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戌君
祖逖、劉琨聞雞起舞的故事大家已經(jīng)爛熟于心,關于公雞報曉的詩句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不過,這一“神器”存在一個無法避免的漏洞:人為的光線和聲音刺激也會誘發(fā)公雞打鳴。戰(zhàn)亂時期,公雞常被聲音和火光驚擾,半夜鳴叫,于是古人以“雄雞夜鳴”作為戰(zhàn)爭將至的兇兆。
鑒于公雞報時的不可控性太強,所以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專門負責報時的工作。
周朝設置了一個專管報時的官職,就叫“雞人”。他們一方面要負責掌管雞牲的祭祀,另一方面“凡國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都要在夜漏未盡、雞鳴時分報時告警,督促百官及時起床。
雞人報時的方式非常獨特:最初是直接模仿雞叫,西漢汝南地區(qū)還專門培養(yǎng)一種“長鳴雞衛(wèi)士”為宮廷報時;東漢時,報時方式改為唱歌,每到五更,雞人就開始連聲長喊,放聲歌唱,配上鐘鼓伴奏,婉轉悠揚。
除了雞人高歌,唐代“更以擊鼓為節(jié),點以擊鐘為節(jié)”,在宮內設鐘鼓準點報時,宮外則由金吾衛(wèi)士兵巡邏時傳呼報時。宰相馬周認為效率太低,奏請?zhí)铺?,在長安城中最重要的6條大街設置街鼓,以宮城內鐘鼓聲為準,與之同鳴,負責叫醒全城百姓。
宋代不僅在城內各處設有負責報時和警備的譙樓,夜間還有更夫打更、巡邏。打更人一夜要敲5次,每隔一時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時俗稱五更天,這時雞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到了元、明、清,專供全城百姓報時的鐘鼓樓正式設立。鼓樓擊鼓定更,鐘樓撞鐘報時,晨鐘暮鼓,聲聞四達,與巡夜的更夫一起每天準時叫醒整個城市。
那么,嗜睡之人如何叫醒自己呢?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時,天天“碼字”到深夜。他怕自己睡過頭,就睡在一個光滑的圓木枕上,只要一翻身,頭便從枕頭上掉下,人就被驚醒,然后爬起來繼續(xù)“碼字”,故名之曰“警枕”。
當然這都是小打小鬧,稱不上正兒八經(jīng)的鬧鐘。
721年,唐玄宗令僧人一行主持修訂新歷法。為了給修訂新歷法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一行同當時著名的機械專家梁令瓚一起制造了一個銅制的水運渾天儀。這個水運渾天儀的主體是個大球,上面刻畫、標注著星宿和周天度數(shù),以水為動力源。在大球之外,設有兩個輪環(huán),上面各裝有可以移動的球標,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此外,這個水運渾天儀還裝有兩個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為100刻)擊鼓,每辰撞鐘,具備了報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