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紅
前幾天,63歲的劉阿姨因膽總管結石疼痛發(fā)作不得不住進了醫(yī)院,在肝膽外科順利完成膽總管切開取石 + T 管引流術,主管醫(yī)生通知劉阿姨可以帶T 管出院了,等2個月返院復查,進行膽管探查后再將T 管拔出??蓜⒁桃稽c兒都開心不起來:“什么?帶T管回家?還要2個月?這么久!是不是因為我的病很嚴重,手術不成功?”細心的護士發(fā)現(xiàn)后,詢問劉阿姨,才知劉阿姨擔心帶T 管出院,回到家后根本不知道怎么護理T 管。對于上了年齡、缺乏醫(yī)療相關知識的劉阿姨來說,確實是煩心事,頭疼不已。
“劉阿姨,您放心,您的手術很成功,回家后只需要每天觀察引流液、定期更換引流袋、適當活動和清淡飲食,2個月后再返院復查,造影拔管,您就康復了!”護士對她進行T管健康宣教,最后劉阿姨開心地出院了。
膽總管結石,是指位于膽總管內的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膽管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發(fā)熱,皮膚、鞏膜黃染等。治療上以手術治療為主,常見的手術方式是膽總管切開取石 + T 管引流。
T管因其形狀而得名,是形狀像字母“T”一樣的乳膠管,有長、短兩個臂,三端彼此相通,主要應用于膽總管切開探查或切開取石術后,在膽總管切開處放置T型引流管,一端放置在膽總管內,另一端從腹壁戳口穿出體外,連接引流袋。放置T管的目的:①引流膽汁和減壓,避免膽汁滲漏所致膽汁性腹膜炎;②引流結石殘渣,促進膽管通暢;③支撐膽管,防止膽管狹窄或梗阻形成;④經T管形成的竇道可多次取石或造影。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帶T管回家,怎樣才能做好護理。
妥善固定T管,防止管道脫落或意外拔管,保證引流通暢
T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出現(xiàn)扭曲、打折、管脫落或意外拔管的現(xiàn)象。平臥時,保證引流管高度不會超過腋中線,站立時高度要低于腹部切口,防止膽汁逆行,發(fā)生感染。固定導管時,預留出一部分長度讓患者可以順利翻身、活動,防止患者無意識地將引流管拉出;還要保證引流的通暢性,定時擠捏引流管,以免發(fā)生阻塞,擠捏的方法為由近心端向遠心端,也就是靠近腹部的那端向下擠捏。若發(fā)生阻塞,應及時聯(lián)系醫(yī)生,做針對性處理。避免提重物或者過度用力,以防引起T管脫出。如果T管不慎脫出,切記不可回納,應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及時到醫(yī)院檢查治療。
定期更換引流袋
保持T管出口端清潔干燥,定期更換引流袋,每周更換1~2次。更換流程:取坐位或者平臥位,墊上紙巾,分離T管時先反折T管,防止引流液流出,用酒精棉球消毒T管與引流袋銜接處2遍,將T管與引流袋管口緊密連接后再妥善固定。
保持傷口敷料的干燥
傷口敷料必須保持干燥。如膽汁滲漏,浸濕了傷口敷料,要立即予以更換;如局部皮膚出現(xiàn)瘙癢,應避開瘺口,在周圍涂氧化鋅軟膏止癢。為減少滲漏的膽汁刺激皮膚,可在引流口周圍皮膚上綁敷凡士林紗布,保證皮膚干燥。
注意觀察引流液
患者及其家屬要學會觀察、記錄患者術后引流液的顏色、引流量及性狀,每24小時排空一次引流液。成人正常每日膽汁分泌量為800~1200毫升,呈黃綠色或者金黃色,顏色澄清且沒有雜質,一旦膽汁顏色出現(xiàn)白色、膿性、草綠色或者血性等異常,應立即去醫(yī)院就診;術后1~2天引流液量為300~500毫升,顏色多為黃色且稍有渾濁。飲食恢復后,每天引流600~700毫升膽汁。隨著病情的逐漸好轉,引流液的量會逐漸減少直至每天200毫升左右,而且顏色會逐漸加深,并變得清亮。如患者膽汁驟然減少或無膽汁流出,可能是引流管出現(xiàn)阻塞或者發(fā)生脫落。如果引出的膽汁很多則有可能是膽管下端發(fā)生梗阻,需要進一步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禁止擅自沖洗管道。
掌握夾管順序
夾管順序:飯前1小時夾管、飯后1小時放開→逐步過渡到白天夾管、夜間放開→全天夾管→4周后醫(yī)院T管造影(無腫塊、結石)→醫(yī)生拔管。
日常生活護理
帶T管期間應清淡飲食,可選擇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少量多餐,避免飽餐等。日?;顒?,如散步、下棋、打太極拳,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但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平時盡量穿寬松柔軟的衣物,洗澡時可采用淋浴方式,用塑料薄膜覆蓋引流管處,淋浴后迅速消毒傷口并換藥。
如患者出現(xiàn)皮膚、鞏膜發(fā)黃;白陶土色大便,茶色小便等;劇烈腹痛;傷口化膿、紅腫或者出現(xiàn)黃綠色膽汁樣物等特殊情況時,須立即至醫(yī)院就診。
T管留置2個月左右,膽總管下端水腫會逐漸消退,膽汁引流會逐漸恢復正常。患者腹痛、發(fā)熱及黃疸全部消退,血清黃疸數(shù)值變得正常、引流液也恢復正常狀態(tài),夾管試驗沒有異常且膽管內無結石、無狹窄、無異物后,可以拔掉T管。患者及其家屬對T管護理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對疾病的康復與轉歸非常重要。希望帶T管回家的患者,通過了解相關管理護理知識,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帶T管回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