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贊芬 汪芳
[摘要]偉大建黨精神是建黨先驅(qū)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晶。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李大釗率先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李大釗的建黨活動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
[關鍵詞]李大釗;偉大建黨精神;形成
[作者簡介]裴贊芬,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河北石家莊 050051;汪芳,中共樂亭縣委黨校副校長,河北唐山 06300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李大釗對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突出貢獻研究(22BDJ063)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 D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3-0015-05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歷史源頭,源于馬克思主義真理,厚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載于建黨先驅(qū)們的革命實踐、價值信仰和思想理論之中,“黨的創(chuàng)建過程,在實踐層面的成果是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精神層面的結(jié)果是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雹倮畲筢撌侵袊伯a(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②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形成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厘清李大釗與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關系,可以進一步深化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同時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提供精神支撐。本文重點從三個方面論述李大釗與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關系。
一、李大釗率先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礎
偉大建黨精神源于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李大釗是中國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并主張向俄國十月革命學習的人。他選擇并信仰了馬克思主義以后,便矢志不改,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初步探索。
五四運動時期,新思潮大量涌現(xiàn)。中國的一批先進分子,以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為己任,不斷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并且以其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經(jīng)過反復地研究、鑒別、比較,李大釗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和《Bolshevism的勝利》等文章,指出:“Bolshevism的勝利,就是二十世紀世界人類人人心中共同覺悟的新精神的勝利”③,盛贊十月革命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是“世界的新潮流”⑤,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⑥,甚至發(fā)出豪情壯語:“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⑦。這一時期他就已經(jīng)認識到十月革命將會對世界歷史進程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體現(xiàn)了他的遠見卓識和高瞻遠矚。1919年,李大釗在北京《晨報》副刊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刊發(fā)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先后刊登了包括日本學者河上肇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和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等著作。同年,他在《新青年》上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并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影響深遠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該文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重點而又系統(tǒng)的介紹,指出這三方面密不可分的關系,并通過階級競爭說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lián)絡起來。他把馬克思主義奉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⑧,明確表示“現(xiàn)在世界改造的機運,已經(jīng)從俄、德諸國閃出了一道曙光”⑨。該文的發(fā)表,標志著李大釗已經(jīng)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橐粋€馬克思主義者。
李大釗通過組織社團、授課、講演等方式不斷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1920年3月,李大釗等人在北京大學組織了研究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蔡元培給予了很大支持,專門撥出兩間屋子作為辦公場所,被稱為“亢慕義齋”。該社團一開始是秘密成立,到了1921年11月才公開。社團的主要活動包括搜集和翻譯馬克思主義書籍、定期舉辦講演會、講座等。社團的主要成員日后或成了北京黨組織的主要成員,或成了其他黨團組織的骨干。1920年7月,李大釗被正式聘為北大教授,在政治系、史學系、經(jīng)濟系、法律系開設“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課程,同時,他還在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朝陽大學等兼職授課,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李大釗還不斷鼓勵大家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在他看來,“使中國將來能夠產(chǎn)出幾位真正能夠了解馬克思學說的,真正能夠在中國放點光彩的,這實在是我最大的希望?!雹?/p>
除此之外,為了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權威,李大釗等馬克思主義者還同非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論戰(zhàn)。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爭,實質(zhì)就是一次中國需不需要馬克思主義、需不需要革命的論爭。在這次論爭中,李大釗針對胡適的改良主義,提出了他的“根本解決”的思想,在李大釗看來,社會問題只有“根本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而后,針對張東蓀、梁啟超挑起的關于社會主義的論戰(zhàn),李大釗提出了“如欲振興實業(yè),非先實行社會主義不可”?的論斷。就這樣,李大釗等一批先進的分子,在與各種主義和思潮的碰撞激蕩中,逐漸劃清了無產(chǎn)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科學社會主義和其他流派的界限,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
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在《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一書的《序言》里,明確指出:“就其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來說,與其說他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政治領袖,還不如說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解釋者。李大釗最先承擔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使它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他不僅介紹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而且還對未來即將發(fā)生的變化作出預言?!?顯然,邁斯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李大釗已經(jīng)承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事實上,李大釗的確已經(jīng)初步具有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思想,比如,他提出了社會主義者“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努力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jīng)濟情形”?,他甚至指出未來中國社會主義“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fā)生共性與特性結(jié)合的一種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fā)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特別強調(diào)了未來中國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征,更要適合中國自己的國情,有中國自己的特色,這“對此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卻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以來,馬克思主義就一直被當作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并且在實踐中得以豐富和發(fā)展,成為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基礎。從接觸到服膺馬克思主義,彰顯了李大釗高度的文化自覺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同時也蘊含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出發(fā)”和“從哪里出發(fā)”的核心依據(jù)。
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
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驅(qū)們,從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出發(fā),學習、信仰、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jīng)過紅色基因的浸潤,鑄就形成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的孕育形成,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文化相結(jié)合的完美體現(xiàn)。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jié)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xiàn),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高度的契合性,既便于國人在心理上接受馬克思主義,同時更容易找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點。
李大釗文化底蘊深厚。六歲以前由祖父李如珍啟蒙,后接受私塾教育,單子鰲、趙輝斗、黃寶林先后擔任過他的老師。趙輝斗曾是昌黎縣的“增廣生”,簡單說就是秀才中比較優(yōu)秀者。而黃寶林先生則是曾到北京國子監(jiān)讀過書的“優(yōu)貢”。可見李如珍在李大釗的教育方面,非常用心。清未廢除科舉以前,科考內(nèi)容基本是固定的,故從國子監(jiān)到府、州、縣學,當時所用教材多為“四書”、“五經(jīng)”、《大學衍義》、《資治通鑒綱目》等,教學基本上圍繞這些內(nèi)容展開。所以說傳統(tǒng)文化在少年李大釗頭腦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他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必定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也為他樹立為國家民族命運、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遠大理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05年,李大釗到永平府參加科舉考試,“試未竟,而停辦科舉令下”,?遂轉(zhuǎn)入永平府中學堂學習。所以說,李大釗既是舊時代的最后一批秀才,同時又是實行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第一批新生。在永平府中學堂,國學的分量依然很重,李大釗既學習一些舊學課程,又系統(tǒng)地接受現(xiàn)代文化知識,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1907年,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在這里又系統(tǒng)地學習了六年,“仍感學識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東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這些學習經(jīng)歷,使李大釗既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又兼具近代西方文化知識,可以說是通曉古今、學貫中西。
自覺繼承、堅定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一貫作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如涓涓細流,深深地融入李大釗的血脈之中。比如:李大釗提出的“民族興亡,匹夫有責”就來自于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李大釗曾以“鐵肩擔道義”作為《晨鐘報》的警語,后又手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贈他人。而這副對聯(lián)緣自于明代諫臣楊繼盛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李大釗曾為梁容若所藏《三民主義》一書題詞,題詞內(nèi)容正是北宋理學家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張載精神遺產(chǎn)中的精髓所在,承載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李大釗借用張載的名言,贊美了孫中山先生胸懷天下的格局,而這又何嘗不是他自身的真實寫照?“堅持胸懷天下”,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和發(fā)揚,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將解放全人類作為價值追求的體現(xiàn)。李大釗所言“衣食宜儉其享用,戚友宜儉其酬應,物質(zhì)宜儉其銷耗,精神宜儉其勞役……而后道義可守,節(jié)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氣,利祿不能動其心,處固能安其樸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間,全無所于愧怍”,躍然紙上的不僅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下的文人的傲骨形象,更彰顯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清正廉潔的政治品格。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煉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他說:“一百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驅(qū)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之源?!逼渲刑N含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而這些精神基因,又無不打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根基,無不在李大釗的身上完美體現(xiàn)出來。
李大釗早在1917年就對“真理”有過論述,認為“宇宙間有惟一無二之真理”,在他看來,“真理者,人生之究竟,而自信者,又人生達于真理之途徑”,并且把“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作為人生信條。他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以后,便成為它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視馬克思主義為真理,為“拯救中國的導星”?!丢z中供詞》和《獄中自述》是在李大釗生命最后階段留下的文字材料,字里行間無不彰顯李大釗的初心。他說:“吾黨之所求,乃在謀國計民生之安康與進步”,這里的“黨”雖然表面上指的是國民黨,但其實更代表了他和陳獨秀等人共同創(chuàng)立的中國共產(chǎn)黨。他期望的“謀國計民生之安康與進步”、“希望民族在世界上得一平等地位”,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并無二致。李大釗指出自己獻身革命的目的是“建設良好政府、恢復國權、定出新經(jīng)濟政策,用國家的力量發(fā)展財力,使國民貧富階級不至于懸殊?!标P于犧牲,李大釗認為“流血的事,非所必要,然亦非所敢辭。要知道,犧牲永是成功的代價?!彼麑δ切椤靶叛龅闹髁x而死”的人,表示了無限的敬意。他的《犧牲》一文,足以呈現(xiàn)他面對生死時的抉擇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薄案呱械纳?,常在壯烈的犧牲中?!标P于人民,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實現(xiàn),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他的《獄中自述》更是詮釋了他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赤子之心。
三、李大釗的建黨活動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
偉大精神源自于偉大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孕育形成自然離不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李大釗在建黨前后一系列的革命活動,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
正如毛澤東所說:“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lián)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事實上,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一開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和認識國家命運的工具來接受的。所以李大釗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以后,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具體實際,探索中國革命諸多問題,在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展現(xiàn)了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
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發(fā)表《青年與農(nóng)村》《現(xiàn)代青年活動的方向》等文章,號召青年到農(nóng)村去,到民間去。他還指導“平民教育講演團”深入工廠,組織演講,把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組織和發(fā)展革命力量。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李大釗以“明明”“守?!薄俺!钡仁鹈l(fā)表了五十余篇文章,前期主要是揭露軍閥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為五四運動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五四運動期間,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發(fā)表了《秘密外交與強盜世界》《黑暗的東方》《太上政府》《第五師軍人》《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等文,支持人民群眾的反帝愛國行動。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指導下成立的幾個社團的重要人物,如鄧中夏、羅家倫、許德珩等人都是這場運動的組織者。學生被捕后,李大釗和蔡元培等一起參與營救。學生被釋放后,蔡元培受軍閥政府的脅迫被迫辭職。李大釗作為北大教職員代表同馬敘倫、馬寅初等人到教育部請愿,開展“挽蔡”斗爭。李大釗積極領導和推動運動的開展,“是五四運動中當之無愧的旗手”。
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大批先進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而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jié)合,使建立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任務被提上日程。五四運動中被捕的陳獨秀獲釋以后,依然被人監(jiān)視。故為了避免再受迫害,1920年2月,陳獨秀決定秘密離開北京,李大釗則親自護送陳獨秀離開,這才有了中國革命史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同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10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在北京秘密成立了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11月底命名為共產(chǎn)黨北京支部,李大釗為書記。支部成立后,積極開展工人運動,出版《勞動音》和《工人周刊》,在北京長辛店開辦“勞動補習學?!保岣吖と说挠X悟。南北的遙相呼應,推動了武漢、長沙、廣州等地也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各地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紛紛開展活動,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tǒng)一的全國性的共產(chǎn)黨組織已經(jīng)勢在必行。1921年3月,李大釗發(fā)表了《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yè)》一文,明確表達了想建立一個使“中國徹底的大改革”“有所附托”的“強固精密的組織”的愿望。于是乎中國共產(chǎn)黨應運而生。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李大釗雖然沒有參加中共一大,但他為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厥功至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斗爭中和在中華民族復興道路的覺醒中,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了,“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p>
中共一大后,北京成立了以李大釗為書記的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專門負責北京市的黨務。二大以后,成立了中共北京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負責領導北京、天津、直隸、山西、熱河、綏遠、察哈爾、河南、陜西等14個省、市的建黨工作及其工農(nóng)群眾運動。為了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李大釗頻繁往來于大江南北,曾四跨長江、三赴上海、兩下廣州,與孫中山會談,直接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一大以后,李大釗以國共兩黨領導人的雙重身份,擔負著國共兩黨在北方地區(qū)的實際領導工作。為了革命事業(yè),李大釗用自身的行動詮釋了他所說的“勇往奮進以赴之”、“殫精瘁力以成之”,甚至是“斷頭流血以從之”。正是在李大釗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北方工運得以恢復、黨的隊伍得以鞏固發(fā)展、五卅運動得到了有力聲援,可以說北方革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后由于直奉軍閥的殘暴統(tǒng)治,北方革命形勢轉(zhuǎn)入低潮,國共兩黨許多領導人相繼調(diào)離北京,在白色恐怖中李大釗依然堅持斗爭。1927年4月,李大釗被捕入獄,最后被反動軍閥殺害。
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史,也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史。偉大建黨精神是建黨先驅(qū)理論和實踐的結(jié)晶。透過李大釗在建黨前后一系列的革命活動,其身上展現(xiàn)出的價值追求與精神因子,與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真理與理想、初心與使命、犧牲與斗爭、忠誠與為民等核心要素高度契合,這一方面展現(xiàn)了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歷史擔當、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精神,另一方面呈現(xiàn)出了偉大建黨精神鍛造形成的軌跡,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
[注釋]
①吳德剛主編.偉大建黨精神孕育與形成[M].中共黨史出版社,2023:67.
②習近平在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wǎng),2009-10-28.https://www.gov.cn/ldhd/2009-10/28/content_1451412.htm.
③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368.
④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332.
⑤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332.
⑥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359.
⑦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367.
⑧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2.
⑨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4.
⑩李大釗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3:52.
?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55.
?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354.
?[美]莫里斯·邁斯納 著.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譯組 譯.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2-3.
?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51.
?李大釗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3:516-517.
?李大釗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3:248.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百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2022:3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10-26.
?李大釗全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13:297.
?李大釗全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13:297.
李大釗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3:479.
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17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外語出版社,2022:7.
李大釗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3:426.
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148.
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148.
李大釗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3:517.
李大釗全集(第4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19.
李大釗全集(第4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00.
李大釗全集(第4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00.
李大釗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3:73.
李大釗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3:73.
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107.
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107.
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20.
毛澤東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5.
王潔主編.李大釗北京十年(事件篇).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2.
李大釗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3:35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13.
李大釗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