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神州路小學(224000) 王 慧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但是怎樣幫助孩子保持這種天賦呢?其實,保持這種天賦的一種好方法就是讓孩子從小學會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創(chuàng)作不僅能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更多的學習樂趣。美術創(chuàng)作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思維碰撞出火花,才能產生創(chuàng)作的興趣。美術課堂中,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要,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并及時給予指導與引領,使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在想象的時空中大放異彩。
美術創(chuàng)作不是只有繪畫大師、雕刻大師才能做,也不是只有精妙絕倫的美術作品才能稱之為創(chuàng)作,學生捏的泥巴、用七巧板拼成的圖形、用簡筆畫表達的自己獨特想法等也屬于美術創(chuàng)作。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并不需要學生理解美術創(chuàng)作的含義,只需要教師給學生一個題目,通過想、看、聽、比較等方式,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讓學生自由想象,以游戲、表演、討論、講述等形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演出來。剛開始時,教師可選取較為簡單的題目,這樣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大、變化多,才能讓美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真正展現(xiàn)出來。其實,課堂上教師多給學生講故事,也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好辦法,學生會將故事里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在畫面上。同時,學生為了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而繪畫,即使畫得不好,但表達的愿望得到了滿足,這就是藝術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因此,在學生繪畫時,教師要適時給予鼓勵,聽他們講解繪畫中的故事。
例如,教學蘇教版美術教材一年級上冊《太陽和月亮》一課時,由于太陽和月亮是學生天天看到的、感受到的事物,所以不需要教師給學生任何提示,他們就能畫出太陽和月亮的樣子。但是,如何使學生筆下的太陽、月亮更生動呢?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你的心中,太陽是哥哥還是姐姐,是爺爺還是奶奶呢?它們長得很酷,還是很美?有什么樣的特征?是胖的,還是瘦的?”問題一拋出,學生就紛紛議論開了。在普遍的讀物中,太陽和月亮都是有個性、有特征、有模有樣的存在。課堂上,教師巧妙的語言提示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在教師問題的牽引下,每個學生心中的太陽和月亮都生動起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形象躍然紙上:梳著很長辮子的月亮姐姐,穿著銀閃閃的衣裳,在藍色的夜空中蕩著秋千;長著白胡子的太陽公公,戴著帽子和墨鏡,扇著扇子滿頭大汗,笑瞇瞇的,一臉慈祥;頑皮的太陽穿著紅紅的肚兜……看著學生這些富有奇思妙想的作品,大家都會感嘆學生的想象力真是太奇妙了。只有激活學生的思維,他們的想象才會有生命力,畫面才會更有趣味性、故事性,才能讓他們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把想象變成現(xiàn)實,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做個有心人,把學生的作品匯編成繪本,并拍攝下來進行保存,這也是送給學生的最好禮物,因為他們的童年就在畫里。
浙江師范大學呂耀堅教授所著的《兒童繪畫,家長最困惑的十個問題》一書中說道:“兒童畫本來就是簡陋的。簡單的線條、極具內涵的符號,才是兒童畫的本相,這是由兒童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美術經驗和技巧及其內在符號儲備的數(shù)量決定的?!痹诿佬g課堂中,教師不僅是一位引導者,還是一個好伙伴,要善于和學生討論、分享、交流,并適時引導、巧妙點撥,讓學生打開想象的大門。例如,教學蘇教版美術教材一年級下冊《我的地圖》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各種藝術符號,合理整合一張地圖。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從繪畫到剪貼、從平面到立體,交替使用文字與數(shù)字,先大膽地運用點、線、面,通過曲度不同的線條畫出道路,再添加上旅行中印象深刻的景、物和有趣的事,這樣有趣的地圖就誕生了。
每個孩子都有繪畫的潛能,他們往往會依照自己的情感加入故事元素,抓住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內容作畫。創(chuàng)編故事是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游戲活動之一,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會讓大人認為是胡編亂造,但在他們的故事中,這些想象又是合情合理的。其實,只要認真傾聽,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創(chuàng)編的故事迸發(fā)出的閃光點。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引導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也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的生活中提取重要信息展開想象,把想象的內容編成故事并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
例如,教學蘇教版美術教材二年級下冊《樹上樹下》一課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編故事把學生引入課堂,讓學生把有趣的故事講一講、演一演。這時,會看到學生的眼睛閃爍著光芒,興奮中帶著一些神秘。在作品展示時,那一幅幅畫就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樹上的鳥兒在跳舞唱歌,樹下坐著許多觀眾,這是一場“森林好聲音”;樹下幾只大胖熊在跑步,身上還畫了國旗,最前面的是中國隊,樹上的小鳥在高聲加油,一只只眼睛瞪得圓溜溜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喊出一個個音符,熱鬧極了……通過創(chuàng)編故事,學生發(fā)散思維,自由發(fā)揮,用自己想用的方式,畫自己想畫的畫,從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
又如,教學蘇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魚的紋樣》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給魚的外形畫紋樣,也可以魚為紋樣作畫。那么,怎樣使畫面生動有趣又有意思呢?創(chuàng)編故事就可以讓學生的作品更有生命力,更有趣味性。課堂上,教師可適時給予學生引導:“一條來自深海的魚,它在深海里聽到了美妙的歌聲,被深深地吸引,不停地游啊游。它會游到哪里?它會看到什么?會發(fā)生什么樣有趣的事呢?”學生運用線描的形式把故事畫在魚的身體上,或者把故事畫成背景,異彩紛呈:有深海的奇遇,有激烈的太空大戰(zhàn),有王子與公主的浪漫婚禮,有小魚找媽媽的歷險記……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他們腦海中總是住著奇奇怪怪的人,總在不經意間帶給你驚喜!學生這樣描述自己的畫作:“這是一條會隱身的魚,在花叢中,它的花紋會變成花的樣子;在天空中,它的花紋會變成彩霞的樣子……它還游到了森林里,游到了校園里,它游過的每個地方都變成了它最美好的回憶?!?/p>
想象是大腦創(chuàng)新的源泉,聯(lián)想能使源泉匯合,而發(fā)散思維為這個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廣闊的通道。從上述美術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思維的發(fā)散、想象的自由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和濃烈的情感,使學生的畫作更加精彩紛呈。
在小學低年級的美術教學中,學生的繪畫將從想象到寫實進行轉變,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鳥居昭美在《培養(yǎng)孩子從畫畫開始》一書中說道:“到了九歲左右,孩子開始按照親眼所見來畫,孩子的畫開始有變成成人畫的趨勢?!彼?,等孩子過了九歲,系統(tǒng)性地教授繪畫技巧才變得有意義。課堂上,教師的教學也應該以引導學生的理性思維為主,讓學生經歷“增加體驗—鼓勵創(chuàng)作—支持自由表達”的過程。三年級是一個關鍵期,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理性思維,慢慢地把想象的著眼點放在身邊可以觀察的事物上,使學生學會如何觀察,學會從哪些方面進行觀察。
例如,教學蘇教版美術教材三年級下冊《廚房》時,教師讓學生回憶家里廚房的構造與擺設,引導學生將物品與簡單的幾何圖形結合起來,如桌子由正方形的桌面和四個長方形的桌腿組成等。但是,把這幾個形狀畫在黑板上,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和看到的不一樣,因為沒有透視就不能畫出物體的立體感。在學生通過圖片仔細觀察廚房里的櫥柜、冰箱、微波爐等物品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這些物品原來是什么形狀的?在透視下變成了什么形狀?可以把它們分解成幾個圖形?這些圖形又是怎樣組合的?”隨著問題的拋出,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去觀察、去比較,進而理解了透視的概念,通過分析思考得出了問題的答案。于是,學生在腦海中構建了一個立體的空間,并在畫紙上呈現(xiàn)出來。
又如,教學蘇教版美術教材三年級下冊《干干家務活》時,學生雖對人物的造型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還不能自由地表達出來,因為干家務的人物和場景對他們繪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產生畏難情緒。此時,直觀觀察與理性思維就起到了作用。教師可通過小游戲幫助學生回憶家里的廚房有什么物品、這些物品分別是怎樣擺放的,并利用形狀展示出來,即把復雜的物品轉換成長方形、梯形等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圖形,讓他們感受到原來立體的造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畫。對于廚房中人物的肢體、動作、表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開展模仿活動。學生小組先通過直觀觀察和表演進行感受,如摸一摸同學拖地時胳膊和腿的變化、用牙簽擺出人物的動態(tài)等,再比一比哪個組對人物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得最精彩。這樣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理性思維的參與,讓學生明白美術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想象,還需要觀察和思考。如此作畫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作品更有說服力。
如果問學生最喜歡什么樣的美術課,他們會說喜歡想畫什么就畫什么的美術課。想畫什么就畫什么,這樣就能把想象中的事、物、景表達出來了嗎?當然不行。那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就是創(chuàng)作嗎?當然也不是。美術教學是一個理性探索的過程,教師要先通過理性表達與合理的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再通過技能的講解與練習,讓學生把想法盡可能地表現(xiàn)在紙上。學習新技法、解鎖新本領的過程是困難的、痛苦的,許多學生往往因為缺乏毅力就在這一步停滯不前,最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體驗到快樂?!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在訓練思維中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呢?這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理性剖析,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只有把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趣味、體驗到快樂。
例如,教學蘇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天外來客》一課,如果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己想象畫一個外星人,他們在上幼兒園時就能畫出來,那么這課的教學還有什么意義?深入了解課程的編排意圖就會發(fā)現(xiàn),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夸張、變形、組合、添加和省略等操作。于是,教師設計了“超級大畫家”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音頻發(fā)出敲門聲:“你是誰?”“我是外星人?!睂W生興奮了,都想看看外星人長什么樣。教師趁機說道:“外星人就在你的紙上,你覺得他長什么樣就畫成什么樣?!边@樣教學,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畫作充滿自信。教師給予肯定并繼續(xù)引導:“你們都是大畫家,想變成超級大畫家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接下來,學生同桌之間交換畫作進行改畫,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再次展示作品時,學生的畫作里有了主觀的添加、組合等操作。這時,教師出示影視作品中的外星人形象,肯定學生的修改:“你們都是優(yōu)秀的設計師,掌握了添加、組合、變形、夸張等技巧,才使作品這么棒!”這樣就把設計和學生擺在同一個高度,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個個躍躍欲試想要學習新本領。在每一項技能的學習中,學生能在自己之前的練習中發(fā)現(xiàn)一些痕跡,這種快樂是對自己的肯定、是自信的表現(xiàn),也為接下來的學習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氛圍。
美術就像一顆埋在人心中的種子,只有遇到合適的陽光和水分,種子才會發(fā)芽開花。美術課堂中,只有學生身心愉悅,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美術教學中,創(chuàng)作的空間是無限的,教師要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產生思維碰撞,使學生的創(chuàng)作有深度、有廣度、有力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繪畫當作一種語言,使之成為表達自己情緒的一種途徑,在互動中啟發(fā),在啟發(fā)中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學生的藝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