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江, 林 竹, 張羽先, 高秀兵
(1.思南縣茶桑技術推廣中心, 貴州 思南 565100; 2.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貴陽 550006)
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是國之大計,是“三農”工作的的頭等大事。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為了減輕對美國、巴西大豆的依賴,保障糧食安全,我國高度重視大豆種植情況。幼齡茶園的茶行間間距大、茶行土壤裸露,不僅極大浪費土地,還極易滋生雜草。戶杉杉等[1]研究表明,在幼齡茶園套種大豆不僅可改良土壤,改善茶葉品質,減少茶園化肥30%施肥量。同時,茶園套種大豆兼具控草作用,還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2-3]。但由于相關配套技術未廣泛推廣,思南縣茶農極少在茶園套種大豆。2022年思南縣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并在幼齡茶園套種大豆種植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與探索。
思南是貴州省茶葉主產縣之一,全縣茶園面積1.26萬hm2。從2019年利用“茶園貸”金融支持,通過引進浙江、江蘇、福建等客商,同時鼓勵本縣村集體發(fā)展茶葉基地,目前全縣還有幼齡茶園面積2 600 hm2,分布在全縣14個涉茶鄉(xiāng)鎮(zhèn),基地海拔500~1 050 m,因茶樹品種不同,茶園種植規(guī)格各異,造成了管理方面的困難。草害是對茶園管理影響最主要的因素之一[4],有關除草措施主要有人工除草、化學藥劑除草、機械除草以及生態(tài)防控,而作為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qū),思南縣全縣茶園病蟲草害嚴格推行綠色防控,采用的除草措施主要為人工除草,因此幼齡茶園除草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思南縣幼齡茶園的管護水平。
2022年搶抓擴種大豆機遇,全縣茶區(qū)探索了幼齡茶園套種大豆種植模式。其中,重點開展試驗示范幼齡茶園套種大豆面積240 hm2,分布區(qū)域涉及全縣三大茶區(qū)11個鄉(xiāng)鎮(zhèn)高中低海拔茶園;套作大豆品種除本地一些常規(guī)大豆品種、黔豆系列品種外,還引進了齊黃34、交大02-89、七星1號等多個品種試種;種植時間從4月上旬至5月中下旬;大豆種植規(guī)格多數(shù)為雙行穴播,部分單行或撒播,根據(jù)農戶習慣呈多樣化種植方式;茶園套種大豆田間管護水平參差不齊。
思南縣三個主要茶區(qū)不同海拔、不同品種、不同密度的茶園套種大豆產量最低為719 kg/hm2,較高的超過1 500 kg/hm2,同時有效地控制了茶園草害,降低了幼齡茶園的管理成本。按大豆平均產量1 200 kg/hm2折算,2022年全縣大豆增加產量280 t以上,茶園套種大豆取得了初步成效(表1)。
表1 2022年思南縣茶園套種大豆測產測效統(tǒng)計
幼齡茶園茶蓬還未完全形成,達不到投產要求,還需要持續(xù)進行投入管理,特別是雜草防除,成為主要的管理措施[5],幼齡茶園除草考慮到茶樹的脆弱性,除草方式為人工淺耕除草[6],防除行間雜草需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成本,除草后裸露的土地極易被雨水沖刷,造成茶園水土、肥力流失[7]。茶園套種有利于生態(tài)茶園建設,尤其是套種大豆,不僅增加收入,抑制雜草生長[2,3],也正符合當前國家保障糧油安全的需要,可在幼齡茶園大面積推廣。
幼齡茶園行間空隙大,土地資源浪費嚴重[8],充分利用幼齡茶園的空地種植大豆,減少雨水沖刷造成水土、肥力流失[9]。經研究表明,茶園套種大豆能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理化性狀,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增強,土壤中的肥料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pH值明顯提高,使土壤變得疏松肥沃,在提高鮮葉產量方面效果明顯[10]。因此,在茶園中套種大豆可有效減少化肥使用量,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綠色、循環(huán)、低碳的生產模式。
幼齡茶園套作大豆,能夠促進大豆的產能提升,同時提高經濟效益。茶園套種與凈作按2∶1折算,僅思南縣可增加約1 300 hm2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產量可達1 500 t以上,對擴種大豆穩(wěn)糧油具有重要意義。
茶葉種植是一個長效產業(yè),茶園建成,能持續(xù)產生幾十年的收益[11],但從種植到投產見效一般至少需要3年,而且幼齡期投入較大,各種施肥、病蟲害防治、除草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12-13]。除草是幼齡茶園管護的關鍵,每年每667 m2平均勞務成本400~700元。套種大豆是良好的生態(tài)防治措施,通過規(guī)范種植,做好茶園和大豆農藝措施的統(tǒng)籌兼顧,雜草控除率一般可達50%以上,特別是有效控制夏秋季茶園雜草,可減少茶園除草勞務支出至少200元/667 m2,從而降低了幼齡茶園管護成本。同時,大豆也會帶來直接經濟效益[3],在茶園套種大豆所產的產量按當前市場價折算,每667 m2可增收500元以上,從而實現(xiàn)了幼齡期茶園就有收入,改變了以往幼齡茶園管理只有投入而沒有收益的現(xiàn)狀。
幼齡茶園套作大豆,大豆的節(jié)莢生長期主要在夏秋高溫季節(jié),因此對幼齡茶樹有一定的遮陰保護,起到了改善茶樹生長小氣候的功效,具有良好的抗旱作用[14]。2022年5月起,思南縣遭受了歷史罕見極端干旱天氣,造成大面積幼齡茶樹死亡,而進行套作大豆的幼齡茶園,茶樹死亡率要低很多。
思南縣茶園春季管理一般在4月中旬以前完成,大豆種植要結合茶園管理同步進行。2022年思南縣大豆種植規(guī)劃偏晚,部分種子到位時已錯過了茶園春管時間,加之宣傳發(fā)動和技術培訓未及時跟上,茶農對套種大豆的效益不了解,缺乏種植動力,因此推廣面積不大,不足全縣幼齡茶園的1/10。各鄉(xiāng)鎮(zhèn)所套種大豆技術應用參差不齊,發(fā)展效果差異較大。
思南縣茶園套種的大豆品種雜亂。有的品種植株較高,在其營養(yǎng)生長旺盛期,對茶苗的通風透光影響較大;有的地塊種植偏晚或地勢較高,但所種品種生育期較長,特別是2022年伏旱重,影響了大豆的正常開花、結莢和成熟;有的未考慮市場因素,盲目地種植一些鮮食大豆品種,影響種植效益。
3.3.1土地利用不充分
茶農對茶園套種大豆的規(guī)格把握不精準,未根據(jù)茶園種植模式相應調整套種大豆的行數(shù)和株行距,部分寬行空閑地仍然較多,沒有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控草效果也較差。
3.3.2技術應用不規(guī)范
部分茶農沒有做好種子去雜和消毒,種子發(fā)芽受到影響,缺窩斷行較嚴重;定苗中耕除草不及時,大豆長勢較差。
3.3.3管理不科學
從品種選擇到田間管理,對套種的農藝措施缺乏統(tǒng)籌安排,有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豆苗過高過密,影響茶苗的光合作用;出現(xiàn)重復勞作,生產成本較高;病蟲害防治用藥不規(guī)范,給茶葉質量安全帶來隱患。
根據(jù)茶園的茶齡、栽植規(guī)格、基地海拔、種植意愿等,在每年的春節(jié)前做好分類統(tǒng)計,并將擬套種的茶園面積落實到農戶到地塊。在茶園春管前,要對茶農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茶農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并懂得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選擇品種,提前掌握技術要求。
套種大豆的前提是不影響茶苗生長,保證茶葉質量安全,又能適應常出現(xiàn)的伏旱。因此大豆品種要注意選擇,必須是經審定、適合當?shù)胤N植的大豆良種,具有株高60 cm以下、產量表現(xiàn)好、抗逆性強等特性,如八月豆、黔豆8號、黔豆10號、黔豆12號、安豆5號、安豆7號等。對于部分茶園區(qū)域條件較好、具有銷售渠道的茶農,可選擇種植鮮食型大豆品種,如交大02-89、七星1號、黔豆7號等。根據(jù)茶農確定的播期,要提前備足大豆種子,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精選,去除病種、劣種和雜質,利用晴天連曬1~2 d殺菌,從而提高種子活力,保證播種后出苗早而齊[15]。
4.3.1合理確定播期
大豆出苗率受環(huán)境溫度影響,播種期氣溫要穩(wěn)定在12 ℃以上[16],思南縣一般為3月下旬以后,結合茶農開展茶園春季中耕施肥,對擬套種的茶行進行旋耕翻犁,整地待播,盡量早播,地勢高處茶園可適當晚播,在5月上旬以前完成播種。套種用肥宜少不宜多,一般肥力較好的茶園不用額外施肥,肥力較差的可適當在套種茶行增施復合肥,用量不高于20 kg/667 m2。
4.3.2把好套種密度
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為了達到茶豆兼顧又控草的效果,茶園套種大豆較常規(guī)種植相對較密,大豆與大豆行距25~30 cm,大豆株距8~10 cm。當?shù)夭鑸@種植規(guī)格主要分為兩類,根據(jù)不同種植規(guī)格的茶園確定大豆種植行數(shù)。其中,單行雙株茶園行距一般為110~120 cm,可在茶行間套種2行大豆;雙行單株茶園大行行距一般為140~150 cm,1~2齡茶園可在大行套種3行大豆,3齡和部分4齡茶園可在大行套種2行大豆。
4.3.3精細田間管理
大豆可開溝條播或開穴點播,每穴用種3~4粒,播種的深度為3~5 cm。大豆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播,第1~2片復葉期間要及時勻苗和定苗,去除雜株、病苗、弱苗。在茶園夏季管理之前,要對大豆進行一次中耕除草,一般在出苗后25 d左右;結合茶園夏管再對大豆進行第2次中耕,同時用復合肥15 kg/667 m2追施大豆花莢肥。對一些平地茶園,在梅雨季節(jié)前,要及時清溝防澇,避免田間土壤含水量過高導致大豆死苗。
4.3.4綠色防控病蟲
根據(jù)綠色有機茶的茶樹要求,嚴禁使用除草劑,在茶園套種大豆地塊嚴禁施用任何化學除草劑。要密切監(jiān)測田間病蟲害的發(fā)生,出現(xiàn)病死植株,及時清除進行集中銷毀,發(fā)生蟲害要在最佳時期及時防治,并選用保證茶園質量安全的農藥,優(yōu)先選擇植物源或礦物源藥物防治。
思南縣探索茶園套種大豆種植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不僅可充分利用幼齡茶園空地擴種大豆,增加大豆種植面積,而且達到茶園控草效果,起到以短養(yǎng)長、節(jié)本增效的作用,具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但實踐證明,推廣茶園套種大豆種植模式,仍需要進一步提升生產技術應用水平,特別是田間管理農藝措施的有機融合,方可達到大豆增產、茶園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