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第一爐香》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小說運用繁復的意象書寫了一段華麗而蒼涼的香港傳奇。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電影對原作中的意象呈現(xiàn)進行了調(diào)整:新增了蛇、孔雀的意象,保留了蜘蛛的意象,而對原作中月、燃燒等意象的呈現(xiàn)則不盡如人意,這也導致了電影改編在豐富故事性的同時消解了原作的美感與深度。
【關鍵詞】《第一爐香》;張愛玲;許鞍華;意象
【中圖分類號】J9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6-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6.032
基金項目: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寫實與寫意的碰撞:許鞍華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研究” (項目編號:2022YJSS087)。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的小說處女作,1943年發(fā)表于鴛鴦蝴蝶派雜志《紫羅蘭》上。這部小說奠定了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其中一大藝術特色就是運用繁復的意象呈現(xiàn)出蒼涼的美感。而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許鞍華更注重故事性,對原作中的意象呈現(xiàn)進行了調(diào)整:著重于與人物塑造相關的動物意象,而忽略了小說中的景物意象,這導致了電影改編在豐富故事性的同時大大消解了原作小說的美感。
一、蛇的意象與喬琪喬的人物塑造
在小說中,張愛玲清楚地寫到喬琪喬怕蛇,但在電影中蛇卻作為喬琪喬的附屬意象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是喬琪喬回到自己房間打開一個箱子后,露出了笑容,箱子里的東西卻未呈現(xiàn),而是作為懸念保留了下來。但可以看出箱中之物是喬琪喬所珍愛的。第二次是葛薇龍來到喬琪喬家做客,喬琪喬說有個驚喜要給她看,葛薇龍打開箱子嚇得撲在喬琪喬的懷里,鏡頭揭曉了喬琪喬的寶貝是條綠黃相間的蛇。第三次是喬琪喬的父親發(fā)現(xiàn)蛇后不顧喬琪喬的苦苦哀求,執(zhí)意趕走了它。
蛇的三次出現(xiàn)對應著喬琪喬寄托在蛇身上的話語權的高潮與低落。蛇作為喬琪喬珍視的寵物,一定程度上也象征著喬琪喬的“本我”,而它卻被父權打壓并放逐。同時,蛇的意象也構成了對喬琪喬的隱喻,蛇的美麗、冷血與毒性和喬琪喬的外表與性格特征相對應。蛇也是誘惑的象征,夏娃受到了蛇的引誘偷食禁果而墜入人間,《第一爐香》中葛薇龍的墮落也離不開喬琪喬這個誘因。
蛇這一意象的加入也賦予了喬琪喬這一人物以豐富性與復雜性。原作中的喬琪喬是個浪蕩的花花公子,人物性格相對扁平,更像是葛薇龍情欲投射的一個符號。而電影則傾向于將喬琪喬塑造為一個“圓形人物”,通過喬琪喬養(yǎng)蛇這一情節(jié)展現(xiàn)出他的愛與脆弱,進而激發(fā)觀眾對這一角色的同情。
《第一爐香》電影改編在喬琪喬這一人物塑造上的偏離源于電影和原作小說主題上的分歧,張愛玲的原作小說主基調(diào)是蒼涼灰暗的,欲望和利益要大過愛情,正如編劇王安憶所說“我在這個故事里看到的都不是愛情,看到的都是利益的交換、算計、互相陷害” ①。而導演許鞍華給編劇的創(chuàng)作要求卻是“我就想拍一部愛情片,我已經(jīng)到這個年齡了,從來沒好好地愛過,你要讓我愛一次” ②。當電影以愛情為主題,男主人公就不能塑造得過于負面,而蛇這一意象的加入恰好就能賦予了喬琪喬這一人物以多面性。
二、蜘蛛、孔雀的意象與梁太太的人物塑造
蜘蛛這一意象出現(xiàn)在小說里梁太太登場時的一段外貌描寫:“黑草帽檐上垂下綠色的面網(wǎng),面網(wǎng)上扣著一個指甲大小的綠寶石蜘蛛,在日光中閃閃爍爍,正爬在她腮幫子上,一亮一暗,亮的時候像一顆欲墜未墜的淚珠,暗的時候便像一粒青痣?!?③這里的蜘蛛雖不是實物,卻具有實物的象征意味。小說中的梁太太如同蜘蛛一樣織就了一張由金錢和色欲交織而成的大網(wǎng),睨兒、睇睇等年輕女孩是她操縱的傀儡,司徒協(xié)、喬誠爵士等上層名流是她網(wǎng)羅的獵物,這張華美的大網(wǎng)也在召喚著女主角葛薇龍的墮落,縱然葛薇龍頭腦清醒且知世故,最后也逃不過梁太太和喬琪喬聯(lián)手設下的圈套。
而在電影中,蜘蛛這一意象雖保留了下來,但只給了梁太太的蜘蛛胸針一個一閃而過的特寫,電影中的蜘蛛意象并不像小說中那樣突出。
孔雀這一意象卻是原作中沒有,電影里新增的。出現(xiàn)在葛薇龍和喬琪喬幽會的那個夜晚,梁太太被兩人的動靜所驚醒,起身在走廊上吸煙踱步時,落寞地望向高臺上一只華美的孔雀,回憶起年少時在父親的葬禮上自己毅然地轉(zhuǎn)過身向送葬隊伍的反方向走去??兹傅囊庀笫菍η嗄陼r期梁太太的隱喻,那時她離親叛族嫁給富商做妾,正如被囚禁在這座豪宅中的孔雀,失去了自由成為被人觀賞和玩味的寵物。這一意象蘊含著電影創(chuàng)作者對梁太太這一人物的理解和同情,給觀眾一種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的感受。
這兩處意象的變動表現(xiàn)出了電影與原作小說不一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張愛玲的冷眼旁觀不同,許鞍華將人道主義關懷滲透到了電影創(chuàng)作之中,給予了梁太太這一人物蜘蛛與孔雀的兩面性,使得梁太太同時具有加害者和受害者這兩重身份。梁太太的命運也與葛薇龍的命運構成了一種循環(huán),她們會走向墮落似乎也具有一種時代的合理性,體現(xiàn)出電影主創(chuàng)對那個時代女性的人文關懷。
三、月的意象與葛薇龍的人生轉(zhuǎn)折
小說中月的意象的每一次出現(xiàn)都是在女主角葛薇龍的人生轉(zhuǎn)折點。
第一次是在葛薇龍初次拜訪姑媽梁太太之后,回家的路上看見月亮“仿佛是一頭肥胸脯的白鳳凰,棲在路的轉(zhuǎn)彎處,在樹椏叉里做了窠” ④,在月的映照之下,姑媽梁太太的宅子陰森恐怖像是古代的皇陵。此時的皓月象征著女主明朗的心境,葛薇龍世事洞明,清醒地意識到梁府和“長三堂子”沒什么區(qū)別。
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葛薇龍和喬琪喬的第一次正式會面,英俊聰明的喬琪給薇龍留下了極佳的印象,此時的月亮“黃黃的,像玉色緞子上,刺繡時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煳了一小片” ⑤,隱喻著薇龍情欲的萌發(fā),同時也預示著薇龍注定在這段感情中犧牲燃燒自我。
第三次是在葛薇龍與喬琪喬幽會的那個夜晚,事先喬琪喬曾許諾:“我打算來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話?!?⑥當晚他果然“趁著月光來,趁著月光走” ⑦,春宵一度之后,葛薇龍走到陽臺上,“雖然月亮已經(jīng)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經(jīng)在月光里浸了個透,淹得遍體通明”。此時的葛薇龍沉浸在月光里也沉浸在情愛之中,她開始剖析自己的內(nèi)心:“她知道她為什么這樣固執(zhí)地愛著喬琪喬,這樣自卑地愛著他。最初,那當然是因為他的吸引力,但是后來,完全是為了他不愛她的緣故。也許喬琪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早已發(fā)現(xiàn)了這一個秘訣可以征服不可理喻的婦人心。他對她說了許多溫柔的話,但是他始終沒吐過一個字說他愛她?,F(xiàn)在她明白了,喬琪喬是愛她的。當然,他的愛和她的愛有不同的方式——當然,他愛她不過是方才那一剎那——可是她自處這么卑下,她很容易地就滿足了。今天晚上喬琪喬是愛她的。這一點愉快的回憶是她的,誰也不能夠搶掉它?!?⑧這段看似有些矛盾的內(nèi)心獨白完美詮釋了戀愛中的女人的心境。
然而張愛玲的筆觸是殘酷的,這段愛情故事發(fā)展到這里卻急轉(zhuǎn)直下,現(xiàn)實很快給葛薇龍澆了一盆冷水打破了她愛情的幻夢,天色漸淡葛薇龍看到了喬琪喬和睨兒依偎在一起的畫面而大受打擊。月見證了葛薇龍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見證了葛薇龍情感的起落,而她的愛情也注定像月一樣經(jīng)歷陰晴圓缺。
而在電影中月的意象只出現(xiàn)了一次,是在喬琪喬許諾月夜幽會的那個夜晚,葛薇龍望向窗外,一輪滿月在烏云的遮蔽下若隱若現(xiàn),喬琪喬也如約而至。電影不似小說通過意象實現(xiàn)情欲的表達,而是直接露骨地呈現(xiàn)出兩人歡愛的情節(jié),這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著中那種朦朧的美感。而電影對前兩次月的意象的忽視使得葛薇龍由清醒走向沉淪缺少了心理上的隱喻,將小說中精明世故的葛薇龍塑造得很傻很天真,使得觀眾無法理解與共情。
四、燃燒的意象與沉淪黑暗的主題
燃燒的意象貫穿《沉香屑·第一爐香》小說全文。篇首寫道:“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zhàn)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在故事的開端,葛薇龍,一個極普通的上海女孩子……” ⑨結(jié)尾與之呼應:“這一段香港故事,就在這兒結(jié)束……薇龍的一爐香,也就快燒完了?!?⑩這一首一尾頗具章回體的神韻,像是一位說書人娓娓道來一段香港故事,講述故事的主角葛薇龍是如何一步步由清醒走向沉淪。
電影在進行改編時,許鞍華也在電影開頭放上了一盤沉香,一個香爐。但是這樣的還原卻不夠細致,小說中“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帶出的是一個家族、譜系的傳承,是一個時間氤氳的象征,而不只是一個實體的香爐。同時,沉香屑也不是電影中所呈現(xiàn)的那種盤香,因為舊時沉香昂貴,大部分人家只能買來沉香碎屑來燒。而且香屑和盤香的燃燒形態(tài)是不同的,盤香是一節(jié)一節(jié)燃燒得很慢,而香屑燃燒得更快也更熱烈,也象征著葛薇龍的一生所享用的稍縱即逝的繁華。電影開篇的意象表達毫無疑問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失去了原作開篇處的那種精髓和神韻。
而在故事的展開過程中也穿插著多個燃燒的意象,像是被梁太太的煙蒂燒焦了的杜鵑花瓣,又或是葛薇龍被煙花燒到的品藍閃小銀壽字織錦緞的棉袍,再比如黑暗中喬琪喬香煙上一閃而過的火花……這些意象雖然看似細微卻頗具蘊藉之致。燒焦了的杜鵑花瓣的意象出現(xiàn)在梁太太趕走睇睇之后,“梁太太趿上了鞋,把煙卷向一盆杜鵑花里一丟,站起身來便走。那杜鵑花開得密密層層的,煙卷兒窩在花瓣子里,一霎時就燒黃了一塊” ?,這一幕也隱喻著梁太太對年輕女孩們青春的摧殘。
燒焦的錦袍的意象出現(xiàn)在葛薇龍嫁給喬琪喬之后,“薇龍這個人就等于賣了給梁太太與喬琪喬,整天忙著,不是替梁太太弄錢,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除夕夜兩人去灣仔逛夜市,亂飛的花炮將葛薇龍的旗袍下擺燒著了,喬琪喬幫她把火踏滅。然后兩人展開了關于愛的討論,葛薇龍說出了那句名言:“我愛你,關你什么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上一幕燃燒的“壽字”錦袍隱喻著葛薇龍如飛蛾撲火般不求回報地投入愛情,最終也將引火焚身,燃燒盡自己的生命。
而火花的意象出現(xiàn)在故事的落幕,接續(xù)著上面灣仔夜市的情節(jié),路過的英國水手將薇龍當作妓女亂擲花炮調(diào)戲,喬琪喬忙將薇龍拉走,開車離開。在車上,薇龍自嘲自己和妓女唯一的分別是“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此時“汽車駛?cè)胍粠Ш诔脸恋慕轴?。喬琪喬沒有朝她看,就看也看不見,可是他知道她一定是哭了。他把自由的那只手摸出香煙夾子和打火機來,煙卷兒銜在嘴里,點上火。火光一亮,在那凜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開了一朵橙紅色的花,花立時謝了,又是寒冷與黑暗……” ?這一閃而過的火花象征著喬琪喬轉(zhuǎn)瞬即逝的良知,火花消失之后等待著薇龍的又是無盡的寒冷與黑暗。
但電影對這些意象的還原相當潦草:有梁太太將煙蒂扔在杜鵑花盆里的動作卻沒有杜鵑花瓣燃燒的特寫,那件品藍閃小銀壽字織錦緞的棉袍也被替換成一件再普通不過的白色絨袍,最后雖給了喬琪喬銜著煙的一個黑白的特寫,卻沒有原作中那種由明到暗的光線轉(zhuǎn)換……電影擁有著頂尖的攝影和服裝美術團隊,改編后的意象呈現(xiàn)卻將原作中的美感與深意都大打折扣,這無疑是十分可惜的。
五、結(jié)語
張愛玲是以寫意而聞名的作家,擅長以繁復意象描繪都市傳奇;許鞍華是以寫實而聞名的導演,擅長呈現(xiàn)香港普通民眾的市井生活?!兜谝粻t香》的電影改編是許鞍華試圖轉(zhuǎn)型的一次嘗試,經(jīng)歷了《傾城之戀》《半生緣》電影改編的失敗,這一次她全力以赴,爭取到了規(guī)模較大的投資制作,集結(jié)了堪稱頂尖的創(chuàng)作團隊,可惜依然沒有打破張愛玲小說電影改編遭遇“滑鐵盧”的魔咒。
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電影改編后的意象呈現(xiàn)沒有達到原作小說的藝術高度。許鞍華曾在自傳《許鞍華說許鞍華》中坦言自己不擅長拍景,也不擅長復雜的視覺呈現(xiàn),在改編《半生緣》時她提出“這個戲的拍法必須簡單明朗,因為故事復雜,一定不能再亂折騰。我不可以搞得很隱晦、很難懂,無緣無故整個特寫,總之,一定要拍得簡單,越清楚快捷交代越好” ?,這樣的拍攝風格一定程度上也延續(xù)到了《第一爐香》的電影改編當中,電影更注重故事性,因而保留了與人物塑造、情節(jié)推進相關的動物意象,卻忽視了具有隱喻或心理象征含義的景物意象,對繁復意象的刪減使得影片整體呈現(xiàn)出了寫實的藝術風格。而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作為張愛玲寫給上海人看的一部香港都市傳奇,其更像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夢,是不太適合以寫實的風格呈現(xiàn)的。
注釋:
①②余雅琴:《專訪王安憶:給張愛玲“填坑”,難在隱匿的東西太多了》,《南方周末》2021年10月23日。
③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頁。
④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頁。
⑤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頁。
⑥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頁。
⑦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頁。
⑧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178頁。
⑨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頁。
⑩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頁。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頁。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頁。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184頁。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頁。
?許鞍華:《許鞍華說許鞍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頁。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9.
[2]許鞍華.許鞍華說許鞍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3]余雅琴.專訪王安憶:給張愛玲“填坑”,難在隱匿的東西太多了[N].南方周末,2021-10-23.
作者簡介:
胡馨如,女,湖南常德人,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