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頒獎辭
張雪萌的組詩《練習曲》,截取生活中的片段,以意識流的方式把情感收縮、凝結起來,其語言的內指性與阻拒性,構成了獨特的審美世界,呈現出詩意的童話。她從生活的理性中捕捉詩意的純粹,遵循著情感的邏輯,以暗示的方式寄寓現實審美的意蘊;通過味覺、觸覺的多重觸感,豐富了作品的抒情方式,在微妙的相互關系中,獲得強烈的藝術效果。鑒于此,我們將2021星星年度大學生詩人獎授予張雪萌同學。
■ 獲獎感言
另一重目光
得知《星星》詩刊授予我獎項的消息時,仿佛那個站在慶典中,突然接到一束捧花拋來的姑娘:驚訝、欣喜,又有面對幸運的羞赧與感激。
自從來到英國求學后,因為時差的原因,每天早上醒來,總要收到來自國內的幾十條微信消息:寒暄敘舊、問候祝福、請柬邀約和牢騷意外,它們夾雜在手機振動聲中,如時造訪。故鄉(xiāng)的新聞,在親昵的母語中,不斷帶給我切實的撫慰感、鏈接感。收到《星星》詩刊老師們發(fā)來的消息,像是在異國的航程中,辨認出來自遠方海面亮起的燈塔訊號,是嶄新一天的活力源泉,更是寫詩五六年以來對我的鼓勵與嘉勉。
因為徐志摩的原因,步入劍橋校園后,總能聽到新同學、新朋友們的發(fā)問:“什么是詩歌?什么又是詩人?”在這些詢問中,有真實的好奇、困惑,也有夾帶的玩笑、調侃意味。要為詩歌下一個妥帖的定義,其難度不亞于詮釋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在寫詩這一場寂靜的幫派戰(zhàn)爭中,每個詩人終究也只能走回自己堅定選擇的道路。
誠然,當“詩人”的標簽被張貼到一個初來乍到的年輕寫作者身上時,那種復雜的感受往往難以言表。我一度相信,作品是一個詩人最好的在場證明——寫,即是身處場域之中,無關乎外界嘉獎和社交維系。然而,當我在過去五六年,偶有中斷、未曾寫詩的幾個月中,我發(fā)覺作品對于寫作者本身而言的重要性正在慢慢隱退,更令我觸動的,反而是詩的目光,已然融合為我視力的一部分。
每一次下筆都是一次分娩?;驖M意或遺憾,脫離母體的作品,在大眾和評論家的注視下成長為它自己,非能由作者的意圖把控。那么,留下的是什么?是另一重目光。這種目光是如此直接而鮮明,它成為一個近視患者日常所必需的鏡片,成為我感知世界的方式。當攜帶著這樣的目光漫步在任何環(huán)境中,空間不僅作為空間存在,更為一個詩人暴露出它絲毫的纖維與紋理、觸感與記憶。樓臺上的風信雞,緩緩旋轉而落的秋葉,聚會中女孩眼神的躲閃——被這樣的目光捕捉、攝入,并即將在未來的一首詩歌中被印刻、留存。
去年夏天在長春參加《星星》大學生詩歌夏令營的幾日,是青春歲月里難得的聚首。閉幕式當晚,大家又是歡笑,又是伴著音樂歌唱。在勾肩搭背走回住處的那條小路上,我突然抬起頭——高緯度的天際,那些如此明亮閃耀的星辰,像璀璨的、匯聚的目光,播撒在夏日的夜晚——我從來沒有見過那樣密布又耀眼的星空。然而,要想獲得這種最自然的饋贈,唯一需要的,僅僅是轉換并抬高我們的目光,用新異又童真的視角重新觀察我們所處的世界,僅此而已。
在高緯度的異國,我時常還會在夜晚抬起頭,接受這些來自光年以外最魅惑的注視。我的視力是最貼身的行囊,而我也一直堅信,我將帶著這樣的目光,不斷在日漸令人疲憊、麻木的當代世界中,獲得全新的鏈接與感知。
感謝成都文理學院,感謝《星星》,感謝詩歌。我希望我也能在未來的一日,繼續(xù)以詩歌,傳遞給更多人如今我所獲得的祝福。
■ 2021星星年度大學生詩人獎獲獎篇目
張雪萌 組詩《練習曲》(原載《星星》詩刊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