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竹林
安徽省懷寧縣老年大學在堅持“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增進健康、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基礎上,積極搭建活動平臺,縣內立足懷寧豐富的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美麗鄉(xiāng)村和學校教學實踐基地等優(yōu)勢,縣外依托著名旅游景點和校際交流活動,結合學校專業(yè)學會特點和學員興趣要求,找準游與學的契合點,設計多條游學路線,建立游學實踐基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老年游學活動。
在游學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過程中,學校重點堅持以下兩個理念:一是課程形式把握上,要堅持把學習與旅游有機結合,圍繞課程活動標準、學員需求以及旅游線路等,精心制定切實可行的游學計劃。在游學前組織開展有關游學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的講解活動,在游學中設計拍攝游學景色、表演文化交流節(jié)目等活動,在游學后組織撰寫游學日記、開展交流探討等形式,讓學員盡量多地進行實地參觀,參加現場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旅游與學習相結合,切實提高游學的趣味性和滿意度。二是課程內容選擇上,要突出地域特色,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堅持在遵循每個主題游學的基礎上,適當結合鄉(xiāng)村振興、縣域經濟、民俗文化等內容,根據學員群體的游學需求,再進行分項選擇或綜合設計,打造“點、線、面”結合的游學線路,讓老年人有更多的選擇和體驗,從而幫助老年學員拓寬視野,了解地方特色,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實現寓學于游、寓教于樂。
學校組織開展“聚行獨秀山 歌舞新時代”游學活動
學校組織太極拳專業(yè)學員開展紅色游學活動
本文以懷寧縣老年大學“非遺文化”游學課程和“紅色文化”游學課程為例,對如何開發(fā)和設計老年游學課程做一些解析。
懷寧縣石牌鎮(zhèn)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國家級第二批特色小鎮(zhèn)、安徽省戲曲文化小鎮(zhèn)、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和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鎮(zhèn)。是京劇和黃梅戲的發(fā)源地,“京劇鼻祖”程長庚、“國劇大師”楊月樓、“武生宗師”楊小樓以及嚴鳳英、王少舫等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均學藝于此?!袄鎴@佳子弟,無石不成班。”這句里所說的“石”,指的就是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zhèn)。
石牌鎮(zhèn)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懷腔為黃梅戲的正宗腔系,是安徽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戲曲盔帽制作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當前,石牌鎮(zhèn)正致力于建設中國戲曲文化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基地、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培訓基地、戲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戲曲藝術的評獎頒獎基地?!胺沁z文化”游學課程路線以參觀石牌徽班博物館為中心路線,以到展館觀看盔帽制作工藝、老街看戲為輔路線。
活動課程的實施以“行前籌劃、行中建構、行后評估”為總方針。出行前,組織學員進行活動流程的介紹、注意事項的解讀,對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突發(fā)狀況、潛在問題進行充分預設,確保出行安全;出行中,以參觀戲曲文化展館、實地考察戲曲文化發(fā)源地等為主要內容,并邀請講解員講解非遺文化黃梅戲、特色小鎮(zhèn)的內涵等;出行后,做好游學小結,開展游學感受分享活動,組織學員進行心得體會交流、活動過程記錄等。
1.游覽老街,參觀徽班博物館和觀看盔帽制作工藝
石牌老街被譽為“徽黃故里、戲曲圣地”,形成于明末清初,民國建筑與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建筑沿幾條歷史街巷兩側集中分布,是千年商埠的見證?;瞻嗖┪镳^坐落于石牌特色小鎮(zhèn)湖區(qū)范圍內,占地面積23841平方米,建筑面積3981平方米,博物館內部布展由一個600平方米固定展示區(qū)和200平方米臨展活動區(qū)組成,館內收集了180多件藏品和很多現代科技展示。
2.兩校現場交流,展示黃梅藝術文化
參觀結束后,我校學員和石牌鎮(zhèn)老年學校的學員開展藝術切磋交流,相互學習借鑒。展示黃梅戲藝術魅力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兩校老年學員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3.走進美麗鄉(xiāng)村,感受鄉(xiāng)村振興魅力
帶領學員到煙墩村桃花園觀賞桃花,了解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情況,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作為魚米之鄉(xiāng),石牌鎮(zhèn)臘樹農產品豐富,精制小磨麻油、龍須粉絲、琵琶板鴨等特色農產品聞名遐邇。村域實施田間工程和高標準良田項目,建設渠道節(jié)水灌溉等農業(yè)水利設施。一批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發(fā)展迅速,打造出蔬菜產業(yè)園、苔蘚種植項目等特色農業(yè)產業(yè)品牌。老年學員在觀賞美麗鄉(xiāng)村景色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鄉(xiāng)村振興的魅力。
懷寧自古“風土清美、多忠義之士”,曾是省、府、縣治所在地,一度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堪稱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安徽的“晴雨表”,是全省革命組織活動的中心地區(qū)。這片深沉的大地,浸染著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誕生了無數革命救國和建設國家的英雄人物??h內有多個紅色文化基地,懷寧縣老年大學根據這些基地的內容特點進行結構化的分類和設計,將游學課程分為紅色足跡、歷史名人兩條路線。
紅色足跡路線主要通過鐵鋪嶺戰(zhàn)斗遺址、楊兆成烈士墓、石牌解放紀念地、抗日后援會舊址、查化群故居等布點;歷史名人路線主要通過鄧稼先生平陳列館、陳獨秀史料館、世則學校舊址、鄧石如故居、王星拱墓園、獨秀山景區(qū)等布點。
老年學員參加“走進煙墩桃花園,感受美麗鄉(xiāng)村”游學活動
1.多元化選擇
在方式上實現多樣化:一是學會游學,即將同一種專業(yè)或相近專業(yè)的班級組成學會,利用學會形式組織學員游學;二是班級自主游學,結合課程特色把班級“第二課堂”與游學基地進行緊密結合,通過游學活動形成有效聯動。
在內容選擇上實現個性化:首先將縣內多個紅色基地進行劃分,形成紅色足跡和歷史名人兩條路線;其次在開展活動前會讓大家自主選擇一條線路,確定后再根據學員需求和游學時間進行游學課程選擇,有時可能是整條路線,有時可能是某兩個分布點。
2.情境化學習
好的老年游學活動應該以教育為核心、依托旅游組織形式,將游覽與學習、體驗完美結合的參與過程。紅色文化游學課程就是“游”“學”結合的最好載體,我們前期組織的“瞻仰鄧稼先 聚行獨秀山 歌舞新時代”游學活動,就是讓學員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先賢先烈的革命忘我精神,感恩新時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賡續(xù)紅色基因,增強愛國情懷。
1.做好游學活動的準備工作。參與游學項目的人員都需要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如教師要講明游學主題,學員要提前了解游學點,工作人員須做好景點對接、落實講解員等工作,避免出現“游而無獲”的狀況。
2.開展現場參觀和宣誓活動。組織者要提前了解基地基本概況和展示的精神內核,開展宣言宣誓,帶領學員感悟初心、堅定信念。
3.做好游學活動的反饋工作。鼓勵學員寫游學總結,引導學員參與紅色文化游學基地的宣傳工作,包括走進校園講解紅色故事,回到家中傳承紅色文化,通過班級群交流游學感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