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閣
與焦先生的相識是未曾見面先見其字。
十幾年前在朋友府上茶敘,偶見對面墻壁上書有“舍得”二字斗方不由脫口稱嘆:好字!在文學藝術界游走數(shù)十年,見到過的書畫,認識的書法家不勝枚舉,或許是孤陋寡聞;或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許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對于我這樣一位書法的門外漢來說,能被眼前這兩個字吸引并打動實為第一次。焦先生的字雅、正、敦、厚,不露鋒芒卻自有傲骨,靈動雋秀又剛?cè)嵯酀?。隸與篆糅合精妙,尊古又不被古法束縛,既有創(chuàng)新又與傳統(tǒng)無違和之感,令人有賞心悅目之感。就算是對書法一竅不通的人面對這文字都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字之美,間架結(jié)構(gòu)之妙。我忽然想起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真正的藝術一定是雅俗共賞,意趣通達,賞心悅目的。正像齊白石紙上寥寥幾筆的蝦,俞伯牙琴與指間發(fā)出的一聲溝通宇宙萬物的泛音。
又一次,太原的一位摯友來電詢問我是否認識一位叫焦日明的人,我腦海里迅速閃現(xiàn)出那幅斗方落款上的名字,便脫口而出,是位書法家吧?她連連稱是并顯得很興奮,說她在網(wǎng)絡上看到焦先生的書法作品非常欣賞并問我是否認識他,我說見過他的作品沒見過這個人。一個月后,這位好友來同宴請焦先生且邀我作陪,這是我第一次與焦先生謀面。焦先生對我似乎有所耳聞連說相見恨晚,我說,我與他神交已久了。
我與焦先生的交往可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卻淡而不疏。一年當中見面不多但彼此關注,而這種關注大多在于對方的作品上,正如同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說到品行正像焦先生的字:含蓄內(nèi)斂,低調(diào)卻底蘊深厚。他不善言語更羞于表達自己的藝術成就,殊不知作品就是藝術家格調(diào)和德行的最好表達。書法家也好,作家也罷,我從不相信沒有心胸,沒有格局的人能寫出清新脫俗,意向高遠的作品。焦老師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樣,溫文爾雅中滲透出泠然正氣。我與焦先生每次見面話語不多,但只言片語中足以表達彼此對對方的欣賞和敬重,亦師亦友更像兄弟。即便談天他很少涉及書法,我也很少談論影視,也許是一曲《流水》,或許一款好茶,再或是窗外一株草木都能回歸到藝術的本源上。可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藝術家之間的相知在于心領更在于神會。對焦先生的認知在于他的書法作品,更深層的是透過一撇一捺感知他的心境、審美、追求和品行。在我看來,一個人踏上藝術之路也就是踏上了一條遙遙無期的修行之路,一條不斷修正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痛并快樂著的證悟歷程。從焦先生的作品中我能讀到他由表及里,由內(nèi)而外的一種修行。那便是清心、雅靜、不急不躁,如如不動的心性,所以他的作品才能洗凈鉛華,返璞歸真。達到這一的境界并非易事,正像行路的人是需要有足夠的儲備的,沒有豐富的滋養(yǎng),路是走不遠的。于是,我眼中的焦先生不只是一位書法家,而是一位收藏家、篆刻家、諳熟音律、茶道、通曉詞賦兼容并蓄的學者。焦先生偏愛銅鏡收藏,豈不知銅鏡可以正衣冠更可以審視自己的言行和規(guī)范;焦先生更喜歡在紫砂上纂刻,豈知刻刀在方寸間游走起落可以磨礪人的堅韌和恒心。一切看似無心之舉終會形成有心的回報,所以中國的文字及書法之美絕不是觀其形那么簡單,而是那筆墨之中洋溢出來的氣象和精神。
更值得一提的是焦先生十幾年來心心念念,奔走疾呼的“春秋藝術館”,由于資金和各種條件的不成熟始終不能如愿。我深知焦先生拿出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收藏和所有的資源成就這個藝術館絕非是為了自己,而是出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摯愛。他熱愛文化,膜拜藝術更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大同,有人曾出資千萬想買斷“春秋”這個國字號招牌在外地另立門戶,均被焦先生斷然拒絕了,他一心夢想在大同建館也都是出于對家鄉(xiāng)的這份私心和情感。然而,事與愿違,他的這片赤誠之心和執(zhí)念總讓我想到卞和獻玉的故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好在數(shù)日前聽說“春秋藝術館”將在廣東省廣州市落成,而且廣州文化方面對于該館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興奮之余,作為大同人的我對“春秋藝術館”落戶他鄉(xiāng)還是多少有些許遺憾,好在藝術館無論地處何處對中華文化弘揚的初衷是沒有改變的。只有祝?!按呵锼囆g館”在嶺南發(fā)揚光大。
人的一生有三兩個知己足矣,更何況是相敬、相惜、相守、相攜的藝術同路人。我和焦先生便是這樣的同路人。
2023年6月6日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