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我的一位表哥,學習特別好,是典型的學霸。但每次期末考試,他都會流鼻血。最痛苦的是他高考的時候直接“翻車”,數(shù)學成績甚至沒及格。
我聽得最多的,就是他的父母對別人說:“孩子就是緊張,沒辦法?!币郧埃乙惨詾槭撬肟己枚鴮?dǎo)致了緊張。后來我才明白,這是父母無意識的催眠。緊張,不過是孩子認同了父母的潛意識愿望。
家長總是認為,孩子考試前的焦慮是因為他太在意考試的成績,其實,是孩子對自己和父母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焦慮,他們擔心的是得不到父母的認同。
把孩子與別人家孩子進行對比,是常見的父母無意識行為表現(xiàn)之一。
聽過一個故事:念小學的兒子把數(shù)學試卷交給爸爸,爸爸一看分數(shù)很開心,兒子考了98分。接著,爸爸又問兒子:“班上最高分的考了多少分?”兒子說:“這次考試不難,班上有好幾個同學都是拿滿分的?!卑职终f:“那你還好意思給我看試卷,這道題這么簡單怎么都錯了。我不是叫你平時做題要認真嗎?”孩子慢慢地低下了頭。
類似的情景,不僅不顧及孩子當下的感受,還直接否定了孩子學習的能力。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口頭禪:“你不努力學習,以后就只能去要飯。”這會導(dǎo)致孩子總是處在一種恐懼、焦灼的狀態(tài)中去學習。
試問帶著這樣的狀態(tài)去學習,學習效果如何能發(fā)揮得好呢?
長期被比較和否定,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存在性焦慮。哪怕是取得了一些成績,都不能真正地愉悅自己,他需要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價值。不然,自己的存在就好像沒有意義。
然而,更多的孩子,可能連證明自己的動力都沒有了。因為擔心孩子出現(xiàn)錯誤的選擇,有的父母從來都不給孩子選擇的權(quán)利,甚至代替孩子作選擇。比如,看什么書,能和什么同學接觸,甚至想買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也得按父母的審美標準。
當孩子別無選擇的時候,他會因此失去鍛煉自主的能力,失去學習判斷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會容易形成沒有主見、猶豫不決的性格,這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母已經(jīng)把孩子牢牢地拴在了身邊,孩子不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父母也就不用面對與孩子分離的那份焦慮了。
對孩子抱怨,則是父母控制孩子的一種隱秘方式。比較典型的表現(xiàn)有:家庭中父母的某一方缺位,另一方緊抓孩子不放,對孩子訴苦,抱怨自己生活的種種。有的父母還會通過放棄自己的生活、工作、愛好,對孩子表現(xiàn)出自我犧牲。這些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內(nèi)疚感。最后,導(dǎo)致孩子變成了“小大人”,成為父母的情緒照料者,承擔了本不該屬于孩子承擔的東西。于是,每當孩子想要成長,想要自主選擇和嘗試的時候,父母就會通過給自己制造痛苦,對孩子實施情感暴力,讓孩子內(nèi)疚,讓孩子自動放棄自己的選擇,順應(yīng)父母的安排。
父母的邊界不清,孩子的人格就成長不了。當孩子無論怎么做都不會被認同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動力去取得成功了。或者是,當他想取得成功的時候,也會無意識地給自己使絆子。
有位同學分享了他的故事。他放假在家玩手機的時候,爸爸對他說:“你怎么又玩手機呢?”當他在家看書的時候,爸爸又對他說:“你還知道要看書啊!”周末待在家里的時候,爸爸對他說:“整天都悶在家里?!碑斔鲩T的時候,爸爸又對他說:“一天到晚就知道出去?!彼X得自己在家里,就沒有一件事是被肯定的。
有段時間他發(fā)奮學習,在某次模擬考試考了班級第一。他拿著成績單回家給爸爸看,結(jié)果爸爸輕輕地說了一句:“你走了什么運?!”此后,他在各種考試中,心里總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聲音說:要努力考個好成績,證明給爸爸看;一個聲音說:算了,反正怎么努力都沒有用。
如果一個人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他可能是不敢成功的。因為此時的成功,就是“被成功”。越是成功,就越是失去了自己。
即使這個孩子靠著天賦和努力,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他人格層面的憂傷和無力,讓他不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
孩子在每個不同的年齡段,心理發(fā)育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我們要給孩子提供的環(huán)境也是不一樣的。同時,家長也要理解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減少對孩子的羈絆,讓自己做輕松的父母,讓孩子能夠綻放他們的人生。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說,重要的焦慮多源自關(guān)系。在學習生活中,有些孩子平時能力很強,但是一到關(guān)鍵時刻就掉鏈子,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考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