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名
2022年,出生于印度的普尼瑪·德維·巴曼博士,榮獲聯(lián)合國最高級別環(huán)境保護榮譽——地球衛(wèi)士商界卓識獎。巴曼是年輕的野生生物學家,更是女性的楷模,她帶領了一個完全由女性組成的生態(tài)保育組織——Hargila Army,致力于鸛鳥的保護。這項開拓性的保護工作不僅拯救了瀕臨滅絕的大禿鸛,同時讓印度當?shù)厣先f名女性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禿鸛是一種大而笨重的涉禽,屬鸛科,體長110~130厘米,體重10千克左右,站立時頸部伸直,身高可達120厘米,印度當?shù)胤Q其為“食骨鳥”。
這大概是鸛鳥中形態(tài)最“丑陋”的鳥種,它眼睛的白色虹膜經常讓人感覺是在向人翻白眼。中國古籍《古今注》所描述的“大者,頭高八尺”,以及《本草綱目》中“張翼廣五六尺,舉頭高六七尺,其嗦下亦有胡袋如鵜鶘狀”,都是指的禿鸛。
禿鸛的兩性相似,雄鳥明顯高大且笨重。它們的嘴長而粗,呈楔形;額和頭頂裸露,沒有羽毛,裸露處呈淡綠褐色或淡黃色;頸部裸露,呈紅黃色,散布稀疏的毛發(fā)狀羽。這種“地中海”發(fā)型的奇特外表,與它們食腐的特性有關。禿鸛吃東西時會把頭埋得很深,甚至扎進尸體里,沒有毛發(fā)便可以防止寄生蟲的滋生。飛行時,禿鸛不像其他鸛類那樣頸部向前伸直,而是頭縮至肩上,通過兩翅扇動的鼓翼來飛行。站立時,禿鸛常縮著頸,頭縮于肩上,嘴斜向下方,因此被人調侃為“駝背的老頭”。有意思的是,個體較大的禿鸛,喉嚨部位還長著一個巨大的粉紅色氣囊,起初人們以為那是它屯放糧食的“糧倉”,但經過解剖后發(fā)現(xiàn),氣囊里面充滿著氣體,至于具體作用,還有待考究。
雖然這個種群體型高大,但它們仍選擇在樹上棲息,息居的巢穴主要用枯樹枝筑成,內部放一些小枝和綠葉,十分粗糙。禿鸛有自己的固定盤踞地,以族群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主要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山地平原,以及低山多沼澤的森林地帶。湖邊、沼澤、溪流和水稻田是它們的主要活動區(qū)域,有時也會到泥濘的地上活動和覓食。覓食對象主要以魚、蟹、蜥蜴、雛鳥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偶爾也包括動物尸體。
大部分情況下,禿鸛會在旱季繁衍,雄性通過展示自己的肉囊,吸引雌性的注意。雌性每窩產卵2~4枚,一個月左右就能孵化出小禿鸛,并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野外生存的禿鸛,最長可以活到25年。
禿鸛很罕見,中國記錄的僅有一種,即大禿鸛。它們在中國并無穩(wěn)定常見的種群,大多是偶見的單只個體。禿鸛逐漸銷聲匿跡的原因,在古籍中有相關記述,簡單說就是被大量獵殺。禿鸛喜吃動物腐尸,形、色又較丑,古人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鳥,于是大加殺戮。在唐代,官府甚至將獵殺大禿鸛作為向人民征收的一種賦稅,舉國上下一齊射殺。
如今的大禿鸛,僅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但由于森林砍伐、沼澤排水改農田等社會活動,大禿鸛的營巢生境和覓食生境逐漸惡化乃至喪失,加上人類干擾和非法狩獵,大禿鸛種群數(shù)量日趨減少。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全球僅有800到1200只大禿鸛成年個體,大多數(shù)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
在印度阿薩姆邦,有一個名為布洛根的垃圾填埋場,每天接收近500萬噸垃圾。但就是這樣一個散發(fā)著臭味的環(huán)境,卻是大禿鸛唯一的棲息地。
以前大禿鸛曾經遍布印度,在恒河沿岸以焚燒、遺棄的人類尸體或者河中的魚蝦為食,但自從恒河受到污染,魚蝦數(shù)目減少后,它們不得不轉移到垃圾場,尋找能吃的腐肉或者壞掉的果子,以此為生。
但顯然,這群逃難到垃圾場的動物并不受歡迎。長長的喙,沒有毛發(fā)的頭頂,裸露的脖子上還掛著一個粉紅色袋子……似乎一切與丑相關的東西都安在了大禿鸛身上。況且它時常會散發(fā)腐臭味,當?shù)厝松踔劣X得,大禿鸛脖子上的袋子也是用來裝死肉的。
有一段時間,大禿鸛曾經短暫地在印度人心中留下過好印象。19世紀后期,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爾各答因為疾病和饑荒,死傷無數(shù),而大禿鸛正好是連骨頭一起吃的食腐動物,它們將大街“清理”得很干凈,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疫病的擴散。1896年,當?shù)卦诩訝柛鞔鹫▓F的徽章上,印了兩只銜著蛇的大禿鸛,用來贊揚它的功績。即使如此,大禿鸛也難以打破人們心中固有的偏見。更多時候,大禿鸛在印度人眼中類似烏鴉,有不祥之兆,是帶來病毒和災害的象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禿鸛的棲息地要么被占領,要么被污染,有的人甚至因為偏見,故意砍伐大禿鸛棲息的樹木。種種原因,導致大禿鸛的數(shù)量呈斷崖式下跌,到2016年,全球僅剩約1200只。
大禿鸛這種高效食腐動物數(shù)量的銳減,使得環(huán)境問題本就堪憂的印度面臨更大挑戰(zhàn)。于是,當?shù)卣ㄟ^了多項法案來保護它們。盡管后來大禿鸛數(shù)量有所回升,但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仍將它列為瀕危物種。
而在印度,仍有幾百只大禿鸛生活在阿薩姆邦的垃圾場,它們被死死地困在了那里。
直到巴曼博士的出現(xiàn)。
普尼瑪·德維·巴曼出生于印度,5歲時,就被祖母帶到雅魯藏布江(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邊,在濕地和稻田里認識鳥類,從此對鸛鳥產生濃厚興趣。在一次采訪中巴曼坦言:“我看到了鸛鳥和許多其他物種,祖母教我為白鷺和鸛鳥唱歌,我愛上了這些鳥?!?/p>
獲得動物學碩士學位后,巴曼開始攻讀大禿鸛領域的博士學位。一天,她在為博士論文做實地考察時,發(fā)現(xiàn)當?shù)氐娜苏诳撤ゴ蠖d鸛筑巢的樹,一些鸛鳥從樹上掉落,當場死亡。巴曼意識到,拯救大禿鸛迫在眉睫!于是決定推遲論文的發(fā)表,專注于保護這個物種。
保護行動的第一大難關,就是改變人們對大禿鸛的固有成見。最初,巴曼的重點在于宣傳食腐的大禿鸛對清潔環(huán)境、減少疫病傳播上的作用,但效果微乎其微。于是她改變策略,從當?shù)氐奈幕率?,開展一系列在地活動,例如在宗教活動、烹飪比賽、街頭表演和社區(qū)舞蹈表演中宣傳大禿鸛保護信息,邀請影視名人參與宣傳,為大禿鸛筑巢樹木的所有者舉辦活動等等。
巴曼的過人之處,是能不斷動員村中的女性來幫助她。她創(chuàng)立了一個完全由女性組成的生態(tài)保育計劃“Hargila”,致力于保護鸛鳥的筑巢地點,為受傷的鸛鳥提供康復服務。她還為成員購買織布機,帶著婦女們織布,向村民推銷繡有大禿鸛的布料、衣服、編織品。這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不僅讓人們了解大禿鸛,也使得很多當?shù)嘏詫崿F(xiàn)經濟獨立,提高了生活水平。
只有讓保護大禿鸛的意識印在每個人的腦海,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巴曼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學校的教育成為她攻破難題的第二站。她尋找學校進行合作,告訴孩子們,自己的村莊是大禿鸛唯一的家園。漸漸地,老師們也開始談論保護這種鳥的意義,并自發(fā)地在河岸和濕地開展清潔活動,清除水中的塑料以減少污染。
自巴曼的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印度當?shù)胤N下了大約45000棵樹,坎魯普區(qū)達達拉、帕查里亞和辛格馬里村的鳥巢,數(shù)目從28個增至250多個,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禿鸛繁殖地。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曾經生活在垃圾場,生活異常窘迫的部分底層女性有了經濟來源。在她們心里,一切美好都來自這個原本臭名昭著的鸛鳥。
將大禿鸛不祥的外衣脫去,巴曼用了整整十年。
十年來,她所堅持的保護計劃,以及對環(huán)境保護的變革性影響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她表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為保護大禿鸛而努力。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