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陳孝聰 賈國章 竇小亮 吳寶鵬
(1.中國冶金地質總局新疆地質勘查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2.中陜核工業(yè)集團二一四大隊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00)
區(qū)域屬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外圍大地構造環(huán)境是,南為岡瓦納(印度)大陸,北有歐亞(古亞洲)板塊,東有揚子板塊,巨型緯向特提斯構造域的東特提斯大洋關閉到岡瓦納(印度)大陸與歐亞(古亞洲)板塊的碰撞拼合造就了青藏高原這個地球上獨特的自然地域構造單元。西昆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特點是發(fā)育一組以晚古生代為主體(歇武-甘孜縫合帶為中生代)的、由裂谷系演化而來的華力西期結合帶,其中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瑪卿、郭扎錯-西金烏蘭-金沙江-拜惹布錯以及龍木錯-雙湖-烏蘭烏拉等晚古生代裂谷系進一步演化為小洋盆(而非開闊的大洋盆),其間夾持若干地塊,構成復雜的多陸塊海-洋格局(或陸間裂谷系)。由于區(qū)域主體位于甜水海微陸塊(Ⅳ2),其構造演化歷史可粗略劃分為三大構造階段(前震旦紀基底形成演化階段,特提斯演化階段,晚三疊世以來的板內演化階段),二個演化時期包括晉寧期(Qb)、原特提斯期(O-S)、古特提斯期(D-P2)。
進入元古代以后,相對剛性的巖石圈已經形成,地球的表面部分出現了板塊構造機制。甜水海微陸塊出露長城系甜水海巖群、青白口系肖爾克谷地巖組,主要為一套細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磁鐵石英巖建造,巖石變形較強,變質較淺,變質達低綠片相。該期構造運動與揚子陸塊上的晉寧運動時間也極為相近,區(qū)域缺失震旦紀-中寒武世地層沉積,與前震旦紀基底形成演化階段有關的礦產主要有銅、鉛、鋅礦。
震旦紀西昆侖已發(fā)生了顯著的擴張作用,形成了庫地-其曼于特、康西瓦-蘇巴什南北兩個洋盆,其間被昆南地塊分隔。洋盆的擴張可能一直持續(xù)到晚寒武世。
奧陶紀開始,沉積了冬瓜山群,主要為一套生物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夾少量細碎屑巖,代表形成于穩(wěn)定的淺海臺地相沉積環(huán)境。志留紀沉積了溫泉溝組、達坂溝組,巖石組合主要為一套細碎屑巖夾硅質巖建造。巖石中發(fā)育砂紋層理、小型交錯層理,并夾少量硅質巖。依據巖石地球化學特征,綜合分析其沉積構造環(huán)境可能為活動大陸邊緣的斜坡相。由上可見,早古生代甜水海微陸塊沉積環(huán)境是由穩(wěn)定的臺地相向活動大陸邊緣斜坡相轉變,表明在志留紀時期,甜水海微陸塊北側的康西瓦-蘇巴什洋盆向北俯沖于昆南地塊,受此影響,沉積了志留紀的一套細碎屑巖夾少量火山巖、硅質巖建造,代表其構造環(huán)境為活動大陸邊緣斜坡相。由于該擠壓俯沖作用致使早古生代晚期,甜水海微陸塊發(fā)生抬升,結束了沉積的歷史,并對早古生代的沉積地層發(fā)生了變形作用。甜水海微陸塊與西昆侖南帶雖有俯沖但未碰撞,仍然為半離散狀態(tài)。與原特提斯期(O-S)階段演化有關的礦產有銅、鉛、鋅礦。
晚古生代在原特提斯的基礎上發(fā)生了一次非常明顯的開與合。泥盆紀-二疊紀時期,區(qū)域的演化階段總體可分為:穩(wěn)定抬升階段、拉張階段、俯沖消減階段。
早古生代末,康西瓦-蘇巴什早古生代殘留盆地北部為塔里木板塊,中部,即現在的昆侖山位置為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帶。區(qū)域缺失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層沉積。泥盆紀格局發(fā)生改變。昆北地塊至晚泥盆世沉積了陸相紫紅色奇自拉夫組磨拉石建造。南為甜水海微陸塊,泥盆紀時期甜水海微陸塊輕微抬升,沉積了穩(wěn)定的碳酸鹽巖建造,其巖石組合主要為一套生物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白云巖夾少量鈣質砂巖,代表其形成沉積環(huán)境為臺地相。泥盆紀地層呈微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奧陶系冬瓜山群和志留系溫泉溝組或達坂溝組之上,呈近東西向分布。說明早古生代地層在加里東期發(fā)生了褶皺變形,并發(fā)生暴露剝蝕。晚泥盆世沉積了天神達坂組,主要為一套含鈣石英砂巖、含礫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粉砂巖夾砂礫巖、礫巖,代表其形成環(huán)境為陸相-淺海濱岸相。該組與下伏地層落石溝組呈整合接觸關系。
石炭紀為拉張階段,在西昆侖地區(qū)形成了不同性質的三個盆地、兩個陸塊的構造格局,北部為庫爾良-阿羌裂谷盆地,中部為康西瓦-蘇巴什有限洋盆,南部是喬戈里峰-空喀山口洋盆,三者之間是西昆侖陸塊和甜水海陸塊。此時康西瓦-蘇巴什有限洋盆擴張,之南的甜水海微陸塊北側仍處抬升剝蝕狀態(tài),而南側繼續(xù)沉積,形成帕斯群淺海相-半封閉海(含生物)碳酸鹽巖及上部碎屑巖夾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等;晚石炭世沉積了恰提爾組,主要巖石組合為生物灰?guī)r、礫屑灰?guī)r夾少量鈣質砂巖。砂巖中發(fā)育砂紋層理、小型交錯層理,反映其形成環(huán)境為淺海濱岸相-臺地相。該時期甜水海微陸塊上分布大量的基性巖墻群(同位素年齡為323.8 Ma、300.2Ma)。
區(qū)域內前侏羅紀地層中發(fā)育基性巖脈,標志著伸展作用的開始,陸相沉積迅速向海相沉積轉換標志著伸展作用下沉積盆地的發(fā)展。區(qū)域上中侏羅世海相沉積中夾有大量的基性火山巖代表著盆地的進一步成熟。結合南部的班公湖-怒江洋形成于三疊-侏羅紀,閉合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的事實,侏羅紀的沉積顯然是班公湖-怒江洋伸展階段在其北部的沉積響應。
侏羅紀以下部反映近源、地形起伏大的沉積環(huán)境紫紅色礫巖,而且碎屑粒度與距離斷層的遠近呈正相關,向上迅速過渡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為特征。反映沉積盆地受基底斷裂控制,表現為走滑拉分盆地。早侏羅世沉積了巴工布拉薩組,中侏羅世沉積了龍山組,一段主要為一套紫紅色復成分礫巖、復成分砂礫巖夾砂巖;二段主要為一套鮞?;?guī)r、生物灰?guī)r夾礫屑灰?guī)r。代表形成環(huán)境為河流相-淺海碳酸鹽臺地相,該組超覆在下伏不同的地層之上,海相沉積中夾有大量的基性火山巖代表著盆地的進一步成熟。該組向東可與羌塘地區(qū)的雁石坪群相連。晚侏羅世海侵范圍大為縮小,測區(qū)僅零星沉積了紅其拉甫組,為一套碳酸鹽臺地相。侏羅紀以陸相開始沉積,迅速過渡為海相沉積,代表了一次完整、規(guī)模較大的海侵事件。由于受南部喬戈里-空喀山口-龍木錯-雙湖-怒江洋閉合的遠程擠壓效應,甜水海微陸塊發(fā)生隆起,侏羅紀之后區(qū)內海侵縮小,早白堊世僅零星分布,以及晚白堊世的不整合代表著侏羅紀-早白堊世地質演化的結束。與侏羅紀-白堊紀陸內造山期演化階段有關的礦產見有魚躍石鉛鋅礦點、拖車湖鉛鋅礦點、大王頂南鉛鋅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