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濃濃的愛國情懷,這也是幾千年來它始終保持大一統(tǒng)的重要原因,很多詩作一直散發(fā)著迷人的芳香。如宋代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全篇抒發(fā)了作者真摯、強烈的愛國熱情。近代的林則徐,面對艱難的時局,也抒發(fā)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品質(zhì)。一般來講,文人墨客的筆下,愛國也總與一些中國特有的意象相聯(lián)系,如梅花。宋代詩人文天祥就曾借梅花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深情——“可怪新祈雪,相思久別梅”,因為在南宋,梅花可以稱得上是“國花”,可謂是無人不愛,無人不賞。無獨有偶,當(dāng)代作家陳慧瑛的《梅花魂》也牽動了無數(shù)國人的心,讓人感動,讓人動情。
一、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
《梅花魂》的作者是新加坡歸僑作家陳慧瑛,是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女性作家。這篇文章以“梅花”為線索貫穿全文,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摯愛,也表達了以她為代表的華僑對偉大祖國的那份眷戀:文章以平凡的筆觸從外祖父教“我”讀古詩說起,到對墨梅圖的珍愛,再到贈送墨梅圖,最后送梅花手絹這幾件事,無一不反映了外祖父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因而,在外祖父心中,當(dāng)然也在作者心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一顆愛國心,梅花寄深情
(一)幾首思鄉(xiāng)詩,沉重愛國情
作者回憶年少時候的“我”與外祖父一起讀詩的情景。每當(dāng)“我”依偎在外祖父的懷里,外祖父就會教“我”讀詩,但外祖父在讀詩的時候總有奇怪的舉動—“哭”。這里,作者節(jié)選了兩首經(jīng)典的古典詩歌,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山中送別》。其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和“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表達古代游子思鄉(xiāng)的經(jīng)典佳句。外祖父是博學(xué)之人,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他所讀的詩詞中都蘊含著濃厚的思鄉(xiāng)情懷,只有深入誦讀這些詩歌,才能理解一位銀發(fā)老人無法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那份無奈,當(dāng)然,年少的“我”其實不懂,更無法領(lǐng)會這晦澀難懂的詩句,也無法感受這些詩詞背后蘊含的思想感情。但是,這些詩歌已經(jīng)暗地里為“我”的愛國情感埋下了種子。
(二)一幅墨梅圖,一份愛國情
“我”的外祖父家中其實有不少古玩,不管幼小的“我”怎樣擺弄,他也不甚在意,但唯獨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圖他萬分愛惜,連“家人碰也碰不得”。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作呢?或許是名人留下來的吧。當(dāng)“我”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臟手印,居然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了他對母親的訓(xùn)斥——“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嗎?”臉色凝重,語氣沉重,讓人不明覺厲。說完,外祖父用刀片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干凈,動作是那樣溫柔,那樣細致,以至于讓人覺得這是一件十分珍貴的寶貝。究竟是怎樣的畫作,讓一向慈祥的外祖父拉下臉來訓(xùn)斥愛女,輕輕修補?這里為下文情節(jié)的開展留下了疑問和鋪墊。當(dāng)外祖父知道“我”將回到夢寐以求的祖國的時候,嚴肅的、慈祥的他居然“嗚嗚嗚地哭了起來”。因為他年齡太大,不能一同回去,臨別之際,外祖父居然將他一向珍藏的這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圖送給“我”,原來是希望“我”將這份愛國之情帶回久違的祖國。這份愛國之情是淳樸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純粹的愛國心、愛國情,讓人感動。
(三)一塊梅花絹,一份愛國心
當(dāng)“我們”即將出發(fā)的時候,場景是感人的、讓人落淚的。首先,當(dāng)天的天氣“涼颼颼”,明明是熱帶地域,正如作者所言——此時是無所謂隆冬烈風(fēng)的,這是親人別離的悲意,畢竟外祖父并不能跟“我們”一起回到家鄉(xiāng)祖國。在中國文化中,“分別”總是別樣的情感宣泄。其次,是外祖父的姿態(tài)。明明只有一天的時間,而“我”卻覺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是錯覺嗎?實則也不是。因為外祖父不能跟著一起回來,前一晚肯定輾轉(zhuǎn)反側(cè),無心睡眠,他心里肯定在想“何日才能重回祖國呢”這個問題。外祖父自身也知道——自己已經(jīng)無法重回故土了:他一生漂泊,以后可能還會葬于異鄉(xiāng),這是多么傷心和落寞,而外祖父年華已逝,黑發(fā)已變銀絲,但是內(nèi)心深深的愛國之情與懷鄉(xiāng)之意卻是他的生命源泉,滋補又安撫著他干涸、不安、悲傷的心靈,當(dāng)夢想更近一步又變得虛無,這應(yīng)該是人世間最大的沉痛。最后,明明已經(jīng)準備開船,外祖父依然跑上來遞給我一塊絹——“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繡著血色的梅花”。又是梅花,可見在他心中“梅花”已經(jīng)成為精神圖騰,是支撐他信念的力量源泉,這一塊平凡的手絹,承載了一位海外華僑沉重的愛國深情。
(四)梅花的秉性,民族的韌性
自古以來,我國有梅、蘭、竹、菊——“四君子”,松、竹、梅——“歲寒三友”,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歡以這些來喻人,贊譽人世間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回過頭來看外祖父對梅花應(yīng)該是懷著極大的贊美之情的,但他僅僅是在贊美梅花嗎?顯然不是,他贊美的是所有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
也就是說,“梅花魂”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選擇在最寒冷的冬天開放,在百花凋零的時節(jié)開放,它不怕風(fēng)欺雪壓,深受人們的喜愛,實實在在就是外祖父口中的“不管歷經(jīng)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jié)”的精神。這也是梅花的秉性,歷代中國人都無比崇尚:文天祥、林則徐、秋瑾……這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無數(shù)中華兒女包括無數(shù)海外游子心懷祖國、忠貞不貳的精神。因此,作者筆下的“梅花魂”,出發(fā)點是對充滿愛國情懷、對祖國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熱切贊美。宋代的王安石曾深情吟誦“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是詩人高潔品格的體現(xiàn);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寄寓在險惡仕途中堅持初衷的高貴精神品質(zhì);近代的毛澤東在同樣的《卜算子·詠梅》中吟誦道:“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寫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大氣、磅礴和豪邁。因此歌頌梅花魂,就是弘揚中華兒女的英姿和豪氣。而外祖父作為博學(xué)大家,他內(nèi)心的這一份愛國情懷,唯有梅花能夠體現(xiàn)。
三、愛國貴在你我踐行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平凡的一朵梅花,居然隱含著這樣偉大的愛國熱情,著實讓人感動。但回過頭來看這篇文章,外孫女已經(jīng)回到祖國了,外祖父卻不能重踏故土,這是多么無奈,“我”只能帶著外祖父的囑托和信仰回到故土,讓這梅花幻化作一縷淡淡的梅香,延綿悠久地縈回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之中?;仡櫄v史,我們深知,像外祖父這樣僑居海外,即使晚年也不能重回故土的華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他們在有生之年始終摯戀祖國,心中始終常懷愛國熱忱,單單這份情感都已經(jīng)讓我輩感動不已。舊時的中華民族又是如此艱難,讓我們不得不在大自然中覓尋精神的圖騰—梅花。梅花精神不但是外祖父的信仰,更是已經(jīng)刻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世界中。作為中華兒女的一員,后知后覺的我們應(yīng)該將熾熱的中國心、愛國情與梅花精神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讓梅花不只是在外祖父心中綻放,也在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