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荒川和久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日本年輕人當中掀起了一股“尋找自我”的熱潮。有一些年輕人說“要去印度開啟尋找自我之旅”,這種行為確實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違和感,明明祖先也不是印度人,為什么要去那么遠的地方尋找自我呢?但是當事人卻激動地說:“我去啦!我感覺終于找到真正的自己了!”于是我就想追問到底:“那么,你去找尋的自己到底是誰呢?”
“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核心的東西,或者說是本質(zhì)的東西,這就是“真正的自己”;而且“真正的自己”是能夠找得到的,尋找自我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應(yīng)該不少人都這么想。
也有人說,“真正的自己”不是努力就可以找得到的;事實上大家都知道“真正的自己”,當下的你、本真的你就是“真正的你”,所以沒有必要刻意去找。
無論是哪種說法,其結(jié)論都是“真正的自己”是存在的,那就是個人。
地球上有幾十億人,在這幾十億人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唯一的存在,都有著獨特的個性。歌曲《世界上唯一的花》就是在說這個意思,這首歌也讓大家產(chǎn)生了共鳴。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真正的自己”就是唯一的、最真實的自己嗎?
如果有“真正的自己”,那就應(yīng)該有“虛假的自己”。那么,“虛假的自己”又是怎樣的呢?
不僅僅是年輕人,我們每個人都處在學校或職場等集體環(huán)境中,都要根據(jù)具體的場合“扮演”最合適的人物,也就是所謂的“角色”。近些年,很多年輕人都具有多種“角色”。那么,這個“角色”就是“虛假的自己”嗎?
在工作中,有時面對刁鉆無理的客戶,我們必須微笑應(yīng)對,有時還會碰到一些沒有道德的人。這種時候我們即便已經(jīng)怒不可遏,但還是會強顏歡笑,這就是日本的商務(wù)人士。那么,這就不算“真正的自己”,而是“戴上工作面具”的自己嗎?
無論是“角色”還是“面具”,都不是“真正的自己”,都是我們勉強扮演的“虛假的自己”,所以現(xiàn)代人的壓力就很大。這種說法看似很有道理,其實不然。
因為本來就不存在完全表里如一的“真正的自己”,相反,根據(jù)具體情況和環(huán)境戴上相應(yīng)的“面具”的“虛假的自己”也是真的自己。無論是在自己房間里放松的自己還是在老板辦公室“點頭哈腰”的自己,都是“真實的自己”。
作家平野啟一郎曾說:“一個人有很多面,是由幾個‘分人組成的。所有的‘分人都是‘真實的自己,人的個性就是由其所擁有的‘分人的構(gòu)成比決定的。
事實上,之前就有很多社會學家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即使不是學者,或許每個人都能模模糊糊地表述出這個觀點。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人在社會中生存是不可能不和他人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的。如果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變化,那我們自己就不得不主動作出相應(yīng)調(diào)整,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仔細想來,在大量生產(chǎn)、大量消費時代,人們是“十人一面”,大家買的東西都一樣,看的電視也一樣,家庭模式也一樣。到了表達自我和重視個性的年代,大家又變成了“十人十面”,如今又發(fā)展到了“一人十面”。與其說人們“變成”了現(xiàn)在這樣,倒不如說原本就是這樣,只不過到現(xiàn)在才意識到。
多樣化的時代并不意味著整個社會都是價值觀不一樣的人,而是認可和包容多樣性的時代。
為什么說這一點如此重要呢?前文中講到,如果只有一個東西可依賴,就意味著我們毫無選擇。“一人十面”就是說我們真正的自己是有十個“分人”。這樣一來,我們可以依賴的對象就增加到十倍。
也就是說,即便是為了獨自生活,找到自己的“分人”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堅信,“真實的自己”并不是只有一種人格。與其去印度找尋真實的自己,不如去接受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自己,我們要愉快地承認這些都是真實的自己。
當然并不是說讓自己很愉快地接受所有狀態(tài)下的自己。自己是否愉快這個選擇標準也能幫助我們找到愛自己的方式。
例如,和A在一起時候的自己,和B在一起時候的自己,這兩個處于不同環(huán)境下的完全不同的自己,你覺得哪個自己更開心呢?如果比起和A在一起時候的自己,你更喜歡和B在一起時候的自己,那么你只要提高和B在一起的自己的構(gòu)成比就可以。在構(gòu)成自己的“分人”中,感到快樂的“分人”比例越高,你自己就越快樂。這樣一來,你就會越來越喜歡自己,認可自己。
去讀自我啟發(fā)類的書,去體驗冥想教室,去讓瀑布沖刷自己等,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去嘗試,不要否定這些事。如果做這些事,能讓你與自己對話,能重新審視自己,從而認可和接納自己,那么這就是再好不過的方法了。當然,也并沒有那么簡單。
因為,這些事情都是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練習,如果你想要自己獨自生活,比起與自己內(nèi)心對話,還是走出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更有效。走出去,邂逅他人,與他人聊天,在與他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就可能發(fā)掘出很多個自己的“分人”。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與人相識、相交的過程中,不要想著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如果抱著期待與對方相處,那么這就不是真正的相識、相交,而是把自己臆想的形象套在對方身上。
越是不愛自己的人,越是對自己嚴格,因為對自己嚴格,也就會對他人嚴格。他們會覺得“自己做了這么多”“自己完成了相應(yīng)的義務(wù)”,也就想要求對方盡好相應(yīng)的義務(wù)。愛自己就是要接納自己,同時也要寬容他人,不能以是否履行了義務(wù)來判斷他人。
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就是,即便在物理上是孤身一人的狀態(tài),但在心理上也能毫無孤立感地生活。
如果人們緊緊擁護著唯一的一種同一性,就相當于把自己束縛住了,路會越走越窄,最終將自己逼入絕境,連唯一的“自己”都丟失了。因此,我認為我們要不斷意識到不同的“分人”,不斷開發(fā)各種新的關(guān)系。
(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超單身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