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奇
盛夏來臨,清甜水潤的瓜果自然成為消暑的香餑餑。六、七月成熟的葡萄,憑借酸甜之味一掃舌尖上的濕熱難耐,俘獲眾多葡萄重度愛好者的同時,也備受水果市場的“珍視”。
最近幾年,葡萄界“網(wǎng)紅”品種層出不窮,780元/串的日本籍“選手”晴王、曾一度高達300元/斤的陽光玫瑰,帶著“天價”標簽頻頻躋身熱搜。
其實,中國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葡萄的存在,在《詩經(jīng)》中便載有:“六月食郁及薁”。但遺憾的是,其中的“薁”并非是我們經(jīng)常食用或者說商業(yè)廣泛栽培的葡萄,而是指本土產的野葡萄。那么今天國人習以為常的葡萄,到底來自哪里?
葡萄,征服華夏的初代水果“舶來品”
作為古老的藤本果樹樹種之一,葡萄原產地大約在遙遠的地中海、黑海、里海一帶。以此為原點,葡萄便開始了在世界版圖的征伐之旅。春秋戰(zhàn)國時期,早已到達西域的葡萄,礙于匈奴的阻隔,未能順利進入中國。自漢以降,通達的西域交通、頻繁的異域交往使葡萄順理成章地在中國落地生根,成為第一批“洋水果”中的佼佼者。古人對這個異域“珍珠”的稱呼雖有不同,比如“蒲萄”“蒲陶”“蒲桃”等,但大抵仍囿于大宛語budaw的音譯。
?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葡萄,現(xiàn)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初來中國的葡萄,一度只是皇室特供水果。因其對氣候要求嚴苛,且不耐蟲病害,所以在中原地區(qū)難以推廣種植。這種局面一直到唐代才開始有所轉變,貞觀年間唐太宗平定西域要沖——高昌國,且在此處設立西州(今吐魯番地區(qū)),此后西州成為葡萄的重要供應地。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自唐中后期始,彼時的西域葡萄逐漸在中原地區(qū)推廣種植。河西走廊、關中地區(qū)、河東(約相當于今山西省,并包含河北、河南、內蒙古部分地區(qū))均散落有重要的葡萄種植區(qū)。南宋時期,江蘇和浙江地區(qū)的葡萄種植有所增加。
如今,中國已形成七大主要葡萄產地,分別為:西北栽培區(qū)、黃土高原栽培區(qū)、環(huán)渤海灣栽培區(qū)、黃河故道栽培區(qū)、南方栽培區(qū)、西南小氣候栽培區(qū)和東北中北部栽培區(qū)。錯落在華夏大地上的葡萄,以萬千姿態(tài)供國人暢享“葡萄自由”,同時也成就了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國和消費國。
鮮食“多肉”葡萄,哪種最香甜誘人?
目前,世界范圍內人工選育的葡萄品種達1萬個以上,在我國栽種的主要是歐亞種、歐美種、本土葡萄和雜交而成的新品種。除用于釀制、制干外,鮮食是中國葡萄最主要的“使命”。在超過2000年的歷史中,國人栽種、培育出眾多傳統(tǒng)優(yōu)良品種和現(xiàn)代優(yōu)質品種。龍眼葡萄是我國古老的栽培品種,在山東平度、河北昌黎及張家口地區(qū),山西清徐及陜西榆林等地栽培較多。果粒似龍眼,顏色紫紅,素有“北國明珠”的美稱。
馬奶子葡萄是新疆吐魯番三大“葡萄明星”之一,形狀如馬奶子頭,果肉脆爽多汁;皮薄易擦傷導致無法長距離運輸,估計也只有新疆人才懂它的好。而河北宣化則以古老的“牛奶葡萄”聞名,皮肉黃綠色,肉腴汁豐。世界上唯一發(fā)源于城市內的漏斗狀傳統(tǒng)葡萄園,是宣化牛奶葡萄從皇宮貢品、斬獲巴拿馬國際物產博覽會榮譽獎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最好見證。
?吐魯番馬奶子葡萄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先后培育出了“京早晶”等無核品種和“京秀”“京亞”等品種,西安葡萄研究所培育了著名的“戶太八號”,果粒飽滿紫黑,入口有玫瑰留香,被多地引種。但是流通在我國市場上的葡萄品種,由我國自主選育的品種不超過三成,更多是從歐美、日本等地引進。憑著出色的顏值、優(yōu)秀的口感,一眾新葡萄品種自帶“流量”成為市場寵兒。
常見鮮食葡萄品種一覽
巨峰
一口爆汁的“葡萄之王”
巨峰葡萄是來自日本農學研究所的雜交中熟品種,1959年引入中國。它的果粒圓潤碩大,平均穗重400~600克,單個果粒重量最大可達20克,是亞洲葡萄種系里個頭最大的品種。褪掉成熟后的紫黑色外衣,軟嫩多汁的果肉一擁而出,入口醇厚甘甜,余味殘留著淡淡的草莓香味。含糖量高達16%的巨峰葡萄也是眾多大牌茶飲品牌的首選,例如喜茶的多肉葡萄,奈雪的霸氣芝士葡萄等。
從母本繼承而來的強大適應性、良好抗病抗寒性使得巨峰成為中國廣泛種植的品種之一,同時為巨峰葡萄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除山東、河北等主要葡萄產區(qū)之外,巨峰葡萄還“落戶”潮濕的南方。在福建福安,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的獨特地理條件和光熱充足的自然優(yōu)勢,所產的巨峰葡萄風味突出,2013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廣西防城港幾經(jīng)摸索,實現(xiàn)了巨峰葡萄“一年兩熟”的突破。
?福建省福安縣萬畝葡萄園
得益于“巨峰”的高人氣,人們以此為母本培育出了一眾口感優(yōu)秀的“黑系”葡萄。夏黑便是其中之一,是巨峰與無核白雜交而成的早熟品種,最明顯的特征是無核,如果你吃的夏黑葡萄有籽,那你可能吃到了“假”的夏黑葡萄。在云南早早上市的夏黑果肉硬脆,真正達到了“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境界。
提子
我是肉肉緊實的葡萄
眾所周知的紅提,學名“紅地球葡萄”,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從北美引入中國的晚熟品種。這種呈紫紅色的葡萄,因不易落果、豐產、耐儲存和運輸,迅速橫掃南北葡萄重要栽培區(qū),尤其是新疆、陜西、云南等地。紅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17~20%,肉質緊實,入口似“甜蜜炸彈”在舌尖上炸裂。
?紅地球葡萄
提子,其實來源于香港、廣東地區(qū)對英文Grape的音譯“菩提子”。在鮮食葡萄流通過程中,提子逐漸被用于指代肉質緊實、皮肉不易分離的葡萄,同時由于顏色的不同,衍生出了諸如“青提”“黑提”等通俗的名字。
?市面上皮肉不易分離的黑色葡萄通常被稱為黑提
無核白雞心,便是青提正式的“戶籍名”,20世紀80年代自美國加州引進的中早熟無核品種,淡黃無籽的雞心形果粒絕對是鮮食懶人的福音。青提在北方絕大數(shù)地區(qū)都可以種植,而高溫、多濕的南方地區(qū),為避免水分過多造成的裂果問題,多在大棚內精心栽培。
?無核白雞心
除了以上兩種“流行款”提子,國內市面上還能見到“維多利亞”“奧古斯特”等或青或黃的青色提子;“克倫生”“克瑞森”等無籽的紅色提子,則是人們對果肉占比極致追求的結果。
陽光玫瑰葡萄
來自頂流網(wǎng)紅的“真香”警告!
即便沒吃過,你也一定聽過陽光玫瑰的大名,清新的綠色、淡淡的玫瑰香是吃貨眼中自帶濾鏡的神仙葡萄。1986年在日本雜交選育成功,2012年引入山東省沂水地區(qū)試栽,直到2015年前后,陽光玫瑰葡萄才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陽光玫瑰
陽光玫瑰之所以能獲得國人的喜愛,離不開頂級成員日本岡山“晴王”的加持。“晴王”可以說是岡山縣的一個區(qū)域公用品牌,采用“一枝一束”的種植法,出貨標準更是堪稱選美:單果重量達14g以上,甜度達18度以上,一穗40粒重量在600g左右。因此,產自岡山并且達標的葡萄才能配得上“晴王”之名。
?產自日本岡山縣的晴王
相比其他品種的葡萄,陽光玫瑰葡萄的亮點是:大粒、脆肉、高糖、淡香且耐儲運。隨著陽光玫瑰葡萄在全國的普及,價格逐漸更加親民。整體看來,云南建水、賓川和四川西昌的品質最好。每年4月中旬,云南第一批陽光玫瑰率先登陸市場,混合著陽光和玫瑰的味道,優(yōu)雅躺進了普通人的果盤。
茉莉香 vs 玫瑰香
小巧精致,卻花香濃郁
20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入的茉莉香葡萄是不折不扣的歐美雜交品種,經(jīng)國內專家自主選育后成為爆款的無核葡萄。茉莉香葡萄果粒緊湊,單果重8g,個頭小巧,吃完滿嘴的茉莉花香,相比之下,較高含糖比帶來的粘手感,自是不足掛齒。
?茉莉香葡萄
同樣以花香出圈的,還有紫紅色的玫瑰香葡萄。19世紀70年代首次引入山東煙臺,但在國內分布更為廣泛的,卻是二十多年后從西歐引入的玫瑰香品種??诟形⑺嶂袔?,是最好吃的釀酒葡萄。國內以天津的茶淀玫瑰葡萄最為有名,渤海灣北岸富含礦物質、營養(yǎng)元素的海水沖積平原,孕育出了高品質的茶淀玫瑰,鮮食久而不厭,釀制而飲果香四溢,也是國內多個知名葡萄酒廠釀酒的上佳原料。
歷經(jīng)千年,葡萄逐漸淡去異域之風,成為陪伴國人日常的夏日水果擔當。又到一年葡萄季,肉嘟嘟的鮮食果肉、冰涼沁爽的凍葡萄……邀你享用這晶瑩剔透的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