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慶云縣第一中學 徐修坦 郝培培 馬勝軍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中華民族之根。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教師要發(fā)揮思政課育人功能,積極探索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的教學與實踐,深入挖掘高中思政教材中蘊含的黃河文化元素,打磨優(yōu)秀教學案例,編制校本教材,廣泛開展跨學科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實踐活動。通過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與實踐路徑的研究與探索,讓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了解、感悟并踐行黃河文化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不僅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根、筑牢中華民族的魂,而且有助于激勵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讓黃河文化真正走進高中校園,積極探索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堂教學和校內外實踐路徑,使廣大中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了解、感悟并踐行黃河文化精神,更好地發(fā)揮黃河文化的傳承作用和育人功能,同時為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有益的教學路徑參考。
思政課是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主動挖掘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資源和優(yōu)勢,探究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的多種實踐路徑,講好“黃河故事”,有利于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育人素材,豐富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有利于加強生態(tài)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fā)展理念,形成熱愛自然、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黃河文化的傳承作用和育人功能,積極引導廣大中學生認同、傳承并踐行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奮斗中。
近年來,相關學者對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與實踐進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但是僅側重于從宏觀和理論層面研究弘揚黃河文化的必要性和意義,缺乏系統(tǒng)性、具體化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積極探索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路徑,豐富課內外教學路徑,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為黃河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有益的教學路徑參考。
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先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典章制度、禮儀信仰、價值取向、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它隨著歷史條件而發(fā)生變化,其深刻的忠厚、勇敢、包容、正直等思想內核,充分體現(xiàn)出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精神以及勇于改革的創(chuàng)新精神。新的時代又凝結出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黃河精神,即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黃河文化及黃河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實現(xiàn)重大國家戰(zhàn)略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黃河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想,是中華民族不斷奮勇前進的精神支撐,其時代價值體現(xiàn)在為全國各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提供價值引導、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思想指引、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啟迪創(chuàng)新智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為解決世界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等各個方面。
深刻學習領會黃河文化內涵、精神要素和時代價值,有利于增強廣大中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黃河文化的認同,增強學習和弘揚黃河文化精神的自覺性,從而積極主動投入保護黃河和傳承黃河文化精神的實踐中去。
黃河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提供了可行性。思政課教師要自覺用黃河文化統(tǒng)領課堂教學,在課堂導入、情景材料和議題設置等方面與黃河文化有機結合,將高中思政課堂打造成弘揚黃河文化和黃河精神的主陣地。
思政課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是思政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思政課教師要主動學習有關黃河與黃河文化的文獻和相關知識,拓展對黃河文化認知的廣度和深度,深入挖掘高中思政課中與黃河文化有關的因素,增強學習黃河文化精神的自覺性與針對性。通過定期與不定期進行集體備課,切實提升黃河水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實效,為黃河水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堅強的保障。
第一,黃河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qū)之一,黃河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內容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運用黃河流域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可以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黃河流域英雄兒女不屈不撓、抵抗外來侵略的偉大斗爭精神,深刻體現(xiàn)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些精神成果為高中思政課開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第二,運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關系的相關內容,可以增強經濟與社會中的綠色發(fā)展、哲學中自然界的物質性、聯(lián)系的客觀性、對立統(tǒng)一等相關知識的教育效果。從古至今,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都面臨著如何處理黃河的開發(fā)和保護問題,從本質上體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以及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問題。圍繞黃河治理和開發(fā),涌現(xiàn)出了大禹、賈讓、陳璜、李儀祉、王化云等許多先進人物,他們的先進事跡是高中思政課中人生觀、價值觀等哲學知識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運用新中國成立以后黃河水利建設和黃河治理的相關知識,可以增強對黨的領導、科學的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國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等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教育。黃河文化開放包容的特點為新時代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益的文化借鑒。
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相關內容為例,教師設計以“黃河文化”為主題情境的議題式教學,探索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堂教學案例。首先,利用視頻、圖片和文字等黃河文化素材導入;其次,設置議學情景,將整堂課串聯(lián)起來,如“我市傳承發(fā)展黃河文化的新路徑”“黃河故事資料包”“戰(zhàn)火中的黃河”“黃河治理新畫卷”“新時代的黃河擔當”。用黃河文化統(tǒng)領整個課堂教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議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既學習了教材知識,又加深了對黃河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教師通過打磨并整理黃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優(yōu)秀教學案例,為黃河文化有機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進行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的探索。
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深入挖掘本土資源,將弘揚優(yōu)秀黃河文化精神與當?shù)刎S富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紅色教育資源融合起來,深入挖掘以李之儀、王佐、劉格平、武大風為代表的歷史名人和革命英烈文化,以第一黨支部、渤海軍區(qū)教導旅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八極拳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馬頰河流域為代表的優(yōu)秀河湖文化,以及當?shù)鬲毦咛厣哪晁孜幕?,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學生近距離感受當?shù)貎?yōu)秀的文化之美,增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和家鄉(xiāng)的熱愛,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黃河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也孕育了內涵豐富的齊魯文化。山東省是黃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有景陽岡龍山文化城、孫臏用兵的馬陵道等黃河古跡文化遺存;有帶有黃河沿岸特色的剪紙、河工號子等民俗;有孔子、孟子等文化名人;有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泰山和“三孔”;有吳鐘八極拳等獨具地方特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黃河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編制《黃河文化讀本》校本教材。校本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和情感認同。開展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堂,成為加強學生黃河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
打造以黃河文化為中心的課程融合,注重學科交叉、課程交叉,通過跨學科教研等措施,將語文、歷史、地理等知識與思政課內容有機融合。如講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課時,教師引入古詩《涼州詞》中的“黃河遠上白云間”,奔騰的黃河不但是一條地理意義上的河,更是一條精神文化長河。黃河流域文化有龍山文化、西周文化以及農耕文化,且與其地質、地貌等特征有關,教師通過打破培育黃河文化的學科界限,引導學生走向高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圍繞“傳承優(yōu)秀黃河文化”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黃河的魅力,領悟黃河文化精神,提高自覺踐行黃河文化精神的意識和能力。例如,開展黃河文化主題班會、黃河生態(tài)文化主題演講、“熱愛黃河、保護黃河”主題教育等活動,推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踐行黃河文化精神,實現(xiàn)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鳴;組織學生搜集詩詞、俗語和歷史故事,通過線上線下交流共享;組織開展黃河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促使學生廣泛學習并弘揚黃河文化精神;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平臺,引導學生學習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及時代價值,切實增強學生對黃河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傳承黃河文化的同時,積極探索課外多種實現(xiàn)路徑,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豐富思政教育新陣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真切地感受優(yōu)秀的黃河文化,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操,堅定文化自信。
1.黃河研學活動踐行。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教師秉承“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設計實施研學參觀活動,讓“拔節(jié)孕穗期”的中學生親近黃河、了解黃河,身臨其境領略黃河沿岸的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之美,極大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教師利用假期帶領學生到黃河沿岸開展研學活動,參觀黃河博物館,為此專門設計了“沿黃研學旅行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沿黃研學旅行方案
2.開展豐富多彩的縣域校外實踐活動。
齊魯大地蘊含著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教師要深入挖掘本土資源,將黃河文化與當?shù)氐膬?yōu)秀文化教育資源融合起來。如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沿黃群眾家走訪,聽老人講述大禹治水等黃河故事;探尋當?shù)攸S河沿岸的老物件,拍照集中展覽;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丶t色文化展館,大力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參觀李之儀公園和八極拳吳鐘故里,學習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游覽本地馬頰河流域為代表的河湖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生態(tài)之美。一系列的校外文化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和感悟黃河文化,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社會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踐行黃河文化精神的自覺性。
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廣大思政教師應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整合教材中豐富的黃河文化教育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利用當?shù)刎S富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開展多彩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多路徑學習、感悟并踐行黃河文化精神,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樹立家國情懷,充分落實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根本任務,大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