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莘捷
木斯塘地處尼泊爾中部偏北,深藏于喜馬拉雅山脈之中,被稱為“喜馬拉雅的寶石”。這里曾有一個古老的王國——洛域,也稱“珞王國”。
“珞”在藏語中是南方的意思,而木斯塘正位于中國西藏的南方。
喜馬拉雅山脈獨特的地形地貌,賦予了木斯塘壯麗風景;廣袤的群山之間,潛藏了歲月獨特的印記。20世紀60年代,一位法國作家來到木斯塘,將這里的風物以書本的形式分享給世界,木斯塘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后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fā)現(xiàn)了它,將其首府洛曼塘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許以“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的稱號。
木斯塘平均海拔超過2500米,北鄰中國西藏,南被喜馬拉雅山脈包圍。
最早,木斯塘是阿里地區(qū)的一部分。7世紀時,藏王松贊干布將阿里納入吐蕃版圖,木斯塘由吐蕃王朝統(tǒng)治。之后,政權(quán)幾經(jīng)變換,到了1380年,木斯塘人亞梅·帕爾征戰(zhàn)后建國,木斯塘成為獨立王國,名為“洛域”。
洛域王國建立之后,珞巴人在北部聚集地洛措頓筑墻為城,建立了首都洛曼塘。當時,從中國西藏前往印度需要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洛域王國則占據(jù)著兩地之間最重要的貿(mào)易通道,并以此向借道而行的商人征收豐厚稅金。這些稅金,為洛域后人留下了修建精美、歷史悠久的寺廟。
不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繁榮的經(jīng)濟也為洛域王國帶來了不少麻煩。自15世紀開始,洛域王國就一直被尼泊爾西部強大的洪拉王國覬覦。到18世紀,洛域王國更是逐漸失去了南部大部分領(lǐng)土,王國的范圍也縮減到北部珞城周圍幾個主要聚居地。但是,侵占了洛域領(lǐng)土的征服者并不沿用“洛”這個名稱,而是以洛域首都的名字“洛曼堂”為基礎(chǔ),將新國名改為“木斯塘”。
19世紀初,洛域王國完全變成木斯塘王國,成為尼泊爾的附屬國。但因為地處偏僻,木斯塘更多以獨立自治為主。直至2008年,尼泊爾政府廢除木斯塘末代君主晉美多吉·帕巴·比斯塔(Jigme Dorje Palbar Bista)的王位,將木斯塘王國改為木斯塘縣,木斯塘的“王國時代”才真正成為了歷史。
這個曾存在了600多年的古老王國,因為幾乎不與外界接觸,保留著原生態(tài)的藏民生活樣本。珞巴人沿用和藏族十分相似的房屋外觀,禱告旗飄揚在所有房屋之上。人們因地制宜,用泥土制作土坯來修建城墻、寺廟和房屋等建筑。這些土坯通常是將水、泥混合之后倒進一個木槽中,待到泥磚風干,撤掉木槽便可以使用。幾塊土坯的累疊,加上一些木頭的支撐,就構(gòu)成了大多數(shù)珞巴人的房屋。
外界的人很少有機會去親眼見證木斯塘的生活。20世紀60年代,法國旅行作家米歇爾·佩塞爾探訪木斯塘,寫了一本《失落的洛域王國》,木斯塘才被大眾所熟知。但木斯塘一開始并不歡迎“外人”的到來,甚至到了1970年,也僅對尼泊爾國民開放旅游。
1992年,木斯塘終于對其他國家游客開放,但對每一位游客都有嚴苛的監(jiān)管標準——需憑許可證才能進入。想要獲得這一許可證,人們需要繳納500美金來支撐被允許在木斯塘的十天行程,十天之后如果超出一天,則需要額外加50美金以繼續(xù)旅程。
木斯塘位于兩座八千米雪山——安娜普爾納和道拉吉里的北邊,兩山之間的卡利甘達基河谷伸入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壯觀的高原河谷地貌。而珞巴人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將藏傳佛教作為精神信仰。在這樣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下,木斯塘的風光別具一格。
在木斯塘如今仍保存完好的佛教寺廟中,寧瑪派寺廟格喀寺最為古老。它擁有上千年歷史,但整體規(guī)模不大,也不是金碧輝煌的模樣。寺廟的大殿光線昏暗,里面有許多古老的雕刻和壁畫。參觀完大殿,人們可以在寺廟樓上品嘗美味的酥油茶。始建于14世紀的土登夏魯達迦林寺平日里有些冷清,不過它有一塊空地,兩邊架著簡易的球門,當佛學(xué)院下課,許多小喇嘛會在這里開展一天中最喜歡的娛樂活動——踢球。首都洛曼塘的強巴寺又名彌勒寺,始建于1437年。這座寺廟是相當罕見的三層構(gòu)造建筑,每層皆有壁畫。第二層的壁畫保存狀態(tài)最好,也最能代表由15世紀中期盛行的尼藏風格所衍生的木斯塘藝術(shù)。
除了隨處可見的寺廟,木斯塘的村口、路旁、高地等地方,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佛塔。眾多佛塔中,過街式佛塔的形式最為特殊,通常分布在村口。這種佛塔的基座有門洞,可以通行。門洞內(nèi)的墻壁上繪制了精美的壁畫,如佛像、曼荼羅等。而在木斯塘路邊和河谷周圍的高地上,經(jīng)常能看到三個并排而立的小塔。它們顏色艷麗、花紋奇特、壁畫精美,牢牢抓住了游客的眼球。三個小塔刷著紅、白、灰三種顏色,象征著佛教三怙主(意為保護神)。其中白色代表慈悲,指四臂觀音或千手觀音;紅色代表智慧,象征著文殊菩薩;灰色則喻指代表力量的金剛手菩薩。
除此之外,祈禱和節(jié)日也是珞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在四月或五月到來,極有可能與木斯塘的提吉節(jié)相遇。
提吉節(jié)又被稱為“驅(qū)魔節(jié)”,是當?shù)匾荒暌欢鹊幕顒?,持續(xù)三天。提吉節(jié)期間,人們不僅可以看到與藏傳佛教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儀式,也可以看到眾多獨特的舞蹈。通過舞蹈,游客可以了解節(jié)日的傳說和由來,僧侶們穿上特殊的服飾,將“惡魔之子多杰誕生”“驅(qū)逐惡魔”“演奏奏鳴曲”等場景重現(xiàn)。木斯塘各村鎮(zhèn)的人們也都穿上華麗的衣服,聚集在一起觀看表演。
木斯塘何以打動世界旅行者?它除了擁有濃郁的傳統(tǒng)氛圍,還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
走進木斯塘,你可以看到雪山美景和丹霞地貌相映成趣,也可以看到四周刀鋒林立的山崖之下,偶有幾處水潭。藍天白云倒映水上,仿佛精靈悄悄打造的一灣童話世界。不期而遇的洞壁壁畫,或許有幾處裂紋,卻不影響印刻其上菩薩像色彩的鮮艷、雕刻的精美。
此外,人們還可以用“尋找化石”這種神秘又有趣的方式打開木斯塘——在這片土地上,能夠輕易找到侏羅紀時代的化石。一塊塊獨特樣貌的石頭穿越億萬年,用簡單的紋理講述著鮮活的遠古歲月——那時,這片土地還叫做喜馬拉雅海,如今你能撿到的類似花朵形狀的化石碎片,可能就是章魚、魷魚的祖先。
木斯塘的魅力遠不止于此。在根德格河谷徒步,人們經(jīng)常會看見河谷兩邊山崖間整齊排列著一排排洞口,這些洞口所在的懸崖有十幾層樓高,且并沒有什么易于攀登的路。如果你足夠勇敢進入洞穴,會發(fā)現(xiàn)一些洞穴曾是僧人們苦修的地方,還留有壁爐、谷物等生活痕跡;有的洞穴更像是墓室,墓主人的遺骸可追溯至2000年前。
還有的洞穴其實是一個小型寺廟,盧里寺(Luri Gompa)便是如此。盧里寺是著名的洞窟寺,洞穴內(nèi)有一尊供奉佛像尊者,以及可供靜坐修行的小室。另有一洞室保留著一座約13~14世紀尼泊爾風格的佛塔,塔座和塔瓶、佛塔正上方的穹頂,包括洞室四周的墻面上皆繪有壁畫。
隨著木斯塘的開放,如今每年都會有數(shù)以千計的游客定制好徒步路線、做好攻略,開啟探險旅程。游客們在木斯塘看到的白墻紅瓦、雪山寺廟、壁畫經(jīng)文……每一幀畫面都不同,都帶著歲月的痕跡。
(編輯 陳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