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欣
卓莎 生于廣東揭陽。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任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廣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山水畫藝委會主任,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青苗畫家培育計劃專家組成員,廣東省女畫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畫及連環(huán)畫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其中連環(huán)畫獲進京作品獎。作品入選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客都梅州風眠故里——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山水硯都多彩肇慶——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并獲獎。曾獲全國美術教師藝術作品展銅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獎和銅獎、首屆粵港澳大灣區(qū)高校美術作品展一等獎、第三屆嶺南美術大展銀獎、首屆廣東省高校美術作品學院雙年展一等獎、第二屆嶺南美術大展銅獎。曾于新加坡、瑞士舉辦個展,作品被廣東省美術館、廣東省委辦公廳、廣州畫院、十香園紀念館、瑞士中國中心等機構收藏。
卓莎是個身材嬌小的女孩子,但讓人覺得很有力量。這力量一方面來自沉靜內(nèi)斂的個性,另一方面來自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的書卷氣。潮汕女子本來多具有溫婉賢淑的氣質,卓莎由于家學的關系,從小跟隨父親學畫,故自幼培養(yǎng)出卓爾不群的藝術氣質,加上天生好學,涉獵頗廣,好看閑書,愛聽古樂,于是滋養(yǎng)出知性、嫻靜、清冽如水的品性。
卓莎愛畫、愛樂、更愛讀書,甚至愛研究被一般女孩子視為天書的道家典籍,故而她擁有比他人豐富得多的內(nèi)心世界和更高的心志,對人對事對自己都有極高的要求和衡量標準。她既冀望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但又對道家的“游心”學說心向往之,現(xiàn)實生活中對自己的要求與精神層面的理想是她一直以來渴望解決的一對矛盾。作為一個接受過嚴格傳統(tǒng)教育和技術訓練的山水畫碩士,卓莎的家庭教養(yǎng)和學業(yè)背景決定了她走的是波瀾不驚、穩(wěn)妥求進的學問之路,而且如今她也已是眾人羨慕的大學教師,擁有較好的作畫條件,但她內(nèi)心其實極其羨慕閑云野鶴般的生活狀態(tài),渴望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靈魂的自由以及創(chuàng)作的突破。而正是這種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形成了卓莎如今的作品形態(tài)。
品讀卓莎的畫很輕松。我說“輕松”的意思是她的畫從不設定一個先決的路徑強迫你進入。山水畫的傳統(tǒng)是講究意境,對于許多人來說所謂“意境”就是一個明確的場景,或文學化的場景,這個場景必須有一定的故事性(譬如《夕陽古渡》《平沙落雁》),它來自中國傳統(tǒng)中的“詩意”要求,一幅作品必須有詩意才是“有看頭”的作品(而且必須是格律詩的詩意),而缺乏詩意的作品通常會被認為缺乏內(nèi)涵,就像一個聰明的野孩子,是需要被調教的。格律詩的魅力是“戴著鐐銬跳舞”,在規(guī)定動作中表現(xiàn)語言的魅力。古往今來汗牛充棟的山水畫作品,多數(shù)均沿襲此種模式。顯然,這跟卓莎內(nèi)心深處對“游”的表達渴望是不相符合的。在她看來,山水畫必須打破“格律”的限制,回歸到“道”一樣大自由的境界。
卓莎近年的作品,基本不以原生的山水形態(tài)鋪陳畫面,并且最終亦不以“可居可游”的目的來收官。我接收到的信息是,她更喜歡用各種筆墨形式組成一個彈性的空間,這個空間拒絕常規(guī)化、庸俗化,是一個截然不同于現(xiàn)實山水的想象空間。然而這空間并不是言之無物的,卓莎在其中刻畫了許多大自然中存在的物件:山、水、石頭、樹、芭蕉、房子,等等,這些景物都隱藏于大結構里面,樸素、低調,密集的群體組成極富韻律感的外形。與此同時,她適度地糅合了豐富多變的筆墨趣味,這既展示了卓莎的傳統(tǒng)功力,也令作品平添了濃濃的書卷氣?!胺ǘ取焙汀耙鈿狻钡慕y(tǒng)一,“造境”和“游心”的協(xié)調,是這些作品嘗試的課題。正如卓莎自己的觀點:“游”與“臥”“居”都是對立的,但因“臥”“居”的限制,“游”的超越才有深度,才更加可貴。她所做的努力,就是期望創(chuàng)作中表達一種近似于“游”的自由感的人生境界和審美境界。
宗炳說:“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于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獨應無人之野?!弊可f“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游目暢懷”之畫境,“自由逍遙”之心境,正是我心摹手追之彼岸。
此豈心有靈犀歟?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