, 27(4): 1080-1083.

        [28] 金素安, 郭忻. 外來藥物傳入史略: 宋金元至明清時期 [J]. 中醫(yī)藥文化, 2011, 6(2): 23-27.

        [29] 金素安, 郭忻. 外來藥物傳入史略: 先秦至隋唐五代時期 [J]. 中醫(yī)藥文化, 2011, 6(1): 25-29.

        [30] 胡云生, 張瑋. 唐代外來藥物的輸入 [J]. 周口師專學(xué)報, 1996, 13(S1): 26-30.

        [31] 孟乙強, 王雨亭, 王守友. 《本草圖經(jīng)》引用外來藥物析 [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 1991, 7(3): 30-31.

        [32] 黃斌, 先靜. 《外臺秘要》外來藥物的考察 [J]. 中醫(yī)藥學(xué)報, 1990, 18(1): 51-52.

        [33] 穆德全. 宋代以前的外來藥物及其在方劑中的應(yīng)用 [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57(9): 4-9.

        [34] 張小波, 呂冬梅, 黃璐琦, 等. 基于“一帶一路”的外來中藥資源開發(fā)探討 [J]. 中國中藥雜志, 2018, 43(7): 1501-1506.

        [35] 聶瑋庭, 張旭明. 唐代與中東的香藥交流概況 [J]. 中國集體經(jīng)濟, 2016(17): 34-37.

        [36] 鄧晶明. 中藥族里的“外來妹” [J]. 大眾中醫(yī)藥, 1996(01): 40.

        [37] 王棣. 宋代中國與東南亞藥物交流縷述 [J]. 暨南學(xué)報: 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 1992, 14(1): 52-60.

        [38] 陳明. 殊方異藥: 出土文書與西域醫(yī)學(xué) [M].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5: 23.

        [39] 宋峴. 古代波斯醫(yī)學(xué)與中國 [M]. 北京: 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 2001: 63.

        [40] 溫翠芳. 唐代的外來香藥研究 [D].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06.

        [41] 溫翠芳. 中古中國外來香藥研究 [M]. 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 2016: 569.

        [42] 李少華. 阿拉伯香藥的輸入史及其對中醫(yī)藥的影響 [D]. 北京: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 2005.

        [43] 許圓圓. 唐代南海香藥輸入及其醫(yī)藥價值研究 [D].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15.

        [44] 吳孟青. 唐代外來香藥知識的形成初探[D]. 臺北: 臺灣清華大學(xué), 2012.

        [45] 高馳. 唐宋外來香藥考 [D]. 上海: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 2012.

        [46] 王雪利. 《飲膳正要》中的外來香藥研究——以馬思答吉、哈昔泥、咱夫蘭為例[D].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xué), 2017.

        [47]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9 [M]. 上海: 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 1999

        [48] 許光耀, 李洪遠, 莫訓(xùn)強, 等. 中國歸化植物組成特征及其時空分布格局分析 [J]. 植物生態(tài)學(xué)報, 2019, 43(7): 601-610.

        [49] 何家慶. 中國外來植物 [M]. 上海: 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012: 79.

        [50] 衛(wèi)瑩芳. 中藥鑒定學(xué) [M]. 上海: 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公司, 2010: 89-96.

        [51] 王建, 張冰. 臨床中藥學(xué) [M]. 第2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6: 96.

        [52] 李燦東. 中醫(yī)診斷學(xué) [M]. 第4版.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6: 601-610.

        [53] 萬學(xué)紅, 盧雪峰. 診斷學(xué) [M]. 第8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 89.

        [54] 郭蘭萍, 周良云, 康傳志, 等. 藥用植物適應(yīng)環(huán)境脅迫的策略及道地藥材“擬境栽培” [J]. 中國中藥雜志, 2020, 45(9): 1969-1974.

        [55] 張貴君, 李仁偉, 雷國蓮, 等. 常用中藥物理常數(shù)鑒定 [M]. 北京: 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 2005: 89.

        [56] 李越峰, 嚴興科. 常用中藥手繪彩色圖譜(第一部)[M]. 蘭州: 甘肅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018: 89.

        [57] 周春山, 朱華, 謝練武, 等. 常用中藥及其活性成分手冊 [M]. 北京: 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 2017.

        [58] 徐輝光, 黃雅镕. 常用中藥 [M]. 上海: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出版社, 1994: 86.

        [59] 錢信忠. 中國本草彩色圖鑒下卷: (常用中藥篇)[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6: 93.

        [60] 歐明. 漢英常用中藥手冊 [M].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2: 89.

        Analysis of resources and medical development of exotic Chinese medicine

        CAI Qing-qing, YAN Zhu-yu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uthwestern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1137, China

        Exotic Chinese medicine (ECM),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significant to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mpact on TCM development. Although some important period of ECM has been combed, the entire directory and the role of ECM played in the TCM’s development are still confusing. 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e ECM fromin Chineseto(in Chinese). We analyzed the species, the origin place, the introduction time, introduction routes,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of EC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M recorded in the herb literature are 747 flavors, accounting for 8.32% of the total amount of Chinese herbals contained in. There are 741 flavors of plant medicine, four flavors of animal medicine, two flavors of mineral medicine. The plant medicines are from 96 families, 316 genera 472 species (including subspecies, variants, and hybrids). The main routes of ECM that came to China are ornamental, fruit and vegetable, un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medicinal, and spice. Of these 747 flavors of ECM, 195 flavors have formed a pharmaceutical market. Of these 195 flavors, 165 come from the domestic, 24 from domestic and imported, six from imports (myrrh, nutgall, sandalwood, frankincense, Borneol of plum blossom, Malva nut). The introduction rate of ECM grew slowly before Qing Dynasties and increased dramatically from Qing Dynasty. Most ECM’s properties are calm, cool, cold; Most ECM’s tastes are bitter, sweet, pungent; Most ECM’s efficacy is clear heat. In conclusion, the ECM makes up for the shortage of TCM’s clinical drug selection or resources, and promotes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otic Chinese medicine; historical dynasties; characteristics of drug’s property and efficac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ug communication

        R286

        A

        0253 - 2670(2023)16 - 5442 - 09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33

        2023-01-06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資助項目(81973416)

        蔡青清,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外來中藥。E-mail: caiqingqing@stu.cdutcm.edu.cn

        嚴鑄云,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為中藥資源學(xué)、生藥學(xué)。E-mail: yanzhuyun@cdutcm.edu.cn

        [責(zé)任編輯 時圣明]

        猜你喜歡
        藥用功效中醫(yī)藥
        紅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蔥須大有功效
        中醫(y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yīng)用
        中醫(y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zhuǎn)移中的應(yīng)用
        酒釀搭配藥用最養(yǎng)生
        藏雪茶的養(yǎng)生功效
        試論藥用觀賞植物在園林綠化配置中的應(yīng)用
        從《中醫(yī)藥法》看直銷
        如何讓你的化妝品發(fā)揮更大的功效
        健康女性(2017年3期)2017-04-27 22:30:01
        中醫(y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 亚洲国产性夜夜综合另类| 丰满人妻被两个按摩师|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麻豆 |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伦理第一页中文字幕|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云霸高清|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免费看黄片的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日本五月天婷久久网站| 99久久久精品国产性黑人| 国产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尤物yw无码网站进入|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国产精品久久一线| 日韩av东京社区男人的天堂|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拍拍拍网站|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厕所偷拍| 国产性自爱拍偷在在线播放|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中文字幕日韩高清乱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品善网| 东京热久久综合久久88| 亚洲国产精品色婷婷久久|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高清zo欧美|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 | 欧洲女人性开放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成人影院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奶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