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秀
高樁故事,又稱高裝古飾,起源于魯山縣的背孜、瓦屋,流傳寶豐、許昌、洛陽、南陽、平頂山等周邊區(qū)域。高樁故事集神秘、刺激、驚險、有趣為一體,自明清至今,歷經(jīng)創(chuàng)新,形成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
魯山縣背孜鄉(xiāng)的高樁故事俗稱“插樁”,即上樁與中樁采用上下直插法,源于明末清初。當時,有三家山西商人在背孜街做生意,一家開絲綢行,店號叫“珍常店”;一家開油坊,店號叫“老號”;一家開米醋行,店號叫“藝和公”。這三家店鋪為使生意興隆,吸引遠商,便聽了一個叫白疙瘩的人的倡導,找了三個背孜人去山西學民間藝術表演高樁故事。去的人一個是木匠,叫游手摸;一個是化裝工,叫李振奎;另一個是鐵匠,叫楊石娃,人稱背孜“三大能人”。三人學成回來,結合本土民俗特征和鄉(xiāng)民的審美喜好,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創(chuàng)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樁故事。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三,三家山西商人承擔費用,每家承包一樁故事。高樁故事像魔術一樣神秘,表演前嚴格保密。為使表演技巧不外露、不泄密,三家店鋪準備時均在各自院內扮裝,未扮好前誰也無法知曉其故事的秘密。扮好后,用布單將“故事”嚴密包裝,表演時再當眾亮相。背孜鄉(xiāng)的高樁故事內容豐富,每次表演“故事”從不重復,表演時陣容龐大,通常有幾十人參與。這種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給偏遠閉塞的山區(qū)帶來活力,深受鄉(xiāng)民喜愛,一直沿襲至今。
魯山縣瓦屋鎮(zhèn)的高樁故事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間,俗稱吊樁。據(jù)傳,在嘉靖年間由山西馬氏家族遷移至瓦屋街,把這種藝術形式帶了過來。當時,瓦屋街有一個叫李長老的人,開了一家鹵豬肉生意鋪,很有名。遷來的馬家有個年輕人叫馬小兒,在李長老家做伙計。馬小兒手巧伶俐,做事勤快,頗得長老歡心。閑余時間,馬小兒獨自一人待在深宅大院扮高樁故事。李長老知道后,暗自考察,覺得其中很有名堂,就讓馬小兒放棄手中的活兒,鼓勵他大膽來做。一個月后,馬小兒出手驚人,一套有形有神、驚險奇特的高樁故事擺在李長老面前。于是,李長老組織全村人進行表演。當時,瓦屋街有個火神廟,每年農歷正月二十舉行廟會,廟會期間,演出大戲及高樁故事,結果高樁故事轟動四鄉(xiāng)八堡,至今不衰。
高樁故事是在魯山背孜、瓦屋一帶流傳下來的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入力學、美學、戲曲、魔術、雜技等藝術元素,充分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想象力與智慧。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五,扮高樁故事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由于參演人數(shù)多,對主要演員的技藝要求較高,只有做到統(tǒng)一指揮、相互協(xié)作、默契配合,才能達到氣勢恢宏、驚險神秘的演出效果。高樁故事表演的準備工作十分繁雜,涉及道具、服裝、化裝等諸多事項,故此,每表演一次,都要做半個月的精心準備。
高樁故事參演人員的職能,主要分為上裝表演和音樂伴奏兩種。表演主要分為底樁、中樁和上樁三部分。上樁一般放置在用彩綢裝飾過的固定工具上,如農用三輪車拖斗等。底樁通常采用八仙桌做底基,便于中樁的演員站立。中樁主要采用上下直插法,演員們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要求進行裝扮。中樁演員面前有一個被紅綢布覆蓋的方形架子,其正面的綢布上貼有表演故事的具體名稱,周圍用色彩鮮艷的花束或花環(huán)裝飾,營造出熱鬧喜慶的氛圍。
高樁故事的主要看點在于上樁。由于是在高達十二米的高空表演,表演者體重嚴格控制在十五公斤以內,所以一般是男扮女裝的兒童,以喜劇人物為主。表演時小演員依靠巧妙的道具依撐,站在中樁演員手中的紙傘、弓箭或花朵之上,讓觀眾得到驚險奇特的視覺享受。
高樁故事能達到嘆為觀止的造型效果,主要在于精巧的道具設置。上樁的小演員站在中樁演員手中的紙傘、花朵或弓箭上,輕松自如地進行表演,令人不可思議,一定程度上為演出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其中的技巧為:中樁演員手中的道具背后隱藏著一根焊在底樁上貫穿上下的細鋼筋,并且鋼筋的最頂端焊有一個可容納一只腳站立的容器,這個容器為小演員提供了狹小的站立空間。除此之外,小演員在上樁之前腿部還固定有用鋼筋折成的“拐子”,露出的部分用布條纏繞、掩蓋,正是它將小演員腿腳和頂端的容器固定在一起。因此,在不知此玄妙機關的觀眾看來,小演員是在懸空表演,奇妙無比。
高樁故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主要來源于戲劇表演中的一些故事,如“穆桂英掛帥”“白蛇傳”“洛陽橋”等。根據(jù)表演故事的情節(jié)不同,演員采用的服裝和道具也各不相同。
高樁故事的表演過程中,音樂伴奏極為重要,不但能起到營造場面、烘托氣氛、吸引觀眾等作用,而且能為演員加油鼓勁。表演時,幾十名伴奏演員走在最前面開路造勢,邊走邊演奏適合樁上演員表演的曲子。伴奏樂器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來選用,基本上以打擊樂為主,一般采用大鼓、腰鼓、大镲、小镲、鑼、梆子等樂器。表演過程中,有時是一面大鼓放在有輪子的架子上,在高樁的正前方演奏,有時是腰鼓隊排成兩縱隊,走在隊伍前面演奏,而其他打擊樂演奏者則立于兩旁進行伴奏。
另外,整個表演隊伍當中,還有彩旗隊,除可以烘托氣氛外,最主要的作用是在上樁小演員就位時環(huán)繞周圍,防止高樁故事的秘密泄露。為了防止小演員站不穩(wěn)摔落,高樁周圍還站有幾個手持包有紅布的長竹竿的保護人員。高樁故事演出隊伍龐大浩蕩、氣勢恢宏,所到之處高樁聳立、彩旗飄揚、鼓樂動人,甚為壯觀。
高樁故事伴奏演員的服裝十分講究,各具特色。其中,腰鼓隊的服裝通常采用綠色和玫瑰色兩種,上身是對襟上衣,下身是鑲白邊的直筒褲,腳穿黑色布鞋,腰鼓斜挎在腰部左側,兩只手各拿一個帶有綠色穗子的鼓槌。其他伴奏演員大都頭戴黃色圓頂帽,身穿金黃色鑲紅邊的衣褲,腳穿黑色圓口布鞋,看上去五彩繽紛,引人注目。
2015 年,已有近五百年歷史的高樁故事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