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晨
2017 年,中央電視臺正式推出《國家寶藏》第一季,在2018 年和2020 年分別推出第二季和第三季,2021 年還推出了《國家寶藏·展演季》。此外,在《國家寶藏》之后,央視又制作了《經(jīng)典詠流傳》等節(jié)目,也是好評如潮。文化自信直接關(guān)乎到國家形象,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日益成為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的重要訴求,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也反復提及“文化自信”的問題。在增強文化自信、講述中國故事的大主題之下,央視制作的各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特色鮮明,立意深遠,本文將就《國家寶藏》來具體闡述其是如何敘事的。
在國家形象建構(gòu)上,《國家寶藏》著手的第一個敘事點就是立足于文化自信,這具體體現(xiàn)在國寶文物的影像呈現(xiàn)上。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精髓,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1]文物,不僅是物質(zhì)史料,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秶覍毑亍穼鴮毼奈镞M行影像化呈現(xiàn),將中華文化影像可視化,使文化自信流淌在影像畫面上。
《國家寶藏》的節(jié)目流程設置是每一期選擇一個主題博物館,然后展出三件國寶文物,再通過“前世傳奇”的演繹和“今生故事”的講述,完成國寶守護的莊嚴宣誓。在這樣的一套流程中,國寶文物是節(jié)目的基礎,是敘事展開的前提。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的一大難題就是抽象的文化如何通過舞臺編排實現(xiàn)視聽可感、真實可信,能夠作用于觀眾的審美心理?!秶覍毑亍穼⑽幕惥C藝節(jié)目創(chuàng)新為“文博探索類”文化綜藝節(jié)目,以客觀存在的國寶文物完成了抽象文化的具體轉(zhuǎn)化,將歷史、文化與當下社會相關(guān)聯(lián),與觀眾情感共振,將文化歷史與家國情懷落在觀眾的情感感知和生命體驗上,以強大的共情力去理解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激發(fā)出觀眾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對人類文明的敬重。難得的是,在節(jié)目之后將文化認同落實在自覺的自我實踐上,踐行文物守護、文化傳承的當代使命,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國家寶藏》從宏觀角度來編排節(jié)目流程,以“文化的內(nèi)核、綜藝的外殼、記錄的氣質(zhì)”彰顯文化自信。[2]張國立擔任001 號講解員,邀請著名演員、歌手等以戲劇、話劇、朗誦等形式演繹國寶文物的“前世”,再以博物館國寶守護人等工作人員講述國寶文物的“今生”,最后共同宣誓自愿成為國寶文物的“守護人”。節(jié)目整合文化資源,使明星演繹虛構(gòu)的傳奇故事和現(xiàn)在真實的國寶守護故事相通,實現(xiàn)虛實結(jié)合,勾連過去與現(xiàn)在,再以莊嚴的宣誓烘托出朝向未來的磅礴氣勢。正是《國家寶藏》堅持文化自信的節(jié)目立意,不僅在國內(nèi)大受歡迎,在意大利克拉斯CNBC 頻道播出后也頗受好評。
《國家寶藏》在主持人張國立主題概括式的簡短開場白之后,就迅速進入到知名人士前往博物館的場景,在博物館內(nèi),明星名人和觀眾的視角相一致,都是以外行人的視角近距離觀察國寶文物,進而通過明星名人的具體闡述讓觀眾初步了解到國寶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接著,再進入到“前世傳奇”的舞臺劇場演繹上。圍繞著越王勾踐劍“前世演繹”的劇場故事,是以演員段奕宏飾演“越王勾踐劍”的擬人化人稱來敘事的,不僅演繹了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恩恩怨怨,而且部分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史實,更呈現(xiàn)了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乃至一把劍的“心理”與“精神”。越王勾踐為了越國百姓迫不得已向楚王獻劍,那越王勾踐劍自己可愿否?《國家寶藏》的舞臺敘事,將情感賦予在一把有生命力的“王者之劍”上,不僅賦予了越王勾踐劍以生命力,而且賦予了歷史以生命力。這樣的編排巧思不僅讓國寶“活起來”,而且以現(xiàn)代科技賦予了國寶文物“二次生命”。在“今生故事”的講述中,湖北省博物館文保中心副主任江旭東,用在顯微鏡下放大幾十倍乃至幾百倍的圖片來解析越王勾踐劍的制造工藝,用同一時期同一墓室里不同劍器的腐蝕程度的圖片來論述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的原因,再用圖片展示2500 年前越王勾踐劍真正的本來面貌為黃白色,而不是經(jīng)過兩千五百多年腐蝕過后的黃黑色。
《國家寶藏》文化自信的節(jié)目立意,落實在國寶文物的影像敘事上,“前世傳奇”和“今生講述”的舞臺敘事所具有的共同點,便是國寶文物的影像呈現(xiàn)。在以越王勾踐劍為主題的“前世傳奇”劇場中,配合著演員的精彩演繹,舞臺背景是CG 動畫特效所呈現(xiàn)的越王勾踐劍。在“今生講述”的舞臺敘事中,配合科研人員的話語講述,以各種圖片的形式來呈現(xiàn)越王勾踐劍的視覺影像。圍繞著國寶文物的影像,如照片和CG 特效等方式的視覺再現(xiàn)所展開的舞臺敘事,將文化自信的節(jié)目立意可視化呈現(xiàn),易于觀眾接受與理解。
在國家形象建構(gòu)上,《國家寶藏》著手的第二個敘事點就是中國故事的文本講述,體現(xiàn)在“小劇場”演繹國寶文物的“前世今生”上?!秶覍毑亍肥且粰n敘事性極強的綜藝節(jié)目,一改單調(diào)解說的紀實再現(xiàn)?!巴ㄟ^舞臺劇的形式虛擬了古人的在場,將古今連接,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文物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以及文物蘊含的文化精神;同時又通過真人、真事、真物、真景的形式,將中華文化寶藏交予萬眾共賞。”[3]建構(gòu)國家形象必須借助文本講述來傳播中國故事,這里的“中國故事”指的是特定的、符合中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中國故事,包括在人物表達情感的方式上、人物所追求的價值信念上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設定上都要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倫理訴求?!爸袊适隆钡膬?nèi)涵,關(guān)鍵不在于“故事”而在于“中國”,是發(fā)生在中國的、具有民族性的,是歷史真實、藝術(shù)真實和生活真實相結(jié)合的中國故事。
《國家寶藏》邀請專業(yè)演員、主持人、歌唱家等來擔任國寶守護人,并且承擔起國寶“前世傳奇”的小劇場表演,串聯(lián)起國寶的“今生故事”。明星對于普通大眾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選取的明星必須具備正能量,而選擇多類型的明星不僅可以增加綜藝節(jié)目的娛樂性,還可以使綜藝節(jié)目覆蓋的受眾范圍更廣,增強節(jié)目的影響力?!秶覍毑亍纷寚鴮毷刈o人進入博物館挑選國寶文物,這一環(huán)節(jié)頗具懸疑、探索的娛樂因素,國寶守護人進入博物館實地探寶的視點其實也是觀眾自我代入的視點,這一探索視點能迅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拉近觀眾和國寶文物的距離。在“前世傳奇”小劇場的故事演繹中,更是將蘊含倫理道德的中國文化呈現(xiàn)在鮮活的個人生命中,化抽象為具體,由個體的價值選擇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感染著觀眾。
在第一季第一期中,故宮博物院展出的第三件國寶是石鼓。作為中國漢字源遠流長的記錄載體,以及秦統(tǒng)一前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其可謂是“鎮(zhèn)國之寶”。香港的梁家輝作為石鼓的國寶守護人,在國寶“前世傳奇”的小劇場表演中,他們選取的是宋朝司馬光之父司馬池主導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一事,并基于史實進行合理虛構(gòu)。在“前世傳奇”的故事里,突出的是漢字的文化價值。香港和陜西距離很遠,陜西話和粵語區(qū)別也很大,但正是中國漢字書同文才能使交流溝通沒有障礙。而且,梁家輝特意強調(diào)他自己也有小孩,并且他的小孩說英語和粵語的時間可能比普通話還多,漢字更是用得很少。這種現(xiàn)實問題,除了加倍重視漢字并沒有更好地解決辦法,但認可漢字其實就是認可我們自己的文化,作為炎黃子孫,華夏文化才是我們的根,父子傳承的不間斷才能帶來民族傳承的不間斷。以小見大,以家庭的父子情感關(guān)聯(lián)國家民族的大義,正是家國觀念的體現(xiàn)。
石鼓作為國寶雖然不為大眾所熟知,但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卻值得重視。在《國家寶藏》里,對石鼓的敘述做到了三層表意:第一,展示石鼓作為見證中國漢字演變的記錄載體。作為第一手史料,如果遭到毀壞,那將是無法修復的歷史遺憾。第二,將石鼓的“被遺棄”與“被追尋”和演繹者梁家輝先生的家族“離散”與“遷移”進行結(jié)合。這是“物”與“人”命運呼應的情感投射,是中國歷史的變遷,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積淀。第三,“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都落在了“父與子”關(guān)系上,這是中國式的父子親情,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家庭的父子情感來敘述個體對民族和國家的情感認同。
“云夢睡虎地秦簡”本身和秦律息息相關(guān),秦朝基層法制官吏“喜”勤勉、敬業(yè)地記載著自己的工作日常,成為后世理解秦人法律觀念的重要依據(jù)。而該國寶守護人是撒貝寧,作為現(xiàn)代中國教育體制培養(yǎng)出的優(yōu)秀人才,其專業(yè)又是法律專業(yè)。節(jié)目有意設置的契合使歷史與當下圍繞“法”與“情”,產(chǎn)生共情對話?!霸茐羲⒌厍睾啞钡拇嬖冢旧砭腕w現(xiàn)了中國基層官吏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法制的崇尚,幾十年如一日地抄寫法律法規(guī),記錄自己的工作內(nèi)容,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哪怕是去世后的墓葬里也不要“孔方之物”的裝點,記掛的還是這些記載法制的竹簡。官員“喜”和“云夢睡虎地秦簡”,作為大時代的“小注腳”,屬于典型的中國故事。
《國家寶藏》共三季,都保留了“前世傳奇”的劇場演繹和“今生故事”的現(xiàn)場講述,囊括的人物形象,大到帝王將相,小到黎民百姓,既有英雄人物震人心弦的家國傳奇,亦有平凡百姓堅守初心的日常故事。通過多個維度的人生百態(tài),展現(xiàn)出民族精神,以“道理”“義理”“事理”“情理”構(gòu)成“中國故事”,認同中華文化,彰顯大國情懷。
在國家形象建構(gòu)上,《國家寶藏》著手的第三個敘事點是大國情懷的思想彰顯。中國的大國情懷追求的是“與天地參”“天人合一”“萬物同體”的和諧狀態(tài),李澤厚認為:“在我們的傳統(tǒng)華夏美學里,莊、屈、儒在魏晉合流,鑄造了華夏文藝與美學的根本心理特征和情理機制?!盵3]《國家寶藏》集中力量辦大事,整合國家歷史文化資源精品打造,堪稱文化盛宴,彰顯著大國情懷?!秶覍毑亍飞婕暗牟┪镳^有故宮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山東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布達拉宮、孔子博物館、敦煌研究院、殷墟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眾多地域特色鮮明的博物院,就好似一塊塊拼圖,構(gòu)成中華文化的宏偉壯闊,盡顯大國姿態(tài)。此外,《國家寶藏》大國情懷的表達需要節(jié)目制作革故鼎新,以創(chuàng)新精神賦予節(jié)目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具體體現(xiàn)在:外拍主題博物館與室內(nèi)舞臺小劇場表演的結(jié)合;舞臺布景的美輪美奐、燈光、特效、導播的專業(yè);學術(shù)科研人士的講解與素人“配角登場”的結(jié)合等,這種大氣磅礴、雄壯陽剛之美所塑造的大國情懷是真正的“中國情懷”,而不同于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勢。
《國家寶藏》所傳達的主題思想,是符合中國大國情懷的情感訴求的,以不卑不亢的姿態(tài)展現(xiàn)著我國的歷史積淀,節(jié)目的文化厚重感撲面而來。正如張國立的另一開場白:“長路漫漫,與我同行者,億萬同胞?!痹谖迩甑臍v史長河里,我們民族所經(jīng)歷過的苦難與榮耀,是大國情懷的基礎,包含了太多可以吟誦的故事和太多偉大的情感。《國家寶藏》第三季選取了九座歷史文化遺產(chǎn):紫禁城、西安碑林、蘇州古典園林、布達拉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孔廟孔林孔府、三星堆、殷墟,在見證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理念貫徹始終。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4]《國家寶藏》的敘事策略彰顯了大國情懷的思想文化。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不曾間斷,一脈相承,其內(nèi)在生命力離不開天地乾坤的辯證統(tǒng)一?!秶覍毑亍返墓?jié)目敘事也遵循了這一原則,每一期的節(jié)目設置幾乎都是陰陽有序、張弛有度的敘事節(jié)奏,既有剛健鋒利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又有浪漫和諧的曾侯乙編鐘傳遞華夏正音。通過講述國寶文物勾連上下五千年的“前世今生”,而突出國寶守護的當代使命,其內(nèi)涵遍布“自然生態(tài)”“妙筆丹青”“強國制造”“劍魂英姿”“禮儀誠信”等諸多領(lǐng)域,詮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秶覍毑亍芬圆煌瑫r期的不同人物所做出的相同價值選擇和一致的道德評判,匯聚成一股信仰的思想力量,盡顯大國情懷。
大型文博類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匠心獨具,從文化自信的節(jié)目立意、中國故事的文本講述以及大國情懷的思想彰顯等角度建構(gòu)的中國國家形象煥然一新,滿足了當下人民對于國家形象的集體認同和精神需要,成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明信片,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