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娜,劉桂萍,穩(wěn)佳軒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為肝癌高發(fā)的國家之一,據衛(wèi)生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41萬新發(fā)肝癌病例,每年因該病死亡的病例約有39 萬,大大增加了社會及家庭負擔[1]。隨著肝癌的進展,患者會出現低蛋白血癥、腹水、癌栓脫落等表現,這些均會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進而誘發(fā)下肢水腫[2]。目前,臨床治療下肢水腫多采用利尿、補充白蛋白等方法,但整體效果一般[3]。我院針對肝癌合并下肢水腫患者予以動靜脈足泵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普外科住院部收治的100 例具有完整病歷資料的肝癌合并下肢水腫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 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3)合并下肢水腫,經指壓、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檢查確診;(4)神志清楚,無精神疾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下肢水腫因結締組織疾病、腎源性疾病、心源性疾病、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所致;(2)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癥;(3)合并血液系統疾?。唬?)合并嚴重感染性疾??;(5)近半年內有下肢手術史;(6)合并精神疾病,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31 ~72 歲,平均(50.93±17.24)歲;試驗組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32 ~73 歲,平均(51.46±17.33)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本組患者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1)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下肢水腫的發(fā)生原因、防治措施等,使其能夠正確對待該病。多與患者溝通,根據患者的表情、語言等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及時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恐慌、焦慮等負面情緒。(2)體位護理:指導患者保持臥床休息狀態(tài),于患足下墊一軟枕,使患足抬高10 cm。定時輔助患者翻身,1 次/2 h,若患者下肢活動嚴重受限致翻身困難,可將床尾抬高30°~40°,并利用翻身枕幫助患者翻身[5]。如有必要,可在患者受壓骨隆突處貼上敷料,以減輕局部壓力。(3)皮膚護理: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患肢皮膚的清潔工作,皮膚皺褶處保持干凈、干燥狀態(tài),囑患者穿寬松舒適的鞋襪,患肢局部避免受壓、受損,盡量維持皮膚的完整性。若患肢皮膚瘙癢,囑患者禁止抓撓,可于局部涂抹甘油、爐甘石洗劑等止癢。(4)功能鍛煉:訓練前需為患者穿戴彈力襪或固位繃帶[6],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屈伸運動及踝泵運動等,每次20 ~30 min,3 次/d,患者可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合理調節(jié)運動強度及運動量。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AVF-001 型動靜脈足泵系統(粵械注準20192090719,廣東泰寶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予以動靜脈足泵護理,操作如下:選擇合適尺碼的脈沖氣足墊包裹患足,充分覆蓋足背,調節(jié)松緊后固定。設置充氣壓力為150 mmHg,充氣3 s,放氣20 s,30 min/ 次,3 次/d。兩組均持續(xù)干預3 d。
(1)患肢周徑:分別于干預前、干預1 d 后及3 d后測量兩組患肢踝關節(jié)處、踝上10 cm 處、髕骨上10 cm處、髕骨下10 cm 處的周徑,并比較。(2)患肢水腫程度:指壓觀察患肢指陷性水腫程度,評價標準為:0 級:無水腫表現;Ⅰ級:手指按壓患肢水腫局部5 s后,可見明顯的指印;Ⅱ級:手指按壓患肢水腫局部5 s 后,可見明顯的指印,且10 s 后仍不能恢復原狀;Ⅲ級:手指按壓患肢水腫局部3 s 后,可見明顯的指印,且10 s 后仍不能恢復原狀。統計并比較干預前、干預1 d 后及3 d 后兩組中患肢水腫程度為0 ~Ⅰ級患者的占比。(3)患肢功能:①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價兩組的患肢運動功能,其中下肢評價部分共包括6 個項目,分別為反射活動、聯帶運動、伴有共同運動的運動、分離運動、反射亢進、協調性和速度,分值范圍為0 ~34 分,得分與運動功能呈正相關,即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越好。②行走功能:指導患者進行6 min 步行試驗(6MWT),即讓患者以能承受的最快速度在平直堅硬的路面持續(xù)行走6 min,測量患者此時間段的步行距離(6MWD)。(4)療效:持續(xù)干預3 d 后,患者患肢腫脹、疼痛、麻木、緊繃等癥狀基本消失,患肢指陷性水腫達到0級,下肢運動及行走功能恢復正常,表示顯效;持續(xù)干預3 d 后,患者患肢癥狀有所好轉,指陷性水腫分級恢復至Ⅰ級,或未恢復至Ⅰ級但至少改善1 級,下肢運動及行走功能明顯改善,表示有效;持續(xù)干預3 d 后,患者患肢癥狀、指陷性水腫及下肢功能基本無變化,或者癥狀加重,表示無效。干預總有效率= 顯效率+有效率。
以SPSS 26.0 軟件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肢不同部位的周徑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d 后及3 d 后,兩組患肢踝關節(jié)處、踝上10 cm 處、髕骨上10 cm 處、髕骨下10 cm 處的周徑均小于干預前,且試驗組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患肢周徑的對比(cm,± 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患肢周徑的對比(cm,± s)
組別 踝關節(jié) 踝上10 cm干預前 干預1 d 后 干預3 d 后 干預前 干預1 d 后 干預3 d 后對照組(n=50)28.54±0.87 28.02±0.75 26.45±0.64 35.37±1.62 34.72±1.53 34.11±1.44試驗組(n=50)28.55±0.89 27.39±0.68 24.67±0.56 35.39±1.59 33.78±1.43 31.87±1.21 t 值 0.057 4.400 14.801 0.062 3.174 8.421 P 值 0.955 0.001 0.001 0.950 0.002 0.001續(xù)表組別 髕骨上10 cm 髕骨下10 cm干預前 干預1 d 后 干預3 d 后 干預前 干預1 d 后 干預3 d 后對照組(n=50)50.22±1.87 49.46±1.74 47.84±1.63 38.67±1.68 37.78±1.56 35.62±1.47試驗組(n=50)50.21±1.85 47.93±1.66 45.19±1.51 38.66±1.67 36.58±1.45 33.73±1.36 t 值 0.027 4.499 8.433 0.030 3.984 3.288 P 值 0.979 0.001 0.001 0.977 0.001 0.001
干預前,兩組中患肢水腫程度為0 ~Ⅰ級患者的占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d后及3 d 后,兩組中患肢水腫程度為0 ~Ⅰ級患者的占比均較干預前明顯增加,且試驗組的增加幅度更大,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患肢水腫0 ~Ⅰ級患者占比的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的患肢運動功能評分及6MWD 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d 后及3 d 后,兩組的患肢運動功能評分、6MWD 均較干預前上升,且試驗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患肢運動功能評分及6MWD 的比較(± 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患肢運動功能評分及6MWD 的比較(± s)
組別 運動功能評分(分)6MWD(m)干預前 干預1 d 后 干預3 d 后 干預前 干預1 d 后 干預3 d 后對照組(n=50)18.35±5.64 20.77±4.41 25.21±3.32 263.45±33.6141 272.54±38.54 295.61±49.33試驗組(n=50)18.37±5.57 24.19±4.76 30.19±3.85 264.12±33.57 291.48±49.62 318.96±58.24 t 值 0.018 3.727 6.927 0.100 2.132 2.163 P 值 0.986 0.001 0.001 0.921 0.036 0.033
試驗組的干預總有效率為94.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效果的對比[例(%)]
下肢水腫是肝癌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關于其致病原因,筆者認為包括以下幾點:(1)肝癌會進行性損害肝功能,久之肝臟則會對某些激素出現代謝障礙,水鈉潴留于體內,引起下肢水腫。(2)多數肝癌患者是由慢性肝病發(fā)展而來,肝臟合成功能嚴重降低,機體白蛋白水平顯著下降,進而引起水分滲出,導致下肢水腫。(3)肝癌發(fā)展至晚期,癌細胞侵犯血管,影響下肢靜脈血流,導致局部水腫。下肢水腫往往呈進行性加重,影響患者下肢的運動、行走功能,若未及時予以有效處理,可引起象皮腫病變,甚至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增加截肢的風險[7]。既往臨床針對肝癌合并下肢水腫多通過利尿、補充血漿白蛋白等治療,并輔助實施體位護理、功能訓練等綜合護理措施,雖能發(fā)揮一定作用,但見效慢,患者常因下肢外形改變或功能障礙而出現悲觀情緒,故選擇更為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改善肝癌患者的生存質量至關重要。動靜脈足泵是用于骨創(chuàng)傷、下肢動脈硬化癥等治療護理的新型工具,其模仿人體“生理性足泵”,可在極短時間內用脈沖氣體快速沖擊足底,使下肢靜脈獲得脈動性加速,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達到消腫、緩痛的目的。聞靜等[8]將動靜脈足泵應用于老年臥床患者中,44例患者(AV 組)臥床期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23.81%,明顯較行常規(guī)護理的42 例患者(對照組)的35.52% 低;其指出,采用動靜脈足泵沖擊患者足底時,可產生與人體行走時類似的動力,能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增加局部血液流速,避免形成靜脈血栓。戴靜等[9]將動靜脈足泵應用于老年2 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患者中,干預2 周后患者的6MWD 由(270.96±140.86)m 增 至(318.44±120.21)m ;其認為動靜脈足泵能夠改善足部微循環(huán),重建下肢動靜脈側支循環(huán),增加血流量,從而減輕患者下肢不適癥狀。本次我院在綜合護理干預的基礎上應用動靜脈足泵后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即干預3 d 后試驗組的患肢周徑明顯減小,患肢指陷性水腫程度明顯降低,運動及行走功能明顯改善,干預總有效率達到94.00%,且優(yōu)于單純行綜合護理干預的對照組,總結原因為:(1)靜脈管腔在自然狀態(tài)下血流緩慢且穩(wěn)定,當利用動靜脈足泵產生的脈沖氣體對患肢足部施加壓力時,靜脈管壁受壓部位會驟然產生梯度壓力,血流會迅速向股靜脈、腘靜脈流動并使局部靜脈膨脹,在脈沖氣體持續(xù)作用下靜脈血流速度會隨之增加,進而解除血液淤滯狀態(tài)[10]。(2)動靜脈足泵產生的周圍壓力會增加皮下組織細胞間隙壓力,這有利于組織間的液體外滲至血液循環(huán)中,使皮膚表面張力降低,從而達到改善肢體腫脹的目的。(3)動靜脈足泵的周期性充放氣會使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牽拉和剪切應變,激活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從而產生抗凝、舒張血管作用[11]。
綜上所述,針對肝癌合并下肢水腫患者,給予動靜脈足泵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肢水腫消退,改善下肢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