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使人類從電氣時代進入到發(fā)達的信息時代。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領域已勢不可擋。新課改下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當前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學生對未來發(fā)展的需要,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正在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本文從課前預習效率、有趣課堂環(huán)境、課堂教學資源、課外實踐教學等方面,闡述了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構建創(chuàng)新課堂,以幫助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新媒體背景 小學語文 創(chuàng)新課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33
語文作為一個基礎學科,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個人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也對其他學科的教學有所幫助。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摒棄傳統(tǒng)教育中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他們學習知識,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構建高效課堂是每個小學教師的共同追求,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積極提出創(chuàng)新的想法和改革的措施。
一、新媒體的含義和特點
新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是利用信息技術、網(wǎng)絡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等,通過手機、電腦和其他智能顯示屏終端傳送信息資料和娛樂服務的新的傳播形態(tài)。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媒體開始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原先的紙質傳播方式進行升級和改造,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教育行業(yè)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也將新媒體技術引入課堂,用新的方式輔助教學。
新媒體具有全方位的數(shù)字化、交互化、個性化、超時空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有利于學生更加便捷、更加主動、更加全面地獲取知識,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學習體驗感。新媒體技術與教學的結合,使得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水平,促進孩子們學業(yè)的提升。
二、新媒體背景下構建創(chuàng)新型小學語文課堂的策略
1.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課前預習效率
在每次新課開始之前,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們進行預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可以將自己已經(jīng)會的知識加以鞏固,對難以理解的問題則是認真去聽,這樣有松有緊的聽課方式,不會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感到疲憊,而且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這符合小學階段的孩子不能長時間對一件事情集中注意力的規(guī)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由于小學階段孩子們的認知結構、思維結構、理解能力和自主能力都較差,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預習,遇到一個又一個問題,導致這些孩子直接放棄預習,甚至對語文這一學科有所排斥。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制作視頻、音頻、PPT來幫助孩子更好地預習課文。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這首古詩之前,教師可以制作一份PPT,通過文字來幫助學生了解詩歌字詞的含義、作者表達的情感以及詩歌所表達的意境與美感,也可以在網(wǎng)上直接下載相關內(nèi)容。在視頻中,要加入對詩歌句子、詩歌意境的解讀,幫助學生了解這首詩歌的含義。教師也可以在視頻、PPT和音頻中加入對詩人李白個人生平、性格特點和寫作風格的介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教師也要附上一些問題或課外活動,比如:“這位詩人借著月光思念著什么?”“除了詩中描繪的景色,你認為月亮還像什么呢?展開想象,在上課時說給教師和同學聽?!薄翱纯匆雇淼奶炜眨研碌陌l(fā)現(xiàn)說給同學聽。”“收集與月亮有關的詩歌,在課上分享給教師和同學?!边@樣的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辦法利用最少的精力獲得更具效率的教學成果。
2.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有趣的課堂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一切事物還抱有好奇心,對于很多東西都具有極大的興趣。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只是將知識強塞進孩子們的頭腦中,無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反而使得他們對學習和教師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排斥感。在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和活潑,利用光、聲、色等現(xiàn)代技術將枯燥的課文演繹成立體的、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圖片、音頻和動態(tài)視頻,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幫助他們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
以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帶領學生整體朗誦這篇課文,對生字詞進行記憶和書寫。但這種方式并沒有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為什么小蝌蚪生下來時沒有跟媽媽在一起,還要去找媽媽?”“為什么小蝌蚪會找錯媽媽?”“為什么小蝌蚪要經(jīng)過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這四個階段才能變成青蛙?”。于是,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相關動畫視頻,還原小蝌蚪找媽媽的場景,再制作有關蝌蚪變青蛙的視頻或圖片幫助學生了解蝌蚪變態(tài)發(fā)育的具體知識。這種有趣的教育過程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把他們帶入教學情境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整篇課文,也學到了有用的知識,從而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3.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教學資源
語文教材能夠承載的信息和資料是有限的,僅僅依靠教材難以達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這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新媒體技術進行了資源共享,教師可以便捷地獲取更為全面的知識,將其補充到課堂上來,并以此深化孩子們的學習體驗,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潑流個不停息”。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覺得沒有什么東西可寫,內(nèi)容翻來覆去沒有什么變化。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資源,為同學們選出適合他們的文章,讓他們在閱讀課外文章的時候,多積累作文素材,讓寫作不再困難。
以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為例,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外,也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搜集有關鄧小平同志的相關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向孩子們展示出來,讓他們對鄧小平爺爺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從中體會到,鄧小平爺爺在我國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鄧小平爺爺在植樹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對他的優(yōu)秀品格產(chǎn)生更深的了解和體會。
4.利用新媒體技術優(yōu)化課外實踐教學
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一些課余時間,采用實踐教學的方式為學生補充在課堂之上學不到的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建立一個能和學生交流合作的平臺,在此平臺上為孩子們發(fā)布有利于提升他們文學素養(yǎng)的作品,讓他們在課余時間研讀和賞析?;蛘叱闪⒁恍┚€上的學習互動小組,讓同學們針對他們不會的問題進行討論,也可以將好的文章進行分享,讓每個孩子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教師也可以通過此平臺接受孩子和家長的意見,積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
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望洞庭》為例,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知識框架。隨后讓學生小組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針對教學難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進行交流探討。教師可以收集學生對此的問題,并進行認真講解,再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出一些有關“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的測試題,進一步鞏固孩子們所學的知識。
5.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方法
新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方法和措施,在改善師生關系的同時,強化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的課堂,不僅節(jié)省了教師課前準備的時間,簡化了課前準備的步驟,也活躍了課堂氛圍,因此,受到了小學生們的廣泛歡迎。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白鷺》為例,針對本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在交互式電子白板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開展。對于本課的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仍可以以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為主,帶領學生學習本課的生字生詞。但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通過播放本課生字生詞的示范書寫視頻,進行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欲望。在帶領學生閱讀《白鷺》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放大功能,幫助學生準確定位其中的好詞好句,以此引導他們集體誦讀。這種方式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也能夠收獲教師預期之外的教學效果。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這個句子的意思。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背后豐富的資源庫,為學生搜索講述白鷺的紀錄片和展現(xiàn)白鷺身形和外貌的視頻資料,以此使他們能夠直觀看到白鷺的美麗形象。識字教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班級學生中寫得漂亮、寫得規(guī)范的字,以此使得他們能夠在這次開放性的分享活動中,學習寫規(guī)范字的方式,使其產(chǎn)生寫好字、寫美字的欲望。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極為重要不僅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途徑??萍荚谶M步,時代在發(fā)展,學校教育的內(nèi)容也要不斷更新和升級,教育改革也不應該停止腳步。作為信息時代下的語文教師,要在新穎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和教育改革的引領下,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作用,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且易于理解,為文章語句注入生命,以此在豐富教學方法的同時,實現(xiàn)師與生、生與生的高效互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6.利用新媒體實現(xiàn)家校共育
新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當中的不斷深入,不僅能夠為學校教育提供便利,也能夠促進家校共育模式的完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搭建起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使得家長能夠利用此平臺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狀態(tài)。除此之外,家校共育線上平臺的建設,也能夠使得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深入分析,實現(xiàn)家長對學生學習的實時監(jiān)督,使教師和家長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這是一篇描寫雙龍洞奇異景象的文章,體現(xiàn)了游記移步換景的特點,極為適合學生進行仿寫。但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無法帶領學生對本篇課文進行深入理解,所以便會要求學生在課后多次閱讀,進行對本篇文章的仿寫。但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家長和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相互交流,使得家長無法了解學生對于本篇課文的理解情況;教師也無法檢測學生對于本課中寫作手法的應用,無法針對性地準備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但線上家校共育平臺的建設,則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家長監(jiān)督學生對于本篇課文進行仿寫,防止學生上網(wǎng)查找資料,產(chǎn)生抄寫的現(xiàn)象,并引導學生對仿寫的文章進行朗讀,將其拍攝成一段視頻上傳到家校共育平臺。對于這個視頻的內(nèi)容,教師不要有限制,要允許學生自由抒發(fā)情感,也可以允許學生在視頻中加上對于《記金華的雙龍洞》文章結構的理解,促使他們能夠背誦出自己喜歡的一些句子。教師在觀看后,在下次上課時便可以選擇出一些優(yōu)秀的視頻帶領學生欣賞,利用這種方式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使得他們能夠取長補短,提升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也要利用線上的家校共育平臺進行教學評價體系的優(yōu)化,將學生和家長納入教學評價的主體之中。以往的教學評價體系的主體極為單一,只有教師一人。而利用新媒體技術,教師可以進一步擴大教學評價的主體,以此增加教學評價的角度和內(nèi)容,使得學生能夠全面認識自己的學習情況,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
例如,在以往的作文評價當中,教師通常會采用評分或者直接寫“閱”的方式進行評價。這種教學評價的方式不僅無法使學生知道自己處在什么樣的寫作水平,也無法使學生改進自己的寫作方式和寫作技巧,極不利于他們寫作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但在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帶領他們閱讀相同類型課外資料,再引導其通讀一遍自己寫的文章,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作文的優(yōu)點和不足,使學生產(chǎn)生對自身寫作水平的清晰認知。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寫的文章發(fā)送到家校共育線上平臺,以此實現(xiàn)學生對學生、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梢圆捎迷u論的方式,使每一位學生和家長都能夠留下自己的見解。最后,教師可以開展“誰是最優(yōu)秀的作者”的評選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和家長選出讓他們認為最好的文章。之后,教師要將這些文章打印出來,張貼在班級走廊上,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使他們能夠從教師、家長和其他同學的鼓勵中尋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總之,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制作視頻、音頻和PPT,鼓勵學生提前預習,減少教師在課堂上的壓力;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課堂資源,豐富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利用新媒體技術,優(yōu)化課外實踐教學,幫助同學們查缺補漏。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實現(xiàn)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 鞏學茂《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評〈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語文建設》2021年第24期。
[2] 種文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之研究》,《數(shù)據(jù)》2021年第6期。
[3] 胡佃秀《淺析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中國新通信》2021年第11期。
(項文娟,1991年生,女,漢族,山東東營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