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 煒 周林沖
[南通大學附屬啟東醫(yī)院(啟東市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江蘇 啟東 226200]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C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以結直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炎癥為特征,常見腹痛、腹瀉、血便及里急后重等表現(xiàn),具有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特點,且并發(fā)癥與癌變風險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西醫(yī)對于CUC主要采取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免疫制劑等藥物治療,雖起效快,可一定程度改善受損的腸黏膜,但整體療效欠佳,長期服用耐藥性較高,且不良反應較多,停藥易復發(fā)[2]。中醫(yī)學認為,CUC主要是由于濕熱內蘊腸道所致,治療應以清熱化濕解毒為原則[3]。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們采用清腸解毒湯聯(lián)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濕熱內蘊型CUC患者40例,并與單純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4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80例南通大學附屬啟東醫(yī)院(啟東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康復醫(yī)學科門診收治的濕熱內蘊型CUC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各4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1.2.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中CUC診斷標準[4]。①臨床以持續(xù)或反復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為主要表現(xiàn),并伴有皮膚、肝膽、黏膜、眼及關節(jié)等不同程度全身癥狀;②病程>6周;③經(jīng)腸鏡檢查可見CUC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彌漫性、連續(xù)性分布,輕度表現(xiàn)為血管紋理消失、黏膜充血和紅斑,中度表現(xiàn)為血管形態(tài)消失,黏膜有接觸性出血,糜爛,重度表現(xiàn)為黏膜潰瘍及自發(fā)性出血;④經(jīng)黏膜活檢可見黏膜表面糜爛、肉芽組織和淺潰瘍形成,且固有膜內有彌漫性、慢性、急性炎癥細胞浸潤,上皮細胞間存在中性粒細胞浸潤,甚至可見隱窩膿腫;隱窩形態(tài)、大小不規(guī)則,結構改變,杯狀細胞減少等。
1.2.1.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5]中CUC濕熱內蘊證的診斷標準。主癥:腹痛,腹瀉,血便,里急后重;次癥:口干口苦口臭,發(fā)熱,小便短赤,肛門灼熱;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凡具備上述主癥2項+次癥1項及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濕熱內蘊證。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20~65歲;病情分級屬輕、中度,且未曾接受任何相關治療;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病情分級屬重度者;合并有腸梗阻、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者;合并有其他腸道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及內分泌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者;精神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2片,每日3次餐前1 h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腸解毒湯治療。藥物組成:梔子10 g,黃芩10 g,赤芍10 g,連翹10 g,金銀花10 g,黃柏3 g,黃連3 g,大黃3 g,防風3 g。枳殼3 g。腹痛甚者加徐長卿10 g、延胡索10 g;膿血便者加白頭翁10 g、地榆炭10 g。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3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 中醫(yī)癥狀評分 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變化情況,參照相關文獻分別對主癥腹痛、腹瀉、血便、里急后重及次癥口干口苦口臭、發(fā)熱、小便短赤、肛門灼熱進行量化評分,均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主癥分別評為0、2、4、6分,次癥分別評為0、1、2、3分[6-7]。見表2。
表2 CUC中醫(yī)癥狀量化分級評分標準
1.4.2 結腸黏膜Baron內鏡評分 比較2組治療前后結腸黏膜Baron內鏡評分變化情況,通過電子結腸鏡檢查并進行評估:正常黏膜,記0分;血管紋理模糊,黏膜充血但無出血,記1分;黏膜顆粒樣變化,重度接觸性出血,記2分;黏膜潰瘍且自發(fā)出血,記3分[8]。
1.4.3 黏膜組織學Geboes指數(shù)評分 比較2組治療前后黏膜組織學Geboes指數(shù)評分變化情況:結構正常,記0分;炎癥浸潤,記1分;固有層嗜酸性粒和中性粒細胞,記2分;上皮層中性粒細胞,記3分;隱窩破壞,記4分;糜爛,記5分[9]。
1.4.4 炎癥相關指標 比較2組治療前后炎癥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包括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4(IL-4)、IL-6、IL-10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1.4.5 不良反應 觀察2組治療期間頭暈、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腸黏膜恢復正常,療效指數(shù)≥95%;顯效: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腸黏膜基本恢復正常,療效指數(shù)≥70%,<95%;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腸黏膜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30%,<70%;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或加重,腸黏膜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30%。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總分-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總分)/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總分×100%。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5.00%(38/40),對照組總有效率77.50%(31/40),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Baron內鏡評分及Geboes指數(shù)評分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中醫(yī)癥狀評分、Baron內鏡評分及Geboes指數(shù)評分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中醫(yī)癥狀評分、Baron內鏡評分及Geboes指數(shù)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Baron內鏡評分及Geboes指數(shù)評分變化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炎癥相關指標ESR、CRP、IL-4、IL-6、IL-10及TNF-α水平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ESR、CRP、IL-6及TNF-α水平均降低(P<0.05),IL-4及IL-10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ESR、CRP、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IL-4及IL-10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治療前后炎癥相關指標ESR、CRP、IL-4、IL-6、IL-10及TNF-α水平變化比較
2.4 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7.50%(3/40),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5.00%(2/40),2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CUC以結腸組織黏膜潰瘍、糜爛為病變特點,該病病程遷延,時發(fā)時止,日久不愈,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有癌變風險[10]。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CUC患病率達11.6/10萬,且患病率不斷上升,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公認的難治性疾病[4]。美沙拉嗪腸溶片為治療CUC的一線藥物,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服用容易出現(xiàn)藥物依賴性與耐藥性,停藥后復發(fā)率高,預后控制效果欠佳,而中醫(yī)藥治療CUC具有獨特優(yōu)勢,得到臨床廣泛認可[11-12]。
CUC屬中醫(yī)學“泄瀉”“下利”“便血”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CUC多是因過食肥甘厚味,引起脾胃功能受損,升降失司,三焦氣化功能失常,進而聚濕生熱,或外感濕熱之邪,內蘊腸腑,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血肉腐敗,化膿成瘍。CUC病位在腸,與肝、脾、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脾胃虛損,濕熱內蘊是其主要病機,故治療應以益氣健脾、清熱燥濕、調和氣血為原則[13]。清腸解毒湯中,金銀花、梔子一宣一降,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黃芩清上焦,黃連清中焦,黃柏清下焦,三藥配伍,共清三焦腸胃之濕熱,增強金銀花、梔子清熱解毒之效;大黃活血化瘀,瀉下解毒,蕩滌腸腑;連翹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還可助梔子清瀉郁熱;赤芍、枳殼活血理氣,清熱散瘀,調和氣血,解毒止痢;防風升清陽,除濕邪。諸藥共奏行氣調血、清腸燥濕、活血化瘀、解毒止痢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金銀花富含綠原酸、木犀草素、異綠原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血、抗內毒素及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14];黃連有效成分生物堿,有改善結腸病理組織,減輕結腸黏膜損傷作用,并有抗菌、抗炎等作用[15],同時黃連可改變結腸形態(tài),有利于結腸吸收水分,并降低胃腸黏液的分泌[16];黃芩有效成分為黃芩苷、黃芩素等,可通過不同程度抑制炎癥介質生成,減輕炎性反應[17];連翹有效成分皂苷、連翹苷、連翹酯苷等,有抑制T淋巴細胞增殖與血清IL-4合成作用[18];防風含苦味苷成分,對腸胃消化液分泌有促進作用,可達到健脾助消化效果,可用于治療胃腸疾病[19];赤芍有效成分芍藥苷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TNF-ɑ等促炎介質釋放,抑制炎癥細胞聚集、黏附,從而減少黏膜破壞[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中醫(yī)癥狀評分、Baron內鏡評分及Geboes指數(shù)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2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清腸解毒湯治療濕熱內蘊證CUC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腸黏膜修復,安全可靠。
研究表明,炎性反應參與了CUC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機體免疫功能異常,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紊亂,極易導致血清IL-4、IL-10等抑炎因子水平降低,血清IL-6、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上升,從而引發(fā)免疫炎癥反應,造成結腸黏膜損傷,而引發(fā)CUC[21]。同時CUC發(fā)生后,患者血漿蛋白比例改變,紅細胞聚集,ESR加快,而CRP為參與炎性反應的主要蛋白,是機體炎性反應的敏感指標之一,因此ESR及CRP可作為臨床判斷CUC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2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ERR、CRP、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IL-4及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清腸解毒湯治療濕熱內蘊證CUC能抑制炎性反應,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清腸解毒湯聯(lián)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濕熱內蘊型CUC患者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中醫(yī)癥狀,促進病變黏膜修復,無明顯不良反應,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炎性反應有關。但由于本研究觀察時間短、樣本量少,將來仍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