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炎
修復后的清川江大橋通過第一列軍用列車
十八世紀,工業(yè)革命開始,人類社會“鐵路時代”到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開始營建鐵路,古老的崤函古道也因途經(jīng)的隴海鐵路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隴海鐵路線上當時最高的橋梁——8 號橋誕生,位于今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觀音堂鎮(zhèn)和硤石鄉(xiāng)之間,高45 米,長172.5 米,由法國、英國、比利時三國工程師共同設計,是隴海鐵路貫通東西的關鍵工程。
隴海鐵路觀音堂鎮(zhèn)和硤石鄉(xiāng)之間彎大坡陡、洞多橋高,地形十分險要,被稱作隴海線的“咽喉”。8 號橋地處狹谷,東接槐溝隧道,西連隴海鐵路最長的硤石隧道,四面峭壁環(huán)繞,是隴海鐵路的重要節(jié)點,又處在地勢極為險要的地段,因此屢燹兵火。
1944 年,豫湘桂戰(zhàn)役爆發(fā),日本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為阻止日軍一路西進前往西安,國民黨軍隊從陜縣(今三門峽市陜州區(qū))向西撤退時將8 號橋破壞,只剩下5 個高聳入云的橋墩屹立風中。1946 年8 月,國民政府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了32 組排架,8 號橋恢復通車。解放戰(zhàn)爭期間,8號橋的木排架在戰(zhàn)斗中被焚毀,隴海鐵路再度中斷,解放軍進軍西南在此受阻,修橋任務十萬火急。
1949 年5 月,野戰(zhàn)軍挺進大西北,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團必須在3 個月內修復隴海鐵路8 號橋,讓中斷的隴海鐵路恢復通車。鐵道兵工程部根據(jù)大橋破壞狀況制定搶修方案:加高4 號橋墩,鑿低其余橋墩后,利用灤河大橋鋼梁架設新橋。
1949 年8 月20 日,楊連第所在的鐵道兵工程部一支隊第一橋梁大隊開工搶修8 號橋。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施工人員迅速、安全登頂,完成各橋墩的加高或鑿低作業(yè)。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加上地勢險要,搶修設備運不過來,搶修隊員只得靠人力在高空中作業(yè),隨時可能粉身碎骨。抬頭望去,橋墩上鷹雀盤旋,令人頭暈目眩,施工隊伍一籌莫展。
幸好,8 號橋剩下的五個橋墩,成為搶修的關鍵。
楊連第出生于天津一戶貧苦人家,從小做過電工、架子工等,練就了一身登高技能。當年春天,在搶修北寧線灤河與安山大橋時,他創(chuàng)造了在跌落的鋼梁下搭枕木垛,用短鋼軌代替起重工具移梁的辦法,保證了大橋的及時修復,為連隊解決了施工難題,被戰(zhàn)士們親切地稱為“師傅”。這些都為搶修8 號橋打下了基礎。
楊連第沒有愧對“師傅”這一稱號,在搶修8 號橋的過程中,他仔細觀察,大膽提出搭建單面云梯的操作方法:橋墩上每隔3 米就有一塊長50 厘米、寬6 厘米的鐵夾板,而且鐵夾板上有圓孔??梢岳眠@些鐵夾板,用帶鉤的桿子勾住鐵夾板上的圓孔,順著桿子爬上去,把腳手桿綁在鐵夾板上,再搭成單面云梯。這個辦法獲得了部隊領導首肯。
沒有工程機械,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楊連第身先士卒,用特制的套鉤桿子借助橋墩上的鐵夾板冒險登高,徒手攀爬上2 號橋墩。在離地面40 多米高的橋墩上,楊連第率領18 名登高戰(zhàn)士,用鐵錘將混凝土橋墩鑿低了2.06米,解決了困擾工程隊的難題。
按修復要求,四座橋墩都需要鑿低,鑿除混凝土總量達49.8 立方米,靠手工鑿除無法滿足要求。工程部隊采用爆破方式,最直接最便捷,但是在高空僅3平方米的橋墩頂面上作業(yè),缺少隱蔽處,無法進行近距離爆破,搶修施工再度遇到困難。
楊連第開動腦筋,想到了“小藥包淺眼密爆爆破法”:將裝藥的眼變淺,數(shù)量增多,淺眼裝藥量少,爆破碎塊就會小,同時采用木板遮擋點火,便于爆破手隱蔽。即便如此,在幾十米的高空中,在3 平方米的面積上實施爆破作業(yè)——除了驚險還是驚險。
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楊連第和班長刁書貴在橋墩上擋了一塊木板,炸藥一點完,就趕緊跑到木板下面,兩個人緊緊地抱在一起。這一方法第一次嘗試就取得了成功,解決了近距離爆破的難題。三天三夜間,他們完成爆破100 多次。
“登高英雄”楊連第二次登高
1949 年10 月18 日,僅 用59 個晝夜,8 號橋提前20 天順利通車,這在解放戰(zhàn)爭中功不可沒。
楊連第的英雄模范事跡神話般流傳開來,被部隊授予“登高英雄”光榮稱號。1950 年,楊連第被評為“鐵道兵戰(zhàn)斗英雄”,出席了全國戰(zhàn)斗英雄和工農兵勞動模范大會。
1950 年,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lián)合國軍”將戰(zhàn)火燃燒到了鴨綠江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wèi)國,1950 年10 月19 日,剛剛過完第一個國慶節(jié),志愿軍戰(zhàn)士就頂風冒雪開赴朝鮮戰(zhàn)場。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笨姑涝瘧?zhàn)爭中,最響亮的口號就是“千條萬條,運輸?shù)谝粭l”。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說:“如果這次打勝了,全體指戰(zhàn)員的功勞算一半,后勤算一半?!泵儡姲l(fā)言人也公開宣稱:“坦率地說,我認為他們(志愿軍)是世界上最頑強的修筑鐵路的人。”承擔鐵路運輸任務的骨干力量就是楊連第所在的鐵道兵部隊。在美軍的“絞殺戰(zhàn)”中,鐵路上有些地段平均每隔兩米就要中彈一枚。為避免敵機的轟炸,戰(zhàn)士們幾乎夜夜都要在寒冬臘月跳到冰河里摸黑搶修,其艱難程度不亞于前線作戰(zhàn)。但正是因為有了無數(shù)像楊連第一樣的英雄,群策群力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搶運、搶修的辦法,才為志愿軍建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運輸線。
1952 年5 月,在修復朝鮮境內的清川江大橋時,楊連第掉進了波濤洶涌的江水里,渾濁的江水灌進他的鼻孔、嘴里,漂到離橋一百多米的淺灘處才被發(fā)現(xiàn)。當他被戰(zhàn)友們救上岸時,手里還緊緊握著一把工作用的鉗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楊連第在部隊的大家庭中快速成長,在人民軍隊這所大學校中思想覺悟得到升華,成為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先后榮獲“國家一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等稱號,被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為紀念他,中國鐵道部將8 號橋命名為“楊連第橋”,原鄭州鐵路局于1956 年10 月在8 號橋西北側建成楊連第烈士紀念碑。異國他鄉(xiāng),朝鮮人民也為他建立了紀念碑;8 號橋頭附近的小火車站,也以烈士的名字“楊連第”命名。2019 年9 月25 日,遠去的英雄又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如今,各處的楊連第紀念館紀念碑被青松翠柏環(huán)繞,時常有人前來瞻仰,敬獻花圈,緬懷英雄。
英雄雖去,依然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