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吟
摘 要:歌頌屈原的舞臺藝術(shù)作品許多,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作品賦予了屈原不同的時代意義。黃維若先生創(chuàng)作的話劇《屈原》別具一格將其浪漫詩人的形象呈現(xiàn)在舞臺上,更深層次地挖掘了屈原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偉大的愛國情懷。
關(guān)鍵詞:屈原;浪漫詩人;愛國
屈原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
屈原的標簽是“偉大愛國詩人”。
主語是“詩人”。
當今,誰能背出來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外的屈原的詩句?
一個“偉大”的“詩人”,只有一句詩流傳于世?
是不是說不過去?
所以,屈原“偉大”,好像不是指“詩人”。
那就是“愛國”。
屈原愛國,沒有爭議。他愛楚國,楚國還沒亡,屈原已絕望,跳江自殺了。
這一跳,屈原名揚天下。
后人宣傳屈原好像不是因為他是偉大的詩人,是因為他是偉大的愛國者。
但是,屈原確實是偉大的詩人,是中國最早的詩人,被譽為“中華詩祖”。
屈原以前的詩,或無作者,或只有幾句。
自屈原起,中國開始有長詩,僅《離騷》一篇,就有2400多字。
屈原寫出杰出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有記載的25篇優(yōu)美的詩篇,對中國詩歌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屈原以后的中國詩歌,沒有不受屈原影響的。
屈原最著名的詩是《離騷》,《離騷》的“騷”和《詩經(jīng)》中“國風”的“風”,并稱“風騷”,可見地位之高。
說到底,屈原是個詩人。
詩人為什么以愛國出名?
這就要談到屈原的政治行為。
屈原祖上也是望族,他做過官,官至左司徒,差不多是現(xiàn)在的文化部部長。
一個左司徒,主要是管民間教化,按說沒有太大的權(quán)力,可是屈原卻什么都要管,尤其愿意參與外交決策。
在楚國是聯(lián)秦抗齊還是聯(lián)齊抗秦這個問題上,楚懷王在聯(lián)秦抗齊,屈原堅持聯(lián)齊抗秦,和大王擰著來,結(jié)果被罷官,流放。
這一歷史,可能是后人提到屈原說得最多的話題。
郭沫若1942年曾經(jīng)寫過話劇《屈原》,主要是寫這一段歷史。
1941年,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zhàn),全中國進入抗戰(zhàn)時期。而當時的汪精衛(wèi)成立了另一個中國政府,提出與日本結(jié)盟,向美英宣戰(zhàn)。
郭沫若的話劇《屈原》中寫到的楚國是聯(lián)秦抗齊還是聯(lián)齊抗秦,其實就是影射當時中國是聯(lián)美抗日還是聯(lián)日抗美。聯(lián)齊就是聯(lián)美,聯(lián)日就是聯(lián)秦。而秦國當時在中國還是殘暴帝國的代名詞。
楚王為什么不同意屈原的意見?在郭沫若筆下,屈原被南后陷害。
南后為什么要陷害屈原?因為南后收了秦國使者張儀的錢。
南后假裝頭暈要倒地,叫屈原扶她。屈原攙扶南后,楚王上場,眼見屈原摟著南后,此事做實——屈原耍流氓調(diào)戲南后。
下邊的戲就好辦了,一個流氓,調(diào)戲王后,還談什么國家大事,流放都是輕的。
后來楚國聯(lián)秦,被秦打敗,屈原跳江殉國。臨死前一大段“雷電賦”,據(jù)說當年被扮演屈原的金山表演得驚天動地。盡管有人說那是模仿莎士比亞《李爾王》中的臺詞,但是大部分觀眾也沒看過《李爾王》,不管那些,激動就行了。
后來,香港拍了電影《屈原》,鮑方主演,劇本和郭沫若的話劇差不多,也是描寫屈原愛國被陷害的。
前幾年,有一個京劇《屈原》,寫的是屈原反腐敗被害,角度變了,但寫的還是屈原的政治行為。
前幾天,看了黃維若老師編劇、郭小男導演、王洛勇主演、武漢長江人民藝術(shù)劇院演出的話劇《屈原》,覺得有新意。
首先,這個戲中的屈原是個詩人。
大幕拉開,屈原筆下的大司命、少司命、云中君、湘夫人、山鬼等相繼出現(xiàn),吟誦著屈原筆下的詩句: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云。
秋蘭兮?蕪,羅生兮堂下。
靈連蜷兮既留,料昭昭兮未央。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
觀眾聽不大懂,舞臺兩側(cè)安排了字幕,把詩句翻譯成白話文:
敞開了天國的大門,我乘上濃密的烏云。
秋天的蘭花和芳香?蕪,在祭堂的四周并列生長。
神靈啊回環(huán)降臨我身上,閃耀無窮無盡的燦爛光芒。
眉目含情甜甜笑容滿面,你愛慕我說我美好靜嫻。
……
這樣觀眾可以看明白了,盡管眼睛有點兒忙活,但能感覺屈原的詩確實美。
舞臺上的天神在?麗的星空游蕩,來到人間,圍繞在百花叢中的屈原身旁。
一個浪漫的詩人油然而生。
詩人就好好寫詩吧!可是屈原偏不,他干預朝政,堅持要楚國與齊國結(jié)盟。
楚懷王本來對齊國印象不錯,想聽屈原的話來著,可是楚懷王的妃子鄭袖反對聯(lián)齊,因為她認為楚國要聯(lián)齊是因為楚懷王喜歡齊國女人,屈原要楚國和齊國聯(lián)盟,是幫著楚懷王找妞兒。
屈原豈能容忍如此污蔑,他用詩人的語言說:“怕鮮花的人因為自己是惡草?!?/p>
鄭袖大怒,大鬧,堅決不許楚國和齊國結(jié)盟,只能和秦國結(jié)盟。
屈原告訴楚懷王:秦國沒有信義,決不可交。
楚懷王為了向愛妃鄭袖證明自己不愛齊國女人,于是決定聯(lián)秦。
屈原大罵楚懷王:“愚蠢!”
這是不得了的事!
屈原怎么敢罵大王愚蠢呢?
黃維若先生對此有研究。
黃維若先生認為,楚懷王其實也是個才子,琴棋書畫都行,愛玩兒,喜歡屈原,敬佩屈原。平時楚懷王和屈原談詩論道,往往都是洗耳恭聽,所以屈原有時敢冒犯他。
這個理由符合生活邏輯。
關(guān)鍵是符合戲劇邏輯。
這樣,屈原和楚懷王的矛盾沖突就有意思了。
楚懷王怕屈原壞了他聯(lián)秦的大事,流放了屈原。
結(jié)果,楚懷王確實被秦國騙了,楚懷王又把屈原請了回來。
當秦國大軍壓境、楚懷王自知不能自保時,他單獨交給屈原一項重大私密的任務:去齊國接回太子繼位。
這樣,楚懷王和屈原的關(guān)系就不僅是充分信任,而是生死之交了。
這樣的兩個朋友,心想到一處了,同仇敵愾,楚國怎么還是敗了呢?
除了實力以外,我還想到了另外的一個的問題。
文人和政治家,思路不一樣。因為:
文人重理想,政治家重當下。
文人重感情,政治家重理性。
文人形象思維,政治家具象思維。
文人講堅持,政治家講變通。
文人有主意,政治家要的是辦法。
文人暢想如何優(yōu)美地起飛,政治家必須明確如何安全降落。
屈原堅持聯(lián)齊,但是他不能給楚懷王提出聯(lián)齊抗秦的各種有效辦法。楚懷王受了秦國的騙,請屈原回來,屈原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能讓楚國自保。秦王要楚王去秦國談判,屈原阻止楚王去秦國,只說那很危險,可是他沒有想出楚王不去秦國、秦國也不能傷害楚國的具體辦法。屈原把楚國太子從齊國接回來,太子也是個不爭氣的東西,屈原又不會教育太子如何治國。屈原參與政治,只提理念,沒有措施。
屈原是詩人,神采飛揚,過于浪漫,又自恃才高,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包括大王。這樣的人干涉朝政,激情有余,謀略不足,又因執(zhí)己見。即使楚懷王聽了他的話,聯(lián)齊抗秦,楚國還得亡。
屈原被流放了,心情郁悶,詩興大發(fā)。
“憤怒出詩人?!?/p>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寫出了《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寫出了《九章·哀郢》:“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p>
楚國將亡,屈原悲痛欲絕。
話劇《屈原》中屈原有這樣一段臺詞:
為什么?為什么?
為什么這世界上,你不隨波逐流就無路可走?
為什么你不在爛泥里打滾,人就說你是野心異類?
為什么你理智而清醒,人就說你是狂徒瘋子?
為什么你品行高潔,你就會永遠孤獨沉寂?
為什么你不阿諛奉承,人就說你傲慢不羈?
為什么君子總是離群索居?
為什么小人總是猖狂得意?
為什么黑夜這樣漫長?
為什么太陽不再升起?
為什么星辰不見蹤跡?
為什么月亮總在哭泣?
為什么祝融不再舉火?
為什么不見英雄后羿?
為什么湘君痛惜?
為什么東皇太一嘆息?
為什么清流枯竭?
為什么濁水遍地?
為什么神鳥悲鳴?
為什么風神悲啼?
為什么惡草遍野?
為什么我徘徊無計?
為什么我有國不能投?
為什么我有家不能歸?
為什么殘生像浮萍?
為什么總在痛苦的波濤中窒息?
為什么不能真正讓波濤涌來,把我淹沒?
對!
為什么我不學古代的圣賢彭咸?
道義不行,高潔被人污蔑,
為什么就不能投河而去?
對,我到江河里去,我到波濤里去!
那是我的歸宿,
那是最干凈的地方!
對,我來了,
那清澈的漂流,
我來了,
湘君、湘夫人,我來了,
我要和你們在一起——大楚的江河大地!
這是黃維若老師在屈原《天問》基礎上的發(fā)揮,激情四射。
王洛勇把此時的屈原表現(xiàn)得驚天地、泣鬼神。
導演郭小男讓大司命、少司命、東皇太一、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再一次出現(xiàn),圍繞在屈原身邊,舞臺上光芒萬丈。
這一段臺詞或許成為中國話劇的經(jīng)典。
李白有詩:“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p>
王權(quán)算什么?政治算什么?唯有詩歌永存。
楚國亡了,秦也亡了,江山不斷易主,詩人屈原卻流芳百世。
這就是這一版《屈原》給我的啟示。
(作者單位:北京演藝集團)
責任編輯 姜藝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