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楊碩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乳腺癌是女性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及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2]?;颊咴诎l(fā)病早期可接受保乳術或根治性手術進行治療,輔助術后放化療,但是惡性腫瘤對女性,尤其是部分年輕患者產生了難以回避的恐懼感和對未來的失望,負性情緒伴隨了患者術后放化療的全部過程,造成了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和壓力[3]。癌因性疲乏是癌癥患者常存在的一種癥狀,主要與手術及術后放化療治療有關,目前尚缺乏針對性的有效治療方式,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及生存質量。有研究[4-5]顯示,至少有70%的乳腺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出現不同程度的疲乏癥狀。根據癌因性疲乏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中醫(yī)學將其歸屬于“虛勞”范疇,肝、脾、腎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發(fā)病部位,而肝郁脾虛是乳腺癌患者的常見證型[6-7]。因此,本研究分析疏肝健脾方治療乳腺癌化療后癌因性疲乏的臨床療效及其對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南陽市中心醫(yī)院進行化療并出現癌因性疲乏的10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32~64(46.52±7.31)歲;TNM分期[8]:Ⅰ期20例、Ⅱ期15例、Ⅲ期10例、Ⅳ期5例;卡氏評分(66.34±5.49)分。試驗組年齡30~70(45.57±8.48)歲;TNM分期:Ⅰ期21例、Ⅱ期16例、Ⅲ期8例、Ⅳ期5例;卡氏評分(65.68±5.78)分。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7年版)》[9]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10]判定屬于化療引起的癌因性疲乏。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診斷學》[11]屬于肝郁脾虛證,主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失眠健忘,抑郁或煩躁易怒;次癥:便溏、納呆,舌淡質薄白,脈細弱。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臨床病理學確診為乳腺癌者;TNM分期Ⅰ~Ⅱ期;行保乳根治術,且術后病情穩(wěn)定接受術后化療的患者;卡氏評分>50分,生存周期超過3個月;未發(fā)生轉移者;兩側乳房發(fā)育正常等。
1.4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心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癥高血壓、嚴重感染性疾病、睡眠障礙者;胃腸功能損傷,無法口服藥物治療者;對研究中的中藥成分過敏者;有精神病或精神、認知障礙者;正在參與其他研究課題或干預者等。
1.5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接受保乳根治術治療,術后給予常規(guī)化療方案。對照組在化療的同時給予對癥支持治療,泮托拉唑鈉腸溶片(遼寧億帆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7169),每日早餐前口服20 mg;還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Biomedica Foscama Industria Chimico Farmaceutica S.p.A.,注冊證號:H20181207),取1 200 mg藥物加入至體積分數5%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每天1次,每個化療周期連用7 d。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關知識和概念,以及危害性,說明該癥狀產生的原因和各種臨床表現,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閱讀,將注意力轉移到生活學習中,緩解患者的主觀感受,鼓勵患者進行積極的自我管理,正確認知和對待疾病。
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疏肝健脾方,具體藥物組成:柴胡15 g,炒薏苡仁15 g,枳實15 g,山藥15 g,茯苓15 g,焦山楂、炒白術各15 g。由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制成顆粒劑,每次1 袋,每天2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個化療周期。
1.6 觀察指標
1.6.1 疲乏程度采用Piper疲乏修正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疲乏程度進行評價,該量表共有22項內容,包括情感(5個條目)、行為及嚴重程度(6個條目)、感覺(5個條目)、認知及情緒(6個條目),每項內容采用0~10分的計分方法,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疲乏程度越嚴重[12]。
1.6.2 中醫(yī)證候積分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癥狀體征,主癥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 0分、2分、4分、6 分;次癥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 0分、1分、2分、3 分[13]。
1.6.3 生化指標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流式細胞儀檢測中性粒細胞數量,并采用酶聯(lián)免疫實驗法檢測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1.6.4 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
1.6.5 生活質量采用癌癥治療功能評價系統(tǒng)(functional assem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FACT)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包括5個維度,社會/家庭狀況(0~28分)、生理狀況(0~28分)、功能狀況(0~28分)、情感狀況(0~24分)、附加關注情況(0~36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14]。
2.1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PFS-R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PFS-R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PFS-R量表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倦怠乏力、納差、抑郁、便溏等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紅蛋白高于本組治療前,IL-2、CRP、中性粒細胞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2.4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2.5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FACT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FACT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癌因性疲乏患者治療前后FACT評分比較 分)
目前,西醫(yī)主要采用皮質類固醇類藥物或中樞興奮劑治療癌因性疲乏,療效確切,但不良反應較多。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除了存在明顯的疲乏感外,心理方面及情緒方面也有明顯的變化,更容易出現抑郁情緒。因此,在治療的同時也需注重心理治療和健康教育,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15-16]。
癌因性疲乏屬中醫(yī)學“虛勞”范疇?!独硖撛b》為臨床論治虛勞的專著,在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基于《素問·示從容論》“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等理論的指導,現代中醫(yī)學研究學者結合臨床經驗,治療癌因性疲乏則從虛實夾雜入手[17-18]。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情志抑郁與肝臟密切相關,肝藏血,主疏泄,肝疏泄失司,會導致筋爪失于濡養(yǎng),也會導致抑郁等情志方面的改變?!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笨芍尾∽钜壮似⑼?肝血不足,肝失疏泄,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并引發(fā)疾病的進展和惡化[19-20]。
疏肝健脾方中柴胡辛行苦泄,具有條達肝氣、舒肝解郁之效;炒白術顧護中土、健脾益氣、燥濕以除濕邪,可減輕化療期間產生的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枳實善破氣行滯而止痛;炒薏苡仁淡滲利濕、健脾止瀉;山藥補腎填髓、益氣養(yǎng)血,可減輕骨髓抑制作用;茯苓健脾滲濕而止瀉,與山藥、白術相合,宜于脾虛濕盛泄瀉;焦山楂消食化積、行氣散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瘀、調暢氣機之功效?;熎陂g配合中藥疏肝健脾,使得肝脾重要臟器氣血充足、精血充盈、氣機暢達,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及轉移,延緩疾病的發(fā)展。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PFS-R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倦怠乏力、納差、抑郁、便溏等中醫(yī)證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得分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疏肝健脾方可有效緩解乳腺癌化療后癌因性疲乏患者的負性情緒,降低疲乏程度,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周美蘭等[21]認為,腫瘤的發(fā)生以脾氣虧虛為致瘤之本,肝郁不達則為標,治療宜調和肝脾,推陳致新,條達肝氣,以調暢氣血,緩解疲乏。現代研究[22-23]表明,疏肝健脾方治療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免疫調節(jié)、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性等有關。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常開始于化療之初,化療導致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貧血、白細胞減少等,隨著化療次數增加而加重病情。有研究[24-25]發(fā)現,血紅蛋白水平相對較低的乳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相對較高,而血紅蛋白水平較高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低。同時也有研究[26-27]認為,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與患者機體的炎癥程度相關,疲乏程度越重,機體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越高,在癌癥中晚期患者中該表現最為明顯。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中性粒細胞計數、CRP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疏肝健脾方治療癌因性疲乏療效較好,可能與促進患者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亞群提升,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有關。
綜上,疏疏肝健脾方可有效緩解乳腺癌化療后癌因性疲乏患者負性情緒,降低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作用機制可能與促進患者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亞群升高,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有關。本研究隨訪周期較短,患者的遠期疲乏程度的改善情況也不明確。今后,需要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以分析疏肝健脾方的確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