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陽
閑著沒事的時候,最是胡思亂想的時候。某日,我竟懷疑起,我住的房子是不是房子。
想了半天,結(jié)論是,我住的不是房子,是“格子”。這么一“醒悟”不得了,還想提醒我的同胞:您若住高樓而非住別墅和農(nóng)舍,請認定,您住的是“格子”不是房子。
我為何這樣想?理由如下:
房子這東西,跟所有的“存在物”一樣,它得有它的完整的構(gòu)成,“缺件”不成。譬如人,有腳沒有腦袋,或有下半身沒上半身,那還是人嗎?
那么來看房子。房子是應當有頂子的,也應當有它立腳的地皮,此外還要有四面墻。但各位所居住的某小區(qū)、某樓、某單元、某層、某號居室,不具備這些“要件”。其一,它沒有頂子。那頂子實際是上一層住戶每天用腳踩的地板。其二,它沒有作為根基的地面,這地面,是下一層住戶的天花板。再說四面墻。只有不跟鄰家“接壤”的南墻北墻是“私墻”(前提是您住的是板式樓),您的西墻是另一戶的東墻,您的東墻是另兩戶的西墻。或說,您的墻,是跟別人“搭伙”的墻。我這么說有根據(jù)。您仔細看看購房時的房屋結(jié)構(gòu)圖,“套內(nèi)面積”的計算從來是:墻體,相鄰的兩戶各算一半。所以我說,住摩天大樓的各位,您該明白,您住的是“格子”不是“房”。我這么說,也許您不服氣,我的房子是大產(chǎn)權(quán),房本就在抽屜里,我說,您那大紅本子說的其實是“大產(chǎn)權(quán)格子”。
還有讀友會反駁我,一層水泥板同時具有兩個功能,為兩戶共享,不成嗎?我說,這就涉及獨立與非獨立的問題。獨立的頂子,不會發(fā)聲,別人當?shù)匕迨褂玫捻斪?,則會有各種聲響。譬如一有噔噔噔噔的聲音,我就知道那是樓上的小男孩在跑;有重物在地上拉拽的聲音,我就疑惑上面這戶為何有搬弄家具的愛好;上面這戶何時起夜、起夜幾回,我只需聽那如轟然倒塌般的沖馬桶的聲響,即一清二楚。左右那兩面“搭伙”的墻也是一樣。迪斯科音樂穿透西邊那面墻,我就知道某老爸在教孩子跳舞;拌嘴打架的聲音從東邊那面墻傳過來,我就知道那兩口子在演系列感情劇,除非這劇終于收場——譬如雙方領(lǐng)了離婚證,我的東墻才能“獲得獨立”。一切異常都因了那水泥板的共享。水泥板的“搭伙”,還有一個弊端,就是人的權(quán)利打折扣。此話怎講?舉例說,鄰家裝修,戶主躲到別處去了,他卻讓裝修工“身兼二職”,一是給他搞出個“宮殿”,二是讓上下左右的鄰居精神失常。電鉆聲及砸墻聲如何鉆心,各位都有領(lǐng)教,我就不說了。但你只能忍耐這非人的生活,你不能維權(quán),你必須承認它的合法性。根源還是,你住的不是房子,而是“格子”。
獨立的房子與非獨立的“格子”還有個不一樣:安全性不同。房子獨立,您的生命也獨立。您不會綁著跟別人一起跳火坑。若是獨立的房子起了火,您一個箭步從房里躥出去,至少保住了一條命。若是幾十層高的樓,下面起了火且向上蔓延,消防隊的水槍打不上去、云梯也夠不著,那您就只有一條出路——“英勇就義”。
另有一宗,房子,還應有房子以外的延伸,那就是院子。因為從人和一切動物的本性來講,除了困在洞穴里,還要有“戶外活動”。但高層居民樓就缺了院子這個重要的“配件”。若有個院子,您可以挖個儲物地窖,或搭個狗舍,或立個葡萄架,至少夏天里可擺個小地桌消暑乘涼。沒院子,是“格子”天生的缺陷。
總之,自從那居民樓有了“刺破青天”的氣派之后,自從成百戶上千戶都疊羅漢似地成為“共同體”之后,您就需要改掉一個觀念:把房子叫“格子”。這“格子”不過是加了水、電、煤氣管道的“格子”而已。因此,當您參加什么房展會的時候,身處那富麗堂皇的大廳,面對殷勤有加、將您捧為闊佬的營銷員的時候,您一定要清醒地給自己一個恰當?shù)亩ㄎ唬骸拔以诳紤]買‘格子?!?/p>
說到這兒,我想對“格子戶”的父老鄉(xiāng)親們說,您拿到了大紅本子,慶幸自己“有房子”了,或許夜間做夢都會喊出來“哈,我成業(yè)主啦,我有不動產(chǎn)啦,我享受物權(quán)啦”,但我不得不給您潑一盆冷水:您的不動產(chǎn)或物權(quán),不過是背了賬的、須月月還貸的、若“斷供”還要被“法拍”的掛了您的名的一個“格子”而己。
若在下的“格子學說”有幾分道理,好多說法還得跟著變,譬如租房,別叫租房,叫租“格子”。再如,征婚廣告總把“有房有車”作為先決條件,我說,改為“有格有車”吧。還有花上千萬給孩子買學區(qū)房的,我想悄聲對他說,您買的是“學區(qū)格子”。
【原載《特別文摘》】
插圖 / 重負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