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燊
內容提要:遲子建長篇小說《煙火漫卷》,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人生道路上不會隨時間磨滅的愛與恨,它們牢固地鐫刻在人們的內心中。五味雜陳、平淡無奇的市井生活,構成了這部小說的人間煙火氣,而對飲食、建筑、風俗等的記述,則飽含著作者對故鄉(xiāng)最深沉的體悟,故鄉(xiāng)的山水也彌合了人世間的傷痕。
關鍵詞:《煙火漫卷》 遲子建 傷痕 故鄉(xiāng) 煙火氣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關于故鄉(xiāng)的畫卷,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繪就了五彩斑斕的畫布,這便是鄉(xiāng)愁的色彩。遲子建也不例外。從《北極村童話》到《偽滿洲國》,從《額爾古納河右岸》到《白雪烏鴉》,從《群山之巔》到《煙火漫卷》,一路走來,遲子建致力于講述故鄉(xiāng)黑土地上普通人的故事,她熟悉這片其生活了幾十年的龍江大地,這里的風土人情、山山水水、風霜雨雪,都是她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故鄉(xiāng)是遲子建作品永恒的根。《煙火漫卷》繼續(xù)關注家鄉(xiāng)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細膩溫潤的筆觸、張弛有度的敘述,生動勾勒出市井煙火中人生的離合與悲喜。
一、傷痕不會被輕易抹去
作家通常會在其作品里建構起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文學地理坐標,這可以是故鄉(xiāng),可以是生活著或生活過的地方,文學地理的版圖拼湊成作家的精神家園?!氨睒O村”和“哈爾濱”便是遲子建筆下的兩個永恒的文學母題,在充滿著鄉(xiāng)土氣和市井氣的世界中,遲子建的筆端流露出人世間的愛與恨。長篇小說《煙火漫卷》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哈爾濱的普通人的故事,分作“誰來署名的早晨”與“誰來落幕的夜晚”兩部分,敘事的脈絡也便跟隨著“早晨”“夜晚”的時間線向前推進。
小說以在哈爾濱開著“愛心護送”車接送病患為生的劉建國為中心展開情節(jié),其中的一個關鍵詞是“傷痕”,并貫穿敘事的始終,這個傷痕又是以劉建國的遭遇展開的。劉建國的傷痕構成了《煙火漫卷》敘事的主線,這個傷痕是——他將好友的孩子弄丟了,他的經歷告訴人們,有時人生犯下的過錯永遠不會被時光的溪流沖刷掉。為了找回孩子,他的一生都在為抹去這個傷痕而奔走,為此他也丟掉了國企的工作,下崗后跑遍了省內的城鄉(xiāng)市鎮(zhèn),只為尋回那讓他弄丟的鮮活的生命。
這是小說一條顯性的敘事線索,圍繞此線索展開故事,其中涉及日俄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猶太人遷居史、上山下鄉(xiāng)、恢復高考、知青返城、改革開放等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并與小說中的人物經歷相結合,縱覽了百年來黑龍江大地上的山川河流、城市變遷、人間煙火,并以哈爾濱為中心講述了人生的無常與無奈。在《煙火漫卷》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大地卑微的生靈,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這里的每個人都在為各自的人生所累,都有各自的不甘與不舍,也幾乎都有那難以抹平的傷痕。于大衛(wèi)夫婦年輕時的草率、煤老板當初偷走孩子銅錘的冒失、黃娥氣死丈夫盧木頭的懊悔、劉驕華發(fā)現(xiàn)丈夫老李出軌后的沉淪、榆櫻院老郭頭去世后陳秀無法得到房產時淚眼的決絕,等等,這些傷痕無不深深地印刻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當然,《煙火漫卷》中最難以彌合的傷痕,還是劉建國的身心。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年老時他得知自己是日本人的后裔,而親生父母早已離世,是劉鼎初夫婦在他年幼時好心收養(yǎng)了他。他的一生都活在一個被蒙蔽的世界里,而這個世界給予他的愛又是那么虛偽,給予他的痛卻是刻骨銘心。
人們常說,時間可以治愈一切傷痛,但顯然,并非一切的傷口都可以隨時間的流逝而痊愈,正如“有些事不用想也忘不了,有些卻永遠也回想不起來了”a。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人生的悲苦已經雜糅進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負重前行。劉建國的一生似乎總是在為別人活著,無論是其從事的職業(yè),還是他自己的生活,他總是在無怨無悔地服務他人?!皩ぷ印泵枥L了他人生的軌跡,他背負這個重擔走了很遠很遠、很久很久。在得知他的老客戶翁子安就是當初被他弄丟的孩子銅錘時,他多想痛快地大哭一場,但他沒有眼淚,頭腦一片空白,好像是站在無邊無際的冰天雪地,沒有人煙,唯有世界無盡的虛空。而當這幾十年的委屈與那晚滿天絢爛的煙花碰撞時,劉建國的眼淚便如每個煙花綻放后落幕的光束一樣向下傾瀉,他抱住翁子安,撕心裂肺地叫了一聲“銅錘”。世間的悲喜化作隱忍的痛。文學的真正意義或許并不在于治愈人心,而恰恰在于揭示人生的悲憫與命運的悲苦。
傷痕并未隨“孩子”的找到而彌合,《煙火漫卷》要進一步揭開傷疤,揭示人性的復雜性。贖罪并未結束,劉建國對自己年輕時褻瀆男童的罪惡并未忘卻,他雖在當時成功逃脫,但多年來始終悔恨不已,于是30多年后,他踏上了贖罪之路,他愿意從此照顧因為他的冒失而精神失常、變得孤僻的武鳴,這是劉建國余生所能做的唯一的救贖。正如劉建國對好友于大衛(wèi)所說的:“我需要一個大大的湖,洗刷自己。我的血是臟的,我要給自己換血?!眀余生他要在興凱湖里“洗刷自己”,這雖不能洗去傷痕,但至少可以讓他有一絲絲的心安。
“踏開世間不平路”,伴隨著于大衛(wèi)手機里反復吟唱的夏里亞賓《伏爾加船夫曲》,小說緩緩落幕,手機另一頭只有兩個男人哭泣的聲音和熱烈的劈柴燃燒聲。這歌聲、哭泣聲、劈柴聲,仿佛是在春節(jié)綻放的絢爛爆竹,面對既漫長又短暫的人生,又有多少人能“踏開世間不平路”而真正活得坦然、活得超脫呢?
二、五味雜陳是人生的滋味
南來北往,很多北方人渴望南方的溫潤,很多南方人也向往北方的清爽,這便是人與動物相通的自然的遷徙。白山黑水之間孕育著不屈的生靈,他們深愛著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但一年之中至少有半年時間人們要面對嚴寒,氣候催逼著千千萬萬的東北人離開故土。而無論是出走還是留下,有關東北的地域文學書寫從未停止。有學者認為,“在當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邊緣性、地域性的知識和經驗被普遍地表達”c。《煙火漫卷》便是邊地書寫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意在寫逃離的人,而是聚焦扎根故土的子民,他們用五味雜陳的人生編織了家園的每個日夜。
哈爾濱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常被人稱作“東方小巴黎”,到處都彌漫著濃郁的詩意和浪漫的氣息,對于很多人來說,哈爾濱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從索菲亞教堂出發(fā),經西十二道街,便來到了中央大街;吃著馬迭爾冰棍,腳踩在方塊石鋪就的百年老街上,一路向北,漫步到松花江畔,那座在我小時候看來很高大而現(xiàn)在看來又很渺小的防洪紀念塔,記錄著1998年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耙蛔鞘杏幸粭l江,等于擁有了一冊大自然饋贈的日歷。對于哈爾濱這樣的都城來說,這日歷就是一部四季寶典。每日清晨翻動它的,是風霜雨雪,以及依托這條江生息的人們?!眃夏天,總會有很多人在江邊納涼,人們常常坐在臺階上望著前方滔滔的江水,回憶著過往、盤算著未來;冬天,無數(shù)大人小孩在凍得結實的江面上抽冰尜、坐雪爬犁,或橫跨冰面走到對岸的太陽島,哈爾濱變成了白色的世界。
在《煙火漫卷》中,作者描述了冬天里哈爾濱的城市生活,除了漫天飄雪的美景外,也寫到了燃煤供暖、焚燒秸稈造成的霧霾天。在這夏天短暫、冬季漫長的地方,生活的成本天然比其他地域要高,“在不該是溫暖的季節(jié)要溫暖,是有代價的”e。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當?shù)亟洕鐣陌l(fā)展。但扎根在這里的許多人懂得知足常樂,他們不羨慕大富大貴,不向往世事繁華,人生的艱難他們默默地承受,平淡甚至庸碌地度過一生,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人最真實的人生寫照。《煙火漫卷》中的劉建國下崗后日復一日地奔波、黃娥作為母親獨自帶著雜拌兒的無助、二人轉演員小劉胖丫生活的甘苦,包括像翁子安這樣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人也要不時面對病痛的折磨,五味雜陳從來都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遲子建塑造了諸多現(xiàn)實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熟悉這里人們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腳丈量著故鄉(xiāng)的大地,用手中的筆勾勒出人生的艱辛?!耙磺形幕谄涮囟ǖ臍v史、地域范圍都具有內在的意義和價值,這些意義和價值只能用它本身所從屬的價值體系來評價,而不能從外在于它的立場來進行批評?!眆在創(chuàng)作中,遲子建重視特定地域范圍內的文化特殊性,并看到了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復雜性。她筆下的人物很少有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如在《煙火漫卷》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犯過這樣那樣的錯甚至是罪惡,但他們又都有善良和樸實的一面,善惡交織構成了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面對現(xiàn)實、面對過去、面對生活,人難免會犯下一些過錯,有時甚至會遺憾終身,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常態(tài)。
在《煙火漫卷》中,遲子建要讓這些充滿悔恨的人進行自我救贖,然而,這種“救贖”式的設計其實并不高明,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敘事的合理性:劉建國找尋讓他弄丟的孩子,幾十年來一直限于在省內尋找,而這個孩子卻是劉建國的老客戶翁子安;當初傷害了武鳴后很多年過去了,劉建國良心發(fā)現(xiàn),重回事發(fā)地,要彌補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過錯。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在邏輯上很難說得通,但作者致力于這種造成缺憾之后竭力挽救的相對完滿的結局,正如小說結尾處那悲涼而又不乏溫馨的意境,劈柴熱烈的燃燒聲、兩個男人的哭泣聲,帶給那漫長寒夜一絲快慰的暖意,猶如一縷暖陽照亮冰凍的黑暗,愿凜冽的風雪驅散世間的險惡,愿無垠的曠野撫慰人生的不幸。或許,這正是遲子建所要述說的人間的值得。
三、令人癡迷的煙火氣
遲子建在《煙火漫卷·后記》中說,她最初來到哈爾濱的時候,她的筆與這座城市很少能建立起聯(lián)系,她雖是這里的居民,但更像是過客,她還是鐘情于寫那個她心心念念的北極村。而遲子建在哈爾濱生活了很多年后,對這里的了解也愈發(fā)深刻,自然就將筆伸向了這座城。她筆下的哈爾濱,充滿了令人癡迷的煙火氣,而這煙火氣正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所在,也是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所在。
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關哈爾濱市井生活的文字,如上部《誰來署名的早晨》開篇就呈現(xiàn)了一幅晨曦中城市各個角落的繁忙與喧囂,如蔬菜批發(fā)市場的早市、經營早點的人們、提著大號保溫水杯上崗的早班公交和出租車司機、在各大裝飾材料市場門口找活干的“站大崗”的民工、伏天的灑水車以及寒冬的鏟雪車等。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正常運轉的肌理,也是一座城煥發(fā)生機的根本。遲子建用舒緩的筆在小說中很多章節(jié)的起始處都詳盡地描述了哈爾濱的市井生活、風土人情、四季更替等,娓娓道來,展開了一幅充滿人間煙火氣和鄉(xiāng)土氣的多彩畫卷。
同樣,下部《誰來落幕的夜晚》的開篇,也勾勒了夕陽西下的哈爾濱大街小巷忙碌的景象。而對哈爾濱人晚餐的描述則道出了地域飲食文化的精髓,“哈爾濱人喜歡燉菜,尤其是晚餐,如果沒有一樣燉菜,腸胃都會和你過不去,總覺缺了什么。燉菜是葷腥與蔬菜的狂歡,是牲畜王國與性靈世界在千家萬戶的美妙相逢”g。遲子建列舉了諸多食材與燉菜的名字,如酸菜燉白肉、鯰魚燉茄子、牛肉燉柿子、羊肉燉蘿卜、雞肉燉蘑菇等。這些燉菜不知溫暖了多少哈爾濱人乃至北方人的心。美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乎口腹之欲,還映射了當?shù)厝说男愿裉卣骱蜌夂蜃冞w,體現(xiàn)了一地文化所固有的氣質。遲子建對哈爾濱飲食的描繪令人口舌生津,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一盤剛出鍋的餃子、一鍋營養(yǎng)豐富的燉菜,是漫天飄雪的季節(jié)絕佳的組合,它既溫暖著寒冬里每個人的心,也是作者心中家鄉(xiāng)的溫度。
除了飲食,建筑、音樂也是《煙火漫卷》中一個很重要的敘事意象,并且與人物的活動串聯(lián)起來,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展現(xiàn)了這座城市特有的生活氣息。哈爾濱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典雅莊重的歐式建筑以及熱愛音樂的人們,中西文化的碰撞也造就了哈爾濱詩性的氣質。這可以從小說人物的生活軌跡中找到答案。劉建國總會在閑暇時穿上一身稍微正式一點的衣服去音樂廳,雖每次都是為尋人而來,但他也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歡音樂;于大衛(wèi)父親于民生精通樂器,能修好各類琴,母親謝普蓮娜是在去琴行修琴時認識了其父親,而于大衛(wèi)也在六歲時便會拉小提琴了。黃娥帶雜拌兒到教堂和寺廟祈福,這里有清真寺、圣·索菲亞教堂、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圣母守護教堂、基督堂、文廟、極樂寺等,教堂寺廟承載著這座城市中無數(shù)人的愿望和寄托。
其中,在對哈爾濱老建筑的書寫上,遲子建既投入了感情,更發(fā)現(xiàn)了問題,而無論是情感的生發(fā)還是問題的提出,都來源于作家對生活用心的觀察與體悟。王德威曾說:“小說本身的質變,也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的表征之一——小說不建構中國,小說虛構中國。而這中國如何虛構,卻與中國現(xiàn)實的如何實踐,息息相關?!県遲子建看到了城市發(fā)展實踐中的積弊,如《煙火漫卷》中的榆櫻院是哈爾濱道外區(qū)中華巴洛克建筑群的一處待開發(fā)的保護院落,這是一個大雜院,一直有人居住,煙火氣讓這座建筑沒有頹敗之氣。但哈爾濱道外區(qū)諸多受保護的建筑面臨年久失修、幾近荒廢的窘境,歷史建筑在當代城市發(fā)展中的處境讓人觸目驚心。老建筑是一個城市歷史發(fā)展與時代變遷的見證,但相應的保護其實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并且隨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這類從過去走來的建筑也日漸消逝在歷史中。
無論是飲食,還是建筑,抑或是音樂,都承載著一座城的記憶,鐫刻著人生的滋味,散發(fā)著令人癡迷的煙火氣。時光飛速地流逝,我們常常會丟掉一些老舊的事物,而有一天忽然想起它們時卻發(fā)現(xiàn),我們再也找不回它們了,連同記憶一起被卷入了時間的長河中。對于很多人來說,心中的故鄉(xiāng)永遠停留在過去,我們在前行時不妨經常回頭看看來時的路,不要抹去曾經的腳印,因為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面鏡子。
注釋:
a劉禾:《持燈的使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頁。
bdeg遲子建:《煙火漫卷》,《收獲》2020年第4期,第186頁,第121頁,第182頁,第161頁。
c孟繁華:《堅韌的敘事:新世紀文學真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頁。
f[荷蘭]易布斯:《絕對主義·相對主義·多元主義》,龔剛譯,《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
h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2頁。
(作者單位:群言雜志社)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鄉(xiāng)土文學與農村建設運動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1&ZD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