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流
(廣東省惠州市仲愷中學 516229)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到:教師要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敢于質疑、善于思考,理解概念、把握本質,數形結合、明晰算理,厘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教學活動應該把握數學的本質,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與交流,形成和發(fā)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1].為此,筆者以2023年全國高考乙卷解析幾何試題為例,以解析幾何運算問題為研究對象,在一題多解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思辨觀念,優(yōu)化運算策略,并進一步揭示試題的一般背景,促進學生理解算法算理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從而提升數學運算、邏輯推理、數學抽象等核心素養(yǎng).
(1)求曲線C的方程;
(2)過點(-2,3)的直線交曲線C于P,Q兩點,直線AP,AQ與y軸交于M,N兩點,求證:MN的中點為定點.
評析試題以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為載體,突出了對學科主干知識、數學核心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試題以調和性質為命題背景,既傳承經典,又??汲P?其切入口寬,拓展空間大;試題立足學生視角,要求學生對通性通法、數學本質有較高的掌握程度,強調考核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問題解決能力,著重凸顯創(chuàng)新思維、獨立思考的問題分析能力;試題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注重對學生數學運算、邏輯推理、數學抽象等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契合新課標命題理念.
圖1
評析注意到在解法1中,直線AP,AQ的斜率滿足kAP+kAQ=3,即直線PQ過定點,且直線AP,AQ的斜率滿足斜率和(積)為定值,契合“手電筒模型”的知識理論,從雙斜率視角切入,齊次式斜率同構法可規(guī)避曲直聯立的運算負擔.
圖2
從解法2中看出,點E坐標的非特殊性以及橢圓方程中的參數a,b,引發(fā)韋達定理與M,N坐標的相對復雜性,此時, 優(yōu)化點E的坐標和橢圓方程成為優(yōu)化運算的一個突破口,坐標平移法和仿射變換法應運而生.
圖3
在解法分析中我們發(fā)現了過定點E的動直線PQ滿足kAP+kAQ=3(定值)的結論,即MN的中點恰是橢圓的上頂點B(0,3),且滿足kAP+kAQ=2kAB,這是偶然還是必然?為揭示試題背景的一般性,筆者引入調和點列(調和線束)、極點、極線的概念,深入分析上述發(fā)現的合理性,全面還原試題的命制背景.
性質1 若直線EA,EB,EC,ED為調和線束,直線l平行于調和線束中的任一直線,且與另外三直線交于三點,則三點中的內點平分三點所成線段.
圖4
圖5
性質3 圓錐曲線的調和性質.
對于圓錐曲線,其極點對應的極線方程分別為:
圓錐曲線橢圓x2a2+y2b2=1(a>b>0)雙曲線x2a2-y2b2=1(a,b>0)拋物線y2=2px(p>0)極點P(x0,y0)對應的極線x0xa2+y0yb2=1x0xa2-y0yb2=1y0y=p(x0+x)
圖6
圖7
圖8
如果將探究背景進一步推廣到雙曲線及拋物線,經筆者探究,有以下結論:
評注命題2~4的證明與命題1類似,從略;對于焦點在其他坐標軸上的圓錐曲線,仍有類似結論,不再贅述.
(1)求橢圓E的方程;
(1)求橢圓E的方程;
(2)過點P(-2,1)作斜率為k的直線與橢圓E交于不同的兩點B,C,直線AB,AC分別與x軸交于點M,N,當MN=2時,求k的值.
(1)求橢圓C的方程;
以調和性質為命制背景的試題屢次現身高考,如2022年的全國乙卷試題、2022年及2020年北京卷試題,既突顯了新課標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命題理念,又反映了新時代高考試題為國家服務選才的時代宗旨,富有重大的示范引領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經典解析幾何問題模型,為學生揭示試題背后的命制背景,從根本上明晰算理和算法的科學性與實效性,提升數學運算素養(yǎng);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邏輯推理的方式,領悟知識本源上的通性規(guī)律,把握其數學本質,培養(yǎng)數學抽象的高階思維,如此才能觸類旁通,實現做一題通一類,促進師生在雙向備考上的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