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封神第一部》又名《朝歌風云》,有網(wǎng)友玩笑稱,這魔改很古希臘,不如叫《弒父風云》。
確實,舉古希臘以前三代神王烏拉諾斯、克洛諾斯和宙斯為例,皆是遠古傳說的弒父楷模,而《朝歌風云》的殷壽與八百質(zhì)子,就像烏拉諾斯和他瑟瑟發(fā)抖的十二泰坦兒,他砍殺殷郊之舉,一如克洛諾斯生吞他的孩兒,他的荒淫無度,和宙斯一路德行。但我們并不能以此為據(jù),往古希臘神話屁股上貼。
《朝歌風云》里各種殺兄弒父在我們的古代史里也是一拎大把。比如殺兄奪位的楚成王,便是被親兒子楚穆王逼上吊的;“沙丘宮變”的趙武靈王更慘,被兒子趙惠文王餓死時,45歲正值壯年。殺子的案例更多,以無出其右的唐朝為例,自李世民弒兄逼父打開父子殺局的潘多拉魔盒,不僅有踩著兒子尸體上位的女皇武則天,還有一日殺三子的李隆基。
弗洛伊德曾說,人類天生具有弒父情結,從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親展開斗爭,以擺脫被統(tǒng)治、被支配地位,爭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家庭的主導權和社會的主動權。
《孔子家語·本命解》給出父親“天無二日,家務二主,尊無二上”的家庭至尊地位,《論語·學而篇》給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在儒家孝道觀的一統(tǒng)天下,父為子綱成為倫理綱常,甚至出現(xiàn)“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扭曲。在這種綱常制約下,弒父不可能成為被認可的斗爭,而是恥辱柱上十惡不赦之罪。
《朝歌風云》改編后,似有西方弒父情結的痕跡,實為將要崛起的西周對君為臣綱的反抗。
相比之下,弒父情結在西方文化里卻是另一番景象。作家筆下的父親或冷酷無情,或貪婪吝嗇,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作家們有時揭露父子女間相互殘害的可怕世界,有時贊譽智勇雙全的年輕人戰(zhàn)勝保守、歹毒的老家伙。從這個維度上看,弗洛伊德的弒父情結,還是非常通透的。
《朝歌風云》其實是弒父和尊父的復合體。片中弒父主要有三處,一是殷壽借狐妖之手殺兄弒父,二是攛掇四質(zhì)子弒父,三是質(zhì)子姬發(fā)對殷壽的弒父,外加一個殷郊被誤會弒父。為此還鋪墊了兩段殺子,一是質(zhì)子蘇護被逼自絕于冀州城下,二是殷壽公開斬殺兒子殷郊,外加一個西伯侯誤食其子。
影片殺子弒父的背后,更多的是父子情深的火種。重場戲“四質(zhì)子弒父”,不單單是父子只能活一個的道德選擇,事關謀逆大罪,全族人的性命都在一劍之尖。這場戲是整個故事情感的張力點,有如沙漏瓶頸,將此前殷壽殺兄弒父的絕情倒置過來。殷郊對父親殷壽的父子情從尊敬到維護到撕裂到彌補再到絕命,姬發(fā)對殷壽的義父情從服從到崇拜再到絕望和反叛,姬發(fā)對姬昌的父子情有過叛逆的質(zhì)疑然最后驚醒幡悟,伯邑考對父親姬昌則是以命相換,此外還有雷震子對姬昌的報恩,都是看似將熄的父子情光輝重燃的火種。
封神譜系里的弒父,絕非《朝歌風云》特產(chǎn)。早前的動畫《封神:楊戩》也有反抗其師父玉鼎真人的設定,《姜子牙》片尾展露打上天、斷天梯并揮拳師尊,而《封神演義》的舊文本里,早有李靖、哪吒父子相害橋段。《朝歌風云》改編后,似有西方弒父情結的痕跡,實為將要崛起的西周對君為臣綱的反抗,它的終極勝利,也是東方傳統(tǒng)仁政對暴政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