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滿足觀看者的審美期待,這種審美期待不是對歷史上已有的審美經(jīng)驗的再一次重溫,而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獲得不同于過去的新的審美經(jīng)驗。只有提供了新的審美經(jīng)驗的作品,才能使觀看者豁然開朗、豁然頓悟,獲得啟迪、獲得指引。千篇一律的重復,千人一面的雷同,大同小異的展覽,怎能引起共鳴或者震撼呢。
本期報道的名家是唐輝和何來勝。唐輝先生的山水畫風格強悍蒼渾,意境雄奇幽僻,筆墨深厚老到,善于取法前人精粹,又形成了自家面目。何來勝先生的隸書創(chuàng)作深得書法正脈,他把大家看來易于入門而極難出成就的隸書,寫得重拙厚澀、古樸雅致,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形式語言,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本期《理論研究》欄目中東南大學李倍雷教授考察了《北史·藝術傳》以后的新舊《唐書》至《明史》中“藝術”概念的更替變化,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中藝術“譜系”的脈絡演變。南京藝術學院劉元堂教授對白話文書法創(chuàng)作的形式問題進行了研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
本期《經(jīng)典重讀》欄目報道了梅清的山水畫。梅清以畫黃山著名,與石濤、弘仁是“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黃山之奇松、怪石、溫泉、瀑布,在梅清筆下展現(xiàn)出了無比的情韻和詩意。
本期《經(jīng)典重讀》欄目繼續(xù)報道上海圖書館藏沈曾植信札。沈曾植在南洋公學、回京復職時期和簡放外任時期的信札,不僅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還具有研究沈曾植書法風格形成史的文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