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瑟
任務驅(qū)動型寫作與以往的傳統(tǒng)寫作不同,它往往在審題理解上不會給同學們造成太多的疑難,但會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第一,具有“情境性”,出題者往往會創(chuàng)設出比較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大家置身其中,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充分激發(fā)其表達興趣。如在2015年高考中,出題者就模擬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一位父親在高速公路開車打電話,旁邊的孩子一再提醒父親不要撥打電話,可是父親不聽勸阻,最終孩子選擇報警。警察前來后對父親進行批評教育,此事引起社會爭議?!痹O置情境的目的是讓同學們明白“為何寫”“為誰寫”。這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的。第二,具有“任務性”。任務驅(qū)動型作文有較強的任務性和指令性,有對文體的限制,比如書信、演講稿,有對身份的限制,比如2019年高考卷Ⅱ中“以青年人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也有對讀者進行一定的限制,比如2019年高考卷Ⅰ“面向本校同學寫一篇演講稿”。第三,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謂思辨,就是要有思考,對整個事件有全面的考量。比如2015年高考卷Ⅰ中,對老陳和小陳的行為要進行一定的比較和辨析,權衡后進行論證。
一、寫作問題呈現(xiàn)
然而,就近期同學們的習作來看,暴露出諸多問題:對材料中的任務不清晰,不會對事件進行分析,論證缺乏邏輯,不會多樣化論證。由此可見,大家對任務驅(qū)動型寫作是畏難的。下面,我們以近期一道習作題為例,談談任務驅(qū)動型寫作應如何行文。寫作題如下:
福建鼓樓區(qū)法海路公廁首現(xiàn)節(jié)紙設備——生物識別供紙系統(tǒng)。如廁者“刷臉”,機器會自動“吐出”定量廁紙,同一個人每隔9分鐘才能取一次紙。這種設備通過掃描人臉,對取紙人和取紙時間進行記錄,防止個別人過度取紙,造成浪費。據(jù)了解,這種設備已在北京、呼和浩特等地投入使用,各界對此褒貶不一。
對于“刷臉取紙”這一舉措,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的內(nèi)容及含義,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這道“任務驅(qū)動型作文”考題,它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同學們應該明確幾個任務:一是把握作文的主題:是對“刷臉取紙”這一舉措的思考和認識;二是文體形式:論述類文章。
問題一:對“任務”模糊
學生作文1:《莫讓科技囚禁生活》
萬千世界,科技成為助推器。支付寶取代現(xiàn)金,網(wǎng)店取代實體店,微信取代通話,地鐵取代自行車……科技如同彩筆描繪出生活別樣的妝容,可你是否關注到那顏料反映出的并不是自然的本色?莫讓科技囚禁生活,自然之美是永恒的。
從這位同學的習作中可以看出,他對材料中“刷臉取紙”這一事件只字未提,而是宕開一筆,提取了材料中的一個關鍵詞“科技”展開大段論述,離題萬里。
學生作文2:《創(chuàng)新是生命力》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被發(fā)明出來,包括一些黑科技,比如小米黑科技,讓更多人被創(chuàng)新科技吸引,推動發(fā)展,是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引下,科技創(chuàng)新是促進中國從高速度經(jīng)濟到高質(zhì)量經(jīng)濟轉(zhuǎn)變的火車頭,是十分重要的引擎……
這是文章第一段以及第二段開頭,后面全文講到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屬于嚴重偏題,這位同學對材料中的任務比較模糊,不會抓住核心詞進行分析。
問題二:結構混亂
結構混亂這一問題在論述文寫作中較為普遍,大家往往想到哪寫到哪,事先沒有一個整體的框架構思,對“先寫什么,再寫什么,然后寫什么,最后如何收束全文”缺乏規(guī)劃,同時,段與段之間缺乏邏輯關系:段與段之間是并列關系、因果關系,還是遞進、對比關系?中間往往沒有任何過渡,缺乏層次,這就導致了整篇文章讀下來,思路不清晰,邏輯混亂。
問題三:缺乏思辨性
大家在文章的議論部分,通常只會單向考慮,不去考慮反面意見,思考角度不夠全面,過于絕對,這往往會讓自己的文章有失偏頗,不夠嚴密。
所以,有好多文章只是從事件的一個方面展開,比如有利方面,卻沒有考慮到弊端。這就體現(xiàn)出考慮問題缺乏嚴密性和思辨性。
二、搭建任務驅(qū)動型作文支架
(一)明確任務,就事論事
其實同學們在審題的過程中,可以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明確寫作題目的任務,包括主題、文體、身份、人稱等,要有主題意識、文體意識、讀者意識、身份意識。譬如“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那么大家關注評析的就應該是“此”所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譬如“這三種說法,你更欣賞哪一種,請綜合材料以及含義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和選擇”,對于這樣的題干,我們要抓住“這三種說法”“更欣賞”“權衡”三個關鍵詞,這意味著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觀點論述,都必須要提及另外兩種觀點,說明另外兩種觀點的某種局限性,才能體現(xiàn)出你是有權衡和思考的。針對這一題,首先就應該對“刷臉取紙”這個現(xiàn)象做一定評析。
(二)多維角度,辯證分析
1.原因分析:新事物出現(xiàn)的背景
其實就是去挖掘新事物出現(xiàn)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原因分析。從材料中同學們可以看出,“刷臉取紙”的出現(xiàn)是為了防止過度使用紙張造成浪費。那么為什么會有過度使用紙張的行為出現(xiàn),是自身的問題,還是跟風?我們可以從內(nèi)部自身和外部影響兩個角度去分析。自身可能是因為人性使然,貪小便宜,不拿白不拿,也可能是公民意識、節(jié)約意識淡薄。外部可能是受環(huán)境影響。所以“刷臉取紙”實質(zhì)上是通過科技去規(guī)范人的行為,從而提升其道德素養(yǎng),因為只有“刷臉”才能吐出定量的紙,這與以往“隨取”的操作相比,告訴取紙人不能隨意取紙,增加了操作的難度,而且紙張的數(shù)量也有限定,從另一個側(cè)面也在暗示取紙人取紙要適量。第二個改變在于,同一個人每隔9分鐘才能取一次紙,這就給想多用紙的人設置了難題。那么這樣做的利處和弊端各在哪里呢?接下來我們進行利弊分析。
2.影響分析:對于“刷臉取紙”這個做法你怎么看
新事物的出現(xiàn)一定會產(chǎn)生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這就涉及在論述現(xiàn)象過程中要有辯證意識。從支持的角度來看,同學們可以從“讓技術為文明把關”這個角度展開,對個體而言,當自律有一定局限的時候,可以適當運用外在約束減少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對整個社會而言,“用技術去規(guī)范行為”可以提升整體的文明素養(yǎng),培養(yǎng)節(jié)約意識、資源意識、公民意識。
沒有辯證意識的同學在回答此類問題時只會單向考慮,往往忽略反面。這種用“技術”去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做法是不是只有利?在談到利的過程中同樣也得考慮到新事物的局限性和弊端,這樣才能凸顯出思維的嚴密性。譬如針對“刷臉取紙”這個新事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從性價比角度看,高科技設備價格不菲,投入成本高,維護成本也高,用于識別人臉發(fā)放廁紙實為大材小用。從事物根本來看,動用高科技設備解決偷取廁紙的問題,是殺雞用牛刀,用外界約束換取的道德素養(yǎng)提升只是一時的表象,強制手段治標不治本。從用戶體驗去看,不夠人性化,對真有特殊情況的人來講,9分鐘才能吐出紙,有點尷尬。當然也存在風險,比如個人隱私的泄露。
只有考慮到反面,才能做到全面看問題,才能讓自己的論證更為充分。
近年高考全國卷為同學們釋放出了信號,任務驅(qū)動型寫作是寫作領域的趨勢,它就像是戴著鐐銬跳舞。只有明確了任務指向,立足現(xiàn)實,學會就事論事,辯證看待事物,適當由此及彼,我們才能撥開層層迷霧,見得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