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家校社協同育人: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實踐
        ——以Y大學為例

        2023-08-07 10:21:23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3期
        關鍵詞:協同育人民族

        沈 萬 根

        為黨育才,為國育人。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3)本書編寫組編著:《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1頁。新時代,民族地區(qū)應積極引導家庭、學校、社會等育人主體深度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實踐,從而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從“一元單向”轉變?yōu)椤岸嘣獏⑴c”,助推“大思政”格局的實現。

        一、研究緣起

        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的提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如何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也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熱點內容之一。學術界在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時,主要立足于協同主體,協同重心兩個方面。從協同主體來看,滕雅琳(2022)提出,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分離與錯位,三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定位模糊,很難發(fā)揮協同育人的作用。(4)滕雅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視閾下“家—?!纭眳f同育人路徑探析》,《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第94-99頁。董秀娜等(2020)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立足教育主體視角,強調家庭、學校、社會三方主體深度配合,改變學校-家庭-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橫向斷層問題,避免出現一方缺位現象。(5)董秀娜、李洪波:《高?!叭恕眳f同機制構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第148-152頁。曹楨等(2022)則明確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即三者有一致的教學目標,但又分別在各自領域發(fā)揮不同功能。(6)曹楨、喻一珺、王鈺菡:《“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社會協同機制探討》,《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59-67頁。邵曉楓、鄭少飛(2022)提出,在教育公共性的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對象有所擴充,由原來的在校學生擴展到所有家庭成員、學校教師以及社區(qū)居民。(7)邵曉楓、鄭少飛:《新形勢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特點、價值與機制》,《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第1-9頁。因此,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的首要任務就是厘清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基本職能,構建一個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的教育循環(huán)鏈。從協同重心來看,當前學界對于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多傾向于中小學,忽略了高校學生的協同發(fā)展。同時,張睿(2020)提出,在協同育人過程中,還存在“斷層現象”,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發(fā)生斷裂,認為家庭教育僅局限于學前,社會教育則多發(fā)生在畢業(yè)后。單一的育人模式并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因此要加強“大中小一體化”教育將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貫穿到“大中小一體化”的全過程,不局限于某一學段。(8)張睿:《協同論視域下高?!叭恕睂嵤┑臋C理與路徑》,《思想理論教育》2020年第1期,第101-106頁。

        從上述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正確把握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兩個關鍵因素:協同主體以及協同重心。學術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認知和把握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理論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學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的研究內容多關注對一般高校的研究,缺少對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相關研究。實際上,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理性研究課題,對于豐富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價值。由于民族地區(qū)高校與普通高校在地理位置、民族構成、成長背景等方面均有不同,因此民族地區(qū)高校在協同育人過程中要注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內涵,把握民族地區(qū)高校的特殊性。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進行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有待進一步深入剖析和實證探索。由于民族地區(qū)高校的特殊性,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區(qū)別于其他普通院校,應根據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困難,提出有針對性的實踐路徑。民族地區(qū)高校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民族地區(qū)的“大中小一體化”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分析當前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不同的教育功能,構建出符合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家校社協同育人,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全面深刻落實鑄魂育人重任,廣泛調動全社會各方育人的主體力量,發(fā)揮協同育人的最廣泛效應,將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培育成為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尤其是培育成能夠為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事業(yè)發(fā)展添磚加瓦的少數民族建設者。

        二、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高校、家庭、社會是將大學生培育為符合適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場域。高校上聯家庭,下聯社會,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肩負著重大職責。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構成了協同育人的環(huán)形鏈條,任何一方主體的缺失都有礙于教育整體力量的發(fā)揮。然而關照現實,為調研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情況,本文主要對Y大學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一共涵蓋10個問題,主要包括“如何評價家長的教育方式”“在校期間是否與家長一起參與學校活動”“不同階段的思政課內容銜接情況如何”“是否參與社區(qū)實踐活動或志愿服務活動”等。共計發(fā)放問卷450份,有效回收問卷422份,回收率為93.8%。結合問卷調查結果,不難發(fā)現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過程中面臨一些發(fā)展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輕“德”現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基礎場域,是對學校、社會教育的有效補充。社會是學生終身接受教育的重要場域,是對學校、家庭教育的有益拓展。目前,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育人主體尚未調動,全社會未能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價值共識,弱化了民族地區(qū)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效性。家庭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起著重要作用,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家庭教育一直貫穿于學生的小學、中學、大學,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9)單文鵬:《善用“大思政課”的多維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年第5期,第153-159頁。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3.81%的大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家庭教育更重視學習成績;39.52%的大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家庭教育兼顧品德和成績;13.81%的大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家庭教育只注重成績;還有2.86%的大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只注重品德。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非常重視,把道德當作學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子女為人處世之道,注重處理人際關系等,但是也有部分家庭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存在過于注重智力教育,忽視道德教育,智德教育發(fā)展不平衡等現象,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升學壓力使父母忽視了對子女思想品德教育及綜合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僅關注其學習成績、考試能力,從而忽視了子女思想品德教育。同時,也有家長沒有在思想層面深刻認識到協同育人的重要性,缺乏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而且從幼兒園到大學均把育人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就家長自身而言,其理論素養(yǎng)和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尚未形成科學系統的教育方式,這極大弱化了家庭教育正向功能的發(fā)揮。同時,少數民族家庭教育資源未能有效利用。諸多少數民族家庭中包含成文或不成文的優(yōu)秀家風家訓,這些優(yōu)秀的家風家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但目前無論是少數民族家庭還是民族地區(qū)高校甚至是社會層面都對少數民族家庭教育資源的挖掘整合存在明顯不足,未能充分發(fā)揮少數民族優(yōu)秀家風家訓的思想價值。

        (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連貫性不足

        當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缺乏層次性和漸進性。通過對422份問卷數據整理發(fā)現,48.57%的大學生認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連貫性銜接情況良好;45.24%的大學生認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連貫性情況一般,有部分銜接不良;還有6.19%的大學生認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連貫性情況非常差。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大中小學雖然均制定了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但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fā)未能從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系統性上看問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為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倒掛、簡單重復等問題。例如,在中小學階段應該更多地關注禮節(jié)禮儀、文明習慣、生活常識等與學生精神思想實際直接相關的基本性問題,從而為大學階段的理論性學習奠定基礎。(10)石書臣、韓笑:《“大思政課”協同機制建設:問題與策略》,《思想理論教育》2022年第6期,第71-76頁。此外,教育方法欠缺創(chuàng)新銜接意識。民族地區(qū)高校多以綜合類招生為主,文科和理科生均有涉及,而文科班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過程中要比理科班的學生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好,因此民族地區(qū)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應考慮文理科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開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從而將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系統地、有針對性地貫穿起來,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三)社會教育主體性定位不明確

        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能夠為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提供多功能的實踐場域,實現理論與現實深入對接。(11)藍波濤、覃楊楊:《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價值、問題與對策》,《教學與研究》2022年第2期,第92-100頁。對422名學生的調研顯示,在校期間參與過社區(qū)組織的“第二課堂”或者其他文明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占比為46.43%;在校期間未參與過社區(qū)組織的“第二課堂”或者其他文明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占比為53.57%。同時,有33.1%的大學生從未參加過社區(qū)的實踐活動或者志愿服務??梢钥闯?,當前社會教育主體定位并不清晰,在協同育人層面存在一定的思想缺位,未能廣泛調動社會成員參與協同育人實踐,社會教育的正面效應發(fā)揮得不夠充分。除此之外,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主要局限在理論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較少,大部分學生未能深入民族地區(qū)的鄉(xiāng)村一線基地。這需要民族地區(qū)高校對接鄉(xiāng)村,帶領各民族大學生積極參與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此外,民族地區(qū)高校也未能充分利用校外“智囊?guī)臁薄叭瞬艓臁保速Y源缺乏系統性限制了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同時,社會教育中對紅色資源的挖掘整合亟須加強。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國部分民族地區(qū)較早地開展了革命活動,其中黨帶領各族人民百折不撓的革命奮斗史、紅色遺址、紅色文物以及無數為革命、建設事業(yè)奮斗終身的先進人物,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但是目前民族地區(qū)高校對其所在地區(qū)的紅色育人資源特別是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育人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明顯不足。

        三、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為破解當前民族地區(qū)高校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現存的發(fā)展困境,實現家校社融合協同發(fā)展,提高育人整體實效,必須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啟蒙功能、貫徹落實學校教育的基礎功能、努力探索社會教育的拓展功能,從而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保障機制,為三方主體協作保駕護航。

        (一)走好“第一步”: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啟蒙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12)《習近平在四川考察時強調 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fā)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fā)展新篇章》,《人民日報》2022年6月10日,第1版。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第一步”,應強化與學校、社會教育的合作,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啟蒙性功能,從而形成多元主體的育人合力。

        第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學校教育主要是傳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而家庭教育則注重家庭美德熏陶,幫助孩子養(yǎng)成優(yōu)良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品質。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與獨特性,其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培育等方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教育主要通過日常語言交流、行為示范和環(huán)境熏陶來進行影響。學校教育是以專業(yè)化的思想理論講解與心理輔導為手段,讓學生獲得科學的心理知識,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家庭教育注重情感教化,借助與生俱來的血脈親情,拉近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距離,進行思想引導、觀念滲透等,并通過言談舉止,為其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然后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性格、心理特征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13)韓文乾:《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家風家訓涵養(yǎng)新時代青年價值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第12-18頁。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區(qū)高校一般都處于偏遠地區(qū),高校住校生占比更多,因此民族地區(qū)高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種技能培訓等工作,還要充分重視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家訪、電話、郵件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和溝通。考慮到各民族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可以加設多民族語言網絡課程資源專欄,積極占領網絡教育制高點,為各民族學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更具針對性的優(yōu)質服務。借助新媒體等手段搭建家校社合作育人平臺,不僅可以為學生家長提供參與協同育人的端口,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而且也是家庭教育反哺高校教育的有益探索。

        第二,發(fā)揮父母的示范引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融洽的家庭氛圍。(14)包銀山、王奇昌:《民族地區(qū)高校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析》,《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第64-68頁。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而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由于父母的喜怒安樂、言談舉止,對孩子有很強的教化作用,而孩子對于父母的行為習慣以及情感表達也會心領神會,因此家庭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起點,對其價值觀的塑造具有深遠影響。家長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思想品德進行正向影響。鼓勵學生將優(yōu)秀家風家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學生以其為價值準則調適自身的道德行為和實踐。民族地區(qū)高校應把挖掘少數民族家風家訓價值內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家風家訓中蘊含禮儀教育、智慧教育以及品行教育……這些均是民族地區(qū)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育人資源。同時,借助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體宣傳少數民族家風家訓,全方位介紹少數民族家風家訓的起源、核心等多種內容。積極借助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平臺,將優(yōu)秀少數民族大學生家庭和先進典型人物的家庭家風系列故事以微動畫、微電影等大學生喜愛的方式呈現。據此,強化各民族大學生對少數民族家風家訓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使少數民族優(yōu)秀家風家訓在民族地區(qū)進一步傳揚。

        (二)上好“第一課”:貫徹落實學校教育的基礎功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15)本書編寫組編著:《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0頁。民族地區(qū)高校應貫徹落實學校的基礎教育功能,做好大中小思政一體化的有效銜接,進而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體的深度融合,發(fā)揮整體效應。

        第一,健全思政課專兼職教師隊伍,實現師資聯動。民族地區(qū)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核心作用,更需聚合廣泛的社會專業(yè)人士積極參與到各民族大學生培育工作中,形成與思政課教師的密切配合,(16)李大慶:《家校共同體:高校協同育人模式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第24期,第8-10頁。使協同效應最大化。其一,思政課教師應自覺將立德樹人作為職業(yè)追求,當好學生成長的傳道者和引路人,實現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與此同時,也要鼓勵調動民族地區(qū)高校其他教職工積極支持配合育人工作。例如,專業(yè)課任課教師,各職能部門管理、工作人員等也需以立德樹人作為價值遵循,充分發(fā)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等方面的功效。其二,充分利用好包括在校學生家長在內的社會各類優(yōu)質人才資源,為民族地區(qū)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活動提供優(yōu)質的專業(yè)化服務。例如,民族地區(qū)高??梢匝堻h政干部、名譽指導、企事業(yè)單位代表、優(yōu)秀家長等定期進校園作專題報告,為學生講述思政理論、抗疫故事、職業(yè)發(fā)展等有關內容,拓展學生生活閱歷、社會經驗。作為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地區(qū),民族地區(qū)高校也可聘請老革命戰(zhàn)士等英雄人物進校以親身事跡為學生講述革命歷史、革命文化。(17)邵穎、王熙:《家校共同體建設中的問題探析》,《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第54-66頁。由此,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不僅具有深厚理論,更有鮮活生動的現實為基礎,讓各民族大學生真正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維護祖國統一為落腳點,增強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的協同性,構建全過程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大思政格局,增強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以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加強民族地區(qū)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的資源整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單行本)》,要求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18)《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8頁。所有學段的思想政治教師都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主渠道進行探索,通過各學段思政課教師之間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整合,有利于保障民族地區(qū)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體系的正確方向,從而促進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打造一支突破時空壁壘的優(yōu)質教學團隊。同時,積極組織民族地區(qū)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備課過程中,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及時補充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與民族地區(qū)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小組討論等形式,搭建學段交叉研究平臺,融合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深化和拓展民族地區(qū)學生對科學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等內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確保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目標有效銜接,使教學內容高度整合、教學評價具有較強連貫性。

        (三)系好“第一扣”:努力探索社會教育的拓展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19)《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社會教育有其時代性特征,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變化和擴展。在新時代下,民族地區(qū)高校應積極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社會教育融入教學中。

        第一,繼續(xù)完善民族地區(qū)高校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的公共教育平臺,強化載體建設。在新形勢下,構建面向全體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服務平臺尤為重要和緊迫。公共平臺為民族地區(qū)高校實施社會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更是落實社會教育的主要媒介。當前要以完善和發(fā)展為重點,大力推進公共平臺建設。一是進一步充實校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內容,如圖書館和博物館之類的教育平臺和文化設施、文明標識及其他文化平臺和宣教中心、創(chuàng)新中心和其他育人平臺……實現“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yǎng)成”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加大對校內外各類活動場所的投入力度,包括校園體育場館和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不斷滿足廣大師生參與體育鍛煉、休閑娛樂的需求。二是進一步加快校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如建立素質拓展之類的教育拓展基地、實踐鍛煉和其他教育實踐基地、學習教育和其他專題教育基地,力爭做到校內校外有效對接。(20)曹楨、喻一珺、王鈺菡:《“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社會協同機制探討》,《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59-67頁。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深入挖掘社會實踐中的思政元素,根據教學安排,每學期組織教學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保障課內理論與課外實踐同向同行。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史、民族團結歷史等思政元素作為日常教學和社會實踐的連接點,充分發(fā)揮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基本作用,為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穩(wěn)定的思想基礎。

        第二,積極拓寬民族地區(qū)高校喜聞樂見的社會教育渠道,豐富教育形式。加強對社會組織和社區(qū)居民參與社會教育的引導力度。社會教育實施主體能夠多樣化,教育的對象也比較寬泛,內容非常豐富,使社會教育不可能等同于全日制教育,因此其既不應囿于某種空間范圍,也不應囿于傳統教育形式。同時,要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高校在促進社會教育發(fā)展的同時,在觀念上要沖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從實施地點、教育方式等方面,在教育內容上采取多樣化辦學機制等。應積極開發(fā)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資源。(21)韓可:《課程論視角下“大思政課”的實施維度與實踐理路》,《思想理論教育》2022年第5期,第72-77頁。大多數民族地區(qū)高校主要位于民族地區(qū),其蘊含著諸多獨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要落實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民族地區(qū)高校需要與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區(qū)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聯系。民族地區(qū)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其經濟文化社會事業(yè)取得了顯著發(fā)展。如今,我國民族地區(qū)面貌已然煥然一新,現下正處于鄉(xiāng)村振興的新階段。民族地區(qū)村莊發(fā)展故事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提供了生動案例,讓各民族大學生切實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增強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使命感。要落實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民族地區(qū)高校需要與地方合作共同挖掘整合地方思政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同時,民族地區(qū)高校需要積極對接愛國教育實踐基地、革命遺址遺跡。民族地區(qū)積淀了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等豐富育人資源。通過將該類育人資源引入課堂教學或是定期組織學生走進實踐課堂,不僅能夠增加漢族大學生對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建筑風貌等民族文化的了解,而且能夠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文化認同感,潛移默化中使各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2)郗厚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性質指向、理論意涵及關鍵點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第139-145頁。基于此,還需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在運用校外多種實踐資源中的主體作用。例如,讓民族地區(qū)高校學生在紅色教育基地擔任講解員,在感受革命文化的過程中激發(fā)對自身使命擔當的深刻體悟;或是讓學生撰寫一份關于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發(fā)展的調研報告,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價值。

        四、結語

        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綜合工程。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社會要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協同育人的號召,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啟蒙功能,貫徹落實學校教育的基礎功能,努力探索社會教育的拓展功能,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從而有效實現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社會三方育人主體充分互動,構成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的整體運作系統,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qū)高校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立德樹人的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在我國民族工作的開展中不斷肩負起培育新時代人才的歷史使命,為國家培育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民族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xù)前行譜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我們的民族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科學大眾(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汽車觀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三醫(yī)聯動 協同創(chuàng)新
        協同進化
        生物進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色|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色播在线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麻豆视频av在线观看| 国产av久久久久精东av|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精品福利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 日日爽日日操| 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伦人视频免费看| 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一本色道久在线综合色| 国产免费内射又粗又爽密桃视频| 国产精在线| 黄片午夜免费观看视频国产| 凌辱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黄色潮片三级三级三级免费|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欧美做受视频播放| 综合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州精品|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喷水| 日本a级一级淫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