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高校文學史駢文教學之省思

        2023-07-18 09:09:12劉濤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劉濤

        摘 要:在當前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中,駢文位居詩歌、散文等文體之后,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因駢文本身具有內(nèi)在的特殊性,這就使得它不同于一般的文體類別,如純文學體類的詩歌。在當前各種版本的文學史教材中,關于駢文的論述都遠較詩歌簡略。究其原因,或許一方面是受純文學觀念的影響所致,另一方面則與駢文本身的特征有關,即注重形式美,講究華麗的辭藻、繁密的典故、嚴謹?shù)钠截聘衤膳c精工的對偶。過于注重形式,往往會忽視內(nèi)容,由此招來形式主義的指責。另外,由于駢文中匯集了數(shù)量眾多的典故與生僻字詞,所以許多教師望而生畏,有意避而不談,從而導致駢文在教學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有鑒于此,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轉變觀念,勇于突破,努力創(chuàng)新,不斷加大對駢文教學的力度,全面細致地分析研討有關駢文的文體發(fā)展進程,闡釋駢文的文體特征與美學功能等諸多問題,以期客觀公正地對待駢文。

        關鍵詞:文學史;駢文教學;省思

        中圖分類號:I 2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83(2023)02-0089-12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2.013

        作為“禹域所獨然,殊方所未有”[1]的一種文章體制形式,駢文由傳統(tǒng)散文駢化而成,盛行于南朝時期,經(jīng)唐宋至明清仍頻繁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據(jù)較重要的地位。駢文自魏晉時期初步形成,至南朝則臻于極盛,成為其時僅次于詩歌的主要文體類型。與南朝駢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景象相適應,駢文理論的發(fā)表與研討亦取得了長足進展。文士在文學批評著作(如《文心雕龍》)、總集序(如《文選序》)、史傳傳論(如《南齊書·文學傳論》)及其他各體單篇文章中都提出了諸多與駢文有關的問題,對駢文文體展開了多層次多側面的透視與分析,其理論闡發(fā)與批評觀念對后世學者影響深遠。在高校課堂上,教師在教學中對駢文進行深層次多方位的探討,既拓寬了古代文學作品的體類范圍,又還原了古代文學發(fā)展的真實面貌,且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駢文文體的認識和體會。有鑒于此,高校教師必須重新審視當前忽視駢文教學的弊端,積極轉變觀念,擯棄畏難情緒,改革教學方法,勇于求變,真正重視駢文教學,以適應其在古代文學發(fā)展史中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

        一、文學史教材關于駢文編寫的現(xiàn)狀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及原因剖析

        駢文作為一種文章形式,興盛于南朝,若追根溯源,則來自秦漢古文,是由秦漢古文經(jīng)歷駢儷化后的產(chǎn)物,屬于傳統(tǒng)散文的變體。一般認為,駢文萌芽于漢魏,形成于魏晉,定型并成熟于南朝。按明代王志堅《四六法?!ば颉罚骸拔簳x以來,始有四六之文,然其體猶未純。渡江而后日趨繢藻。休文出,漸以聲韻約束之,至蕭氏兄弟、徐庾父子而斯道始盛?!保?]其說指出,四六文(駢文別名)形成于魏晉時期,降及南朝,愈益講究藻采之美;至沈約、謝朓、王融倡導聲律理論,又追趨嚴謹?shù)钠截聘衤?;后?jīng)蕭統(tǒng)、蕭綱、蕭繹兄弟以及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的發(fā)揚光大,遂臻于成熟。魏晉南朝時期,駢文雖有其實,卻無其名,當時多稱“今文”“今體”,是與古文相對而言的。又據(jù)清人孫梅《四六叢話·凡例》:“駢儷肇自魏、晉,厥后有齊梁體、宮體、徐庾體。工綺遞增,猶未以四六名也。”[3]10同樣指出,駢文于魏晉時形成,至“徐庾體”出現(xiàn),精于藻飾、用典、聲律與對偶,在形式美的追求上精益求精,駢文趨于成熟,然仍未有“四六”之名。至晚唐李商隱,始以“四六”名其駢文集,駢文方有“四六”之稱謂。宋明時期,以“四六”指稱駢文成為常態(tài)。至清代,駢文的別名甚多,諸如四六、四六文、駢體文、駢體、儷體文、麗體、偶體、駢儷文、駢儷、俳語、六朝文、駢文等。民國以后,“駢文”一名正式定型。

        (一)文學史教材關于駢文編寫的現(xiàn)狀

        鑒于駢文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所占據(jù)的較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材在編寫時都有所涉及,但總體看來,對于駢文部分的論述普遍顯得較簡略,完全不能與詩、賦等體類的詳細程度相提并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對駢文發(fā)展及相關問題的整體認知。茲舉五部影響較大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為例,考察其關于駢文的編寫情況。

        其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三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出版。此書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級斗爭意識,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其“魏晉南北朝文學”部分與其他部分一樣,主講詩歌,旁及辭賦、散文,根本沒有為駢文設立專章,幾乎無視駢文的存在,只是在對不同時期具體作家創(chuàng)作的論述中,偶爾提到駢文或言及駢文的特征。如論陳琳、阮瑀的文章,指出其善于征引史事和運用辭藻,句式整齊,多用排句,為散文演變成駢文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論孔融的散文,稱其辭藻華麗,多有駢儷氣息。又如總論南朝文時指出,字句整齊、音韻鏗鏘、對仗工切和大量使用典故的駢文差不多取代了散文的地位,而最典型的駢文出現(xiàn)于齊、梁時期。以上說法都是符合實情的。著者有時對駢文也有較客觀允當?shù)脑u價,如說:“駢文本身多數(shù)是應用文字,但它加強了文章的辭藻華麗和音節(jié)和諧。另外,也有一些抒情、寫景的駢文具有濃厚的詩意,取得了較散文更能感染讀者的效果?!保?]關于具體駢文作家的駢體作品,此書在編寫時關注不多,如劉宋顏延之的駢文成就顯著,且名篇皆入《文選》,然而該書對其絲毫未予提及。至于鮑照的駢文名作《登大雷岸與妹書》與駢賦名篇《蕪城賦》,此書雖有所論述,然著者仍視其為散文、普通辭賦,皆可見對駢文文體的輕視。整體來看,這部教材對于駢文基本上持否定的態(tài)度,故花費筆墨極少。

        其二,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zhèn)淮、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四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出版。此書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第六章“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下專列一節(jié)“南北朝的駢文”,將南朝駢文與北朝駢文合并論述。由于受時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階級斗爭的意識很強烈,作者對駢文的態(tài)度不夠客觀公允,雖貶抑其有華麗纖巧的形式而內(nèi)容卻空虛貧乏,但同時也承認駢文特別注重形式美。另外,書中也認可南北朝駢文的對偶、句式、聲律、用典、比喻、夸飾等形式技巧比魏晉駢文更精密;但又錯誤地認為南北朝駢文起源于兩漢辭賦。在具體內(nèi)容的設計與論述方面,書中關于駢文(駢賦)代表作家作品的論述也有不當之處,如對于顏延之、任昉、徐陵等著名駢文家的忽視。當然,有些論述也很準確,體現(xiàn)出較高的體悟能力。如認為駢、散文并沒有絕對嚴格的界線,駢文體式本身不是不可以用,只是太過于講究形式而忽視內(nèi)容,這也是它受到非難的主要原因。又如論梁代駢體山水書札像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吳均《與宋元思書》等說:“這些書札雖用駢體,但直敘白描的散行句子頗多。風格簡淡清新,沒有浮艷氣息,可以和二謝山水詩比美?!保?]又如指出范曄《后漢書》的序論也受到當時駢儷風氣的影響,呈現(xiàn)出明顯的駢化色彩;酈道元《水經(jīng)注》與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雖主要為散文,但又都雜有一定數(shù)量的對句,而后者的對句又多于前者。再如稱揚庾信《哀江南賦并序》《小園賦》抒情真摯深刻、善用白描手法,具有高度的文學成就。庾信為駢文成熟時期的名家,然書中僅論及上述兩篇作品,似嫌簡略。至于與庾信齊名的徐陵的駢文,書中完全未予論述。又該書第八編“清初至清中葉的文學”第十章“清中葉的詩文”下專列一節(jié)“汪中及其他駢文家”,總論部分指出,駢文自六朝經(jīng)唐宋至明清始終存在于文苑,到清中葉甚至呈現(xiàn)出中興的氣象,并與桐城派古文形成對峙的局面。在論述具體作家作品時,書中僅簡略論及汪中一人,對當時的駢體大家袁枚、胡天游、洪亮吉、孫星衍等人的作品則略而不提,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據(jù)實而言,較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版本,此書對于駢文的論述稍微詳細一些,但仍然無法真實反映駢體文發(fā)展的情況。

        其三,鄭振鐸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四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此書最大的特點在于插入了大量的圖片,關于其作用,著者在《例言》中解釋說:“一方面固在于把許多著名作家的面目,或把許多我們所愛讀的書本的最原來的式樣,或把各書里所寫的動人心肺的人物或其行事顯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這當然是大足以增高讀者的興趣的。但其他方面卻更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使我們需要那些插圖的,那便是,在那些可靠的來源的插圖里,意外的可以使我們得見各時代的真實的社會的生活的情態(tài)?!保?]該書《自序》雖標榜要表現(xiàn)中國文學真實的面目與進展的歷史,然而卻未為駢文設立專章或?qū)9?jié),而是將駢文作為散文來看待,而且論述極為簡略。此見著者對駢文的輕視態(tài)度。書中“中卷:中世文學”第21章“六朝的散文”,視駢文為散文,將六朝駢文附在散文中論述,而絕口不提“駢文”一詞。著者雖有意避開“駢文”一詞,可又承認朝廷公牘等應用文已駢儷化,并稱之為“魔道”,但是對于六朝書札等抒情文(實皆為駢文)又大加贊賞。對于具體駢文作品,盡以散文視之,而且僅僅提及部分篇章,并未展開詳細論述。與游國恩等人主編的文學史相比,此書雖不稱“駢文”,但實際上提到的駢文作家作品要稍多一些,如謝惠連《祭古冢文》、沈約《修竹彈甘蕉文》、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劉令嫻《祭夫文》、劉峻《送橘啟》、王僧孺《與何炯書》、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等,皆為游本文學史所未言及者,然惜俱未展開詳論。

        其四,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四卷本,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此書第二卷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除前有“緒論”外,正文共有九章內(nèi)容。其中,前七章完全是以詩歌為線索撰寫的,根本沒有涉及駢文;第九章為魏晉南北朝小說;僅有第八章則將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合到一起編寫,由于三者合論,從而導致駢文部分講得也比較簡略。此章的編寫模式同于整部教材,也是按朝代先后順序排開,雖共包括三節(jié)內(nèi)容,其實只有第二節(jié)“南朝美文的衍化”講到駢文。具體說到駢文作家作品,該節(jié)對于駢文發(fā)展特點的把握比較準確,具有不俗的見識。如論劉宋傅亮駢文《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明確指出其駢句增多、駢散兼行的句法特點,此為六朝駢文句式上的典型特點。孫德謙《六朝麗指》對此早有說明:“文章之分駢散,余最所不信。何則?駢體之中,使無散行,則其氣不能疏逸,而敘事亦不清晰。嘗欲選輯六朝人文,取其通體不用聯(lián)語者,匯成一編,以示人規(guī)范。今錄一篇于此。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此篇竟同散文,幾無偶句,但究不得不以駢文視之,蓋所貴乎駢文者,當玩味其氣息。故六朝時雖以駢偶見長,于此等文尤宜取法?!保?]8443-8444傅亮之作處于駢文初步形成之時,不用工整的對句,貌似散行,實際上卻自有明顯的駢儷氣息。又如該教材論及自魏晉至南朝文風的演變特點說:“南朝文壇沿著魏晉以來文章追新逐麗的趨向繼續(xù)發(fā)展,并帶有階段性的特點。在劉宋時代,文學本身的情采魅力再度煥發(fā),扭轉了東晉后期文學一度附庸于玄學的偏向,因而抒情體物的華章美文繁盛起來;但就文章駢化的整體過程看,宋時文風猶上接東晉,密麗而不乏疏朗之致。至齊梁以后,踵事增華,變本加厲,美文的影響力還波及北方?!保?]以齊梁為界線將南朝文風分為兩種,如實彰顯出駢文在南朝的發(fā)展軌跡與特點,觀點客觀而準確。書中對于駢文代表作家作品的選取,也體現(xiàn)出敏銳的洞察力與較強的辨析能力。除傅亮外,對顏延之、劉勰的代表作也加以論述,這都是此前的文學史教材未曾關注的。如指出劉勰《文心雕龍》的行文表現(xiàn)出卓爾不凡的駢文才力,以駢儷偶語論事析理,從而使駢文說理的藝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出言極其精準。另外,該書后三卷在論及古文運動與有關作家時,還簡略提及唐代駢文、歐陽修、蘇軾的四六、南宋的四六、清中期駢文的復興與汪中,但均未展開詳細的論述。整體來看,此書視野較開闊,態(tài)度較公正,對駢文的關注面也較廣,只是仍未將駢文置于首要地位加以論述,故對駢文的諸多有關問題仍然未予提及或語焉不詳。不過,有一點卻不可否認,就是書中關于駢文的部分論述體現(xiàn)出較強的辨識能力,對駢文的重視程度也超過此前的教材。

        其五,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中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此書與其他教材一樣,也是以詩歌為首要文體類型并加以詳細論述。關于駢文的編寫,僅在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第四章“南朝文學”下設一節(jié)“南朝的駢儷文風”,簡略論及南朝駢文。其對具體作家作品的選取,基本上沿襲袁本文學史的路徑,不同之處在于言及謝莊《宋孝武帝宣貴妃誄》《月賦》,而忽略劉勰《文心雕龍》。另外,此書還概括性地提及唐代的駢文與四六、汪中與清代駢文的復興,撰寫模式亦同于袁本文學史。據(jù)實而言,與袁本相比,該書對于駢文的編寫多因襲而少創(chuàng)見,所論亦較粗略淺顯。

        以上所選五種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代表了不同時期的學界的水準,當然,時代不同,學術價值的高低自然有別。然而,縱觀六十多年來的文學史教材關于駢文的編寫情況,無疑都顯得過于簡略,多數(shù)情況都是在詳細論述詩歌之后,簡單一筆帶過。文學史教材的這種編寫模式很容易給學生帶來較深的誤解,那就是以為駢文不重要,至少重要性遠遜于詩,進而產(chǎn)生輕視駢文的思想。

        (二)駢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剖析

        與教材編寫相適應,在高校課堂的時間分配上,居于首要地位的詩歌講授占用的時間最多,以致于完全擠壓甚至占用了本屬于駢文教學的時間,從而使駢文教學沒有真正得以實施。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成為制約當前駢文教學的重要因素。對于學生來說,駢文一詞也就僅僅流于表面,成為一個空洞的術語。至于與駢文有關的諸多深層次問題,更是無從談起。

        造成文學史教材編寫以及高校課堂教學重視詩歌、輕視駢文的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竊以為或許至少存在如下三端:一者,受純文學觀念的影響所致。一般認為,純文學是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如詩歌。六朝時期流行文、筆之說,其“文”最初是指有韻者1,不僅包括詩歌,也包括押韻的其他體類,如賦、誄、碑、銘、頌、贊等,自亦應歸入美文之列。雜文學則是相對于純文學而言的,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與實用性、重敘述或說理的非美文合為一體。六朝之“筆”最初是指不押韻者,如章、表、奏、議、書、啟等,且以實用性為主,屬于非美文,故應歸入雜文學之列。與詩歌屬于純文學不同,駢文則涵蓋六朝時的文、筆兩類,合純文學與雜文學于一體,從美文的角度來看,顯然不如詩歌純正。此為詩歌的地位之所以高于駢文的一個重要原因。二者,與駢文刻意追求形式美有關。誠然,駢文為唯美文學之一種,特重外在形式之美,故劉麟生、謝無量、張仁青等皆盛稱駢文為美文。按劉麟生《中國駢文史》:“駢文之美者,幾如一幅圖畫,再加以音韻之諧美,造句之整齊,使讀者易于記憶,直能包舉美文中應有之長矣?!壩臑槲釃毦咧牢??!保?]3又其《駢文學》:“庾信為美文之大宗師,其譽播人口之《哀江南賦》,甚多四六之句。”[10]皆以美文指稱駢文。又如謝無量《駢文指南》:“及駢散之分既定,則散文遠不如駢文之美。凡為散文者或輕駢文,為駢文者或輕散文,此坐不知美文與實用文之殊耳。故今惟敘駢文,示美文之軌則焉?!保?1]明確指出駢文為美文,散文為實用文。再如張仁青《駢文學》:“中國之美文多矣,詩詞曲賦駢文等,無一而非美文,而美文之至者,又莫如駢文律詩。駢文律詩既準音署字,修短相侔,兩句之中,又復聲分陰陽,義取比對,可謂美之極致,此諸夏所獨有,而舉世靡與倫匹者也?!保?2]570駢文之所以能成為美文,原因在于講究精工的對偶、華麗的辭藻、巧妙繁密的用典、謹嚴的平仄格律以及靈活多樣的句式。上述諸種藝術技巧的日益精湛化,使駢文對形式之美的刻意追求之風愈趨興盛,至徐陵、庾信時,可謂臻于頂峰。過度追求外在形式之美,往往會忽視內(nèi)容的表達,故長期以來駢文多受詬議,被指斥為浮靡華艷、空洞無物的形式主義文體。此亦為駢文受輕視、遭排擠的一個原因。三者,由于駢文作品中存在眾多典故與生僻字詞,而且篇幅相對詩歌而言也較長,這無疑提高了教學難度。不少駢文名篇佳作多以用典繁密巧妙見長,如任昉、徐陵、庾信之作等,這些典故的表達需要借助語詞的反復錘煉才能完成,有時甚至不避生僻字詞或新奇句法。另外,就典故本身來講,有些駢文中也不乏晦澀難解的生典僻典,即使名家之作也在所難免。駢文相對較長的篇幅雖然使得內(nèi)容更詳細,但同時也增加了閱讀量。在上述諸種困難面前,不少教師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采取有意避開的態(tài)度,進而使駢文在教學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據(jù)實言之,駢文的重要性并不遜于詩歌,尤其是在其處于繁盛階段的南朝時期,可以說,駢文和詩歌構成了南朝文學的主體。唐宋元明時期,駢文雖幾經(jīng)演變,但始終存在于文壇。降至清代中葉,駢文復興,在文壇上也與傳統(tǒng)散文分庭抗禮,成為一種重要的文章體式。以繁盛期的駢文來看,其涵蓋文體范圍及用途之廣、題材內(nèi)容之豐富皆是前所未有的。按《六朝麗指》:“凡君上誥敕,人臣章奏,以及軍國檄移,與友朋往還書疏,無不襲用斯體?!保?]8427明示南朝各體文章皆已駢儷化并已演變成駢文。《文選》選錄作品強調(diào)“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入選的文體類型共有37種,其中絕大多數(shù)文體都涉及到南朝駢文。如令(任昉《宣德皇后令》)、教(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策文(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表(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上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啟(任昉《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彈事(沈約《奏彈王源》)、箋(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書(丘遲《與陳伯之書》)、序(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史論(范曄《后漢書皇后紀論》)、論(劉峻《廣絕交論》)、銘(陸倕《石闕銘》)、誄(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哀策(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碑(王儉《褚淵碑文》)、墓志(任昉《劉先生夫人墓志》)、行狀(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祭文(王僧達《祭顏光祿文》)等。翻閱李兆洛《駢體文鈔》,無疑能更詳細地了解南北朝駢文的名篇佳作。至于唐宋明清駢體名家名作,更是不勝枚舉。綜觀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史,自六朝至清代,駢文在文苑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有鑒于此,高校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輕視甚至有意避開駢文,而必須面對現(xiàn)實,知難而進,全面深刻地分析講解與駢文有關的諸多問題,如此則能正確引導學生加深對駢文的認知與理解,也才能準確全面地評價駢文。要真正做到這些,就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擯棄畏難情緒與陳舊教學思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勇于突破,樂于鉆研,加大駢文教學的力度,從而提高駢文教學的質(zhì)量。

        二、轉變教學觀念,加大教學力度,全面探討與駢文有關的問題

        鑒于駢文自身的特殊性1及其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性,高校教師務必轉變教學觀念,努力加大駢文教學研究的力度,盡可能全面地分析講授與駢文有關的多方面的問題。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深入講解的問題主要包括駢文名稱、駢文產(chǎn)生的原因、駢文的發(fā)展演變進程、駢文的文體特征及其美學功能、駢文與其他概念或文體的關系等。

        (一)認知駢文名稱,分析駢文產(chǎn)生的原因,梳理駢文文體的發(fā)展進程

        釋名問題是任何學術研究首先要面對的問題,駢文教學研究自然也不例外。駢文是駢儷文或駢體文的簡稱,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篇中多用對偶句,如二馬并駕而行。前人對其名義多有解說,茲舉一二以示其詳。據(jù)張仁青《駢文學》:“駢文者,以通體多作偶句也,其名至清而始盛,近年尤甚,求之于古,則惟柳宗元《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之言,自此以前則未之見也。清曾燠輯《國朝駢體正宗》十二卷,以駢體名文,蓋昉此?!保?2]51此說不僅指明駢文的本質(zhì)特征,即多用對偶句,又追溯其名之源始自唐,而且還指出“駢體”“駢文”之名多見于清代及以后。又褚斌杰說:“駢體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體,它是從古代文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逐漸發(fā)展形成的。從實地看,它并不與詩歌、辭賦、小說、戲曲等一樣是一種文學體裁,而是與散體文相區(qū)別的一種不同表達方式。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點,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所以一般地也都把它看作是中國文學中的一種體類?!保?3]此處主要是從駢文文體本身的特殊性來說的,指出是由對偶修辭手法發(fā)展而來,已言及其本質(zhì)特征。至于用典、聲律與藻飾等特征,則是在后來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非駢文的本質(zhì)要素。

        在“駢文”一名定型之前,關于駢文的稱呼有多種。六朝時期,雖有駢文之體,卻無“駢文”之名,時人稱駢文為“今文”“今體”。按《梁書·文學上·庾于陵傳附弟肩吾傳》引梁簡文帝蕭綱《與湘東王論文書》:“若以今文為是,則古文為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保?4]690-691其“今文”“今體”皆指當時新起的駢文;而“古文”(或稱“古體”)則指昔賢創(chuàng)作的幾乎不用對偶句的文章。又《梁書·裴子野傳》曰:“子野為文典而速,不尚麗靡之詞,其制作多法古,與今文體異,當時或有詆訶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保?4]443此處的“今文”亦指駢文,而裴子野喜愛古體,不尚駢文。以“今體”指駢文,并與“古文”相對的說法,至晚唐時仍可見。據(jù)《舊唐書·文苑下·李商隱傳》:“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從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隱,自是始為今體。”[15]李商隱初好古文,不喜對偶,后來轉向而致力于駢文創(chuàng)作。唐代古文運動興起后,“古文”之名出現(xiàn),因其不講究對偶、聲律,多以單句行文,時人遂稱注重對偶的六朝駢文為“駢儷”。如柳宗元《乞巧文》之“駢四儷六”,將“駢儷”與“四六”并舉,其“駢儷”即駢文之別稱。自晚唐至宋元明清,駢文又被稱為“四六”。晚唐李商隱名其駢文集為《樊南四六》,此為最早稱駢文為“四六”的明證。按《六朝麗指》:“四六之名,當自唐始,李義山《樊南甲集序》云:‘作二十卷,喚曰《樊南四六》。知文以四六為稱,乃起于唐,而唐以前則未之有也……使古人早名駢文為四六,義山亦不必為之解矣。”[7]8425另據(jù)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16載,晚唐薛逢也有駢文集《四六集》一卷;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田霖也有駢文集《四六集》一卷。時至宋代,駢文多被稱為“四六”。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16曾明言:“駢儷之文,宋人或謂之四六?!保?6]此時的駢文集或駢文話皆以“四六”命名,如熊克《四六類稿》、李劉《四六標準》、王铚《四六話》、謝伋《四六談麈》、楊囦道《云莊四六余話》等。另外,元人陳繹曾有駢文話著作《文筌·四六附說》,明人王志堅有駢文選本《四六法?!罚R樸有駢文集《四六雕蟲》,李日華也有《四六類編》。清代以“四六”稱駢文者也較常見,如黃始《聽嚶堂四六新書》、李漁《四六初征》、蔣士銓《評選四六法海》、孫梅《四六叢話》、彭元瑞《宋四六話》等。明清時也有稱駢文為“四六文”者,明代如王志堅《四六法海·序》即稱駢文為“四六文”;清代如吳鼒《八家四六文鈔》、張壽榮《后八家四六文鈔》、王先謙《十家四六文鈔》等。駢文在清代的別稱還有不少,如“麗體”(陳維崧《麗體金膏》)、“儷體文”(陳維崧《湖海樓儷體文集》)等,但使用最廣泛的是“駢體”“駢體文”與“駢文”。以“駢體”命名者如:曾燠《國朝駢體正宗》、張鳴珂《國朝駢體正宗續(xù)編》、汪灝《汪太史駢體新編》等。以“駢體文”命名者如:李兆洛《駢體文鈔》、陳均《唐駢體文鈔》、劉開《孟涂駢體文》、曾燠《賞雨茅屋駢體文》、孔廣森《儀鄭堂駢體文》、李慈銘《越縵堂駢體文》、張之洞《廣雅堂駢體文》、屠寄《國朝常州駢體文錄》、董祐誠《蘭石齋駢體文》等。以“駢文”命名者如:王先謙的《駢文類纂》、孫星衍《問字堂駢文》、姚燮《皇朝駢文類苑》、胡念修《問湘樓駢文初稿》、閻鎮(zhèn)珩《北岳山房駢文》等?!榜壩摹币幻谇宕^多見,至民國及以后,這一稱呼基本定型,無論駢文集還是駢文研究著作,幾無例外使用此名。民國時期的如李詳《學制齋駢文》、孫德謙《四益宧駢文稿》、王文濡《清代駢文評注讀本》、劉麟生的《駢文學》與《中國駢文史》、瞿兌之的《中國駢文概論》、金秬香的《駢文概論》、錢基博的《駢文通義》、謝無量的《駢文指南》、蔣伯潛與蔣祖怡合著的《駢文與散文》等。當代的駢文研究著作皆以“駢文”命名,臺灣的如謝鴻軒《駢文衡論》、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成惕軒《駢文選注》、張仁青《中國駢文發(fā)展史》《中國駢文析論》《駢文學》《歷代駢文選》《六十年來之駢文》、江菊松《徐陵庾信駢文之比較研究》、廖志強《六朝駢文聲律探微》等。大陸的如姜書閣《駢文史論》、于景祥《唐宋駢文史》、尹恭弘《駢文》、莫道才《駢文通論》、鐘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等。

        綜上可見,駢文在不同時期甚至同一時期都有不同的稱呼,它反映出人們對駢文特征的認識逐漸走向明確、深刻的事實。對于駢文名稱演變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若不講清楚,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準確全面地了解駢文文體的發(fā)展情況。

        駢文產(chǎn)生的原因也是駢文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在授課時絕對不能略而不談,而應該加以詳細分析解釋。駢文的產(chǎn)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概括而言,大致應包含如下數(shù)端:其一,漢語言文字的特性為駢文產(chǎn)生提供了良好的語言基礎?!胺蛭淖钟烧Z言而來,有語言始有文字,中國語音為單音,一字一音一義,可以單獨存在,聯(lián)合即成語句。西方語音單音少復音多,合數(shù)音始成一字一義,中西語言不同,所形成之文字自異?!保?2]7從音節(jié)來看,漢字是單音節(jié)文字,一字一音,音節(jié)結構簡單,界限分明,聲調(diào)響亮,易于形成字詞的對稱、句子的對偶和聲調(diào)的和諧;從字形來看,漢字以若干筆畫組合而成,屬于方塊字形,在視覺上也易于形成整齊的對偶;從字義來看,漢字有一義多字的特點,這種特點也有利于駢文的對偶、藻飾和平仄格律搭配的形成?!坝捎谥袊淖志邆湟蛔忠灰簟⒃~性無定、一義多字之基本性格,故容易形成對偶之句法?!w欲使文辭句度停勻,聲律和諧,必需一字一音而又多同義字之語文始克勝任,而吾國語文最為具備此種條件,是以中國文辭常有駢偶化之趨勢?!保?2]9“中國語文之特質(zhì),為孤立與單音。惟其為孤立,故宜于講對偶,惟其為單音,故宜于務聲律?!保?2]1另外,漢語詞匯與詞匯之間具有靈活的結構形式,可以隨意變換位置,自由搭配,這種語法上的靈活性對于駢文精工對偶與嚴謹格律的形成無疑也具有重要意義。其二,陰陽二元對舉的傳統(tǒng)觀念促成了偏愛對偶的民族文化心理,堪為駢文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在《易傳》等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籍中,陰陽二元對舉的觀念占據(jù)重要的位置,這種觀念廣泛滲透到人們對自然界和萬事萬物的體認中,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普遍的偏愛對稱的民族文化心理。前代不少學者在解釋駢文產(chǎn)生的合理性時,都從陰陽二元對舉、奇偶并存的角度出發(fā)。如李兆洛《駢體文鈔序》:“天地之道,陰陽而已,奇偶也,方圓也,皆是也。陰陽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離,方圓必相為用。道奇而物偶,氣奇而形偶,神奇而識偶??鬃釉唬骸烙凶儎樱试回?,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又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相雜而迭用。文章之用,其盡于此乎?!保?7]又曾國藩《送周荇農(nóng)南歸序》:“天地之數(shù),以奇而生,以偶而成。一則生兩,兩則還歸于一。一奇一偶,互為其用,是以無息焉。物無獨,必有對,太極生兩儀,倍之為四象,重之為八卦,此一生兩之說也。……一者陽之變,兩者陰之化,故曰一奇一偶者,天地之用也。文字之道,何獨不然?!保?8]此見駢文的對偶源于一陰一陽的天地之道,兩兩相對,實為造化所賦。李、曾二人皆借陰陽以立說,為駢文的產(chǎn)生找到了理論支撐。其三,社會生活的需求推動了駢文的產(chǎn)生。古人生活簡易,傳達事件或?qū)W問多依靠口耳,也就是說必須依靠記誦,為達到易于記誦的目的,故文章中多有意用對句。他們還注意到用韻有助于記誦和流傳,所以為文也常常講究用韻。對偶和用韻的大量使用,遂推動了駢文的產(chǎn)生。按章太炎《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古者簡帛重煩,多取記憶,故或用韻文,或用耦語,為其音節(jié)諧適,易于口記,不煩記載也。戰(zhàn)國縱橫之士,抵掌搖唇,亦多積句,是則耦麗之體,適可稱職?!保?9]其言駢詞儷句有利于記憶,故能使生活與工作變得更容易。范文瀾對此也有高論:“古人傳學,多憑口耳,事理同異,取類相從,記憶匪艱,諷誦易熟,此經(jīng)典之文所以多用麗語也。凡欲明意,必舉事證,一證未足,再舉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贅,二句相扶,數(shù)折其中。昔孔子傳《易》,特制《文》《系》,語皆駢偶,意殆在斯。又人之發(fā)言,好趨均平,短長懸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齊整,非必待于耦對;而耦對之成,常足以齊整字句。魏晉以前篇章,駢句儷語,輻輳不絕者此也?!保?0]可見,從文章多偶對發(fā)展成駢文,社會生活的需求也是重要原因。其四,文學的自覺與審美意識的增強,促進了駢文的產(chǎn)生。魏晉六朝時期,文學擺脫了附庸于儒學的狀態(tài),獲得了獨立發(fā)展的地位,真正迎來了自覺時代。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意從深層次發(fā)掘文學本身的特質(zhì),于是充分運用各種修辭技巧如對偶、藻飾、用典、聲律等,極力尋求文學的內(nèi)在美質(zhì),從而使得審美意識急劇增強。在這種風氣影響下,作為美文典范的駢文應運而生且大放異彩。誠然,駢文產(chǎn)生并興盛于六朝美文意識覺醒的時代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的,也就是說,還受到文學自身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的影響。據(jù)實而言,探討駢文產(chǎn)生的原因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非三言兩語可盡,故以上所論僅舉其要而言。教師如此講授,則可使學生大致上了解駢文產(chǎn)生的主要促動因素。

        關于駢文文體的發(fā)展演變進程,歷來學界的看法雖有小異,但大體趨同。晚清羅惇曧《文學源流》敘駢散文之演進曰:“周、秦逮于漢初,駢散不分之代也。西漢衍乎東漢,駢散角出之代也。魏、晉歷六朝而迄唐,駢文極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論靡然于趙宋,散文興而駢文蹶之代也。宋四六,駢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駢散并衰,而散力終勝于駢。明末逮乎國朝,散駢并興,而駢勢差強于散?!保?1]622-623張仁青《駢文學》據(jù)此將駢文的演變進程劃分為六期:第一期自唐虞以迄于嬴秦,為駢散未分之時代;第二期自西漢以迄于東漢,為駢文之胚胎時代,亦駢散角出之時代;第三期自魏晉以迄于盛唐,為駢文之全盛時代;第四期自中唐以迄于趙宋,為駢文蛻變之時代,亦駢散并馳之時代;第五期自蒙元以迄于朱明,為駢散文之衰落時代;第六期為有清二百余年,乃駢散文之復興時代。譚家健《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亦將駢文的演變進程分為六個時期:萌芽期、形成期、大盛期、駢散反復斗爭時期、衰落期、中興期。一般認為,駢文文體萌芽于先秦兩漢,形成于魏晉,成熟并興盛于南北朝,變異于唐宋1,衰落于元明,至清代則趨于復興。

        先秦時期,文章奇偶句并行,不分駢散體,無論經(jīng)書還是子史之作,都有一些偶句融于奇句之中。鐘濤分析這些偶句的特點說:“首先,大部分都是句意相偶,而非結構相偶。其次,多數(shù)偶句與其說是對句,不如說是排比句,與駢文對句的性質(zhì)并不相同。最后,即便是這種并非嚴格意義的偶句,在一篇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大。具有一定數(shù)量偶句的文章,在先秦散文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保?2]按《文心雕龍·麗辭》,這些對句皆屬自然而成,非如后世駢文對句之刻意經(jīng)營。兩漢時期,出現(xiàn)了駢散分途的跡象。西漢賦及散文的駢化程度相對還淺一點,而到東漢,駢化程度明顯加劇,特別是賦,幾乎全篇駢化,賦以外的散文,駢化的程度也超過西漢。若僅從西漢來看,羅惇曧《文學源流》認為司馬遷與司馬相如正代表了散、駢兩種不同風格:“西京巨子,溯兩司馬。子長原出《左》《國》,俊宕其神;長卿系出《詩》《騷》,麗密其體。別其外貌,未能強同,要其材力冠絕,通閎相征,一為散體之宗,一為駢文之祖?!保?1]622若從兩漢史傳文來看,司馬遷《史記》與班固《漢書》亦可顯示出漢代散、駢兩種不同文風開始出現(xiàn)分歧,并且對后代的駢文與散文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關于東漢散文駢化加劇的表現(xiàn),一在于注重文辭的整齊華美,二在于用典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駢文在兩漢雖未形成,但文章句式益趨齊整,駢化幅度逐步增大,已預示著駢文之體式即將形成。時至建安魏晉,散文更加講究對偶、用典與藻飾,駢化勢頭較之東漢有增無減,駢文已初步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shù)曹植的賦、章表、書信以及陸機的賦、連珠、表、論、序、頌等各體文章。東晉時期,由于受玄學思潮的影響,詩賦與散文往往注重說理的內(nèi)容,雕琢之風有所減退,文章的駢化勢頭有所削弱,但也有一些作品顯示出較濃的駢儷氣息。魏晉時駢文雖已初步形成,但數(shù)量很少,所以文章仍以散文為主。南北朝以迄初盛唐,駢文成熟并逐漸走向興盛,數(shù)量大增,勢頭蓋過散文。自盛唐張說、蘇颋的駢文不務華辭麗藻,少用典,以典雅凝重、渾化自然見長,實用性逐漸增強,預示著駢文形式即將發(fā)生變化。中唐韓柳古文運動興起后,駢文受到壓制,陸贄對其形式進行改革,基本上不用典,一掃繁縟復雜之習,明白曉暢,平易自然,氣勢充沛,切于時用。經(jīng)過陸贄改革后的駢文,駢偶形式雖未改變,但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大大增強,審美功能則明顯削弱,散文化因素趨于增多。北宋古文運動以后的四六文實際上承接了中唐陸贄改革后的新體駢文,它不再追求精切的屬對、繁密的用典及華麗的辭藻,而是散行氣勢逐漸增強,實用性也更突出。如歐陽修的四六文不用古語、故事,不求對仗精切,以文體為對,重敘述,融散文的氣勢于其中。蘇軾則深得歐陽修以散入駢之法的精髓,經(jīng)過進一步開拓與完善,創(chuàng)造出與六朝、唐完全不同風貌的駢文。南宋四六,前期文風與北宋歐、蘇相近,屬于散文化傾向明顯的駢文;而后期則又追求謹嚴的格律和精工的對仗,雖歸于工整,但氣格卑弱,形式凝滯僵化,故無足稱道。自宋以后,駢文非但無新意可言,而且愈趨狹隘。元、明時期,已極度衰落。《四六叢話·凡例》論及這一時期的駢文發(fā)展狀況說:“四六至南宋之末,菁華已竭。元朝作者寥寥,僅沿余波。至明代經(jīng)義興而聲偶不講,其時所用書啟表聯(lián),多門面習套,無復作家風韻?!保?]11元代俗文學較發(fā)達,駢文于是不振,這除與文章發(fā)展規(guī)律有關之外,異族入主中原,輕視漢族的傳統(tǒng)文學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時至明代,駢文僅用于科舉考試,故習駢文者純?yōu)閼?,況且多是根據(jù)題目敷衍以成文,毫無生趣,遂使駢體陷入粗陋不堪的境地。劉麟生說:“元以異族入主中原,……曲子最擅勝場……至駢文則闃焉無聞,以四六論,可謂一浩劫也。明代文學稱盛,而模仿之作居多,創(chuàng)造之意為少,以言駢文,粗制濫造,庸廓膚淺,雖有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保?]94駢文自宋代以后即趨于全面衰落,偶有少量作品,也乏善可陳,時至清代則出現(xiàn)了復興的局面。言其復興,只是與元明駢文的消沉狀況相對而言,作家作品數(shù)量增加,甚或有名篇佳制出現(xiàn)。若以創(chuàng)作成就而言,清人駢文基本沿襲六朝或唐宋的藝術技巧,幾乎沒有獨創(chuàng),因此難以超越前代。梁啟超曾說:“清人頗自夸其駢文,其實極工者僅一汪中,次則龔自珍、譚嗣同。其最著名之胡天游、邵齊燾、洪亮吉輩,已堆垛柔曼無生氣,余子更不足道?!保?3]即使如此,卻不能抹殺清代駢文的起衰振弊之功。

        駢文文體在歷代的演進情況大致如上所述,教師在課堂上若能對其加以細致的梳理與闡釋,顯然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種文體對文學的貢獻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二)闡釋駢文的文體特征與美學功能,理清駢文與其他概念或文體的關系

        駢文的文體特征及其美學功能也是駢文教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講解時也應該做到準確全面。駢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類型,其體制特征自然有別于其他文類;又駢文作為美文之一種,固然具有顯著的美學功能。關于駢文的文體特征,亦即其形式要素(或稱形式技巧、修辭手法、修辭形態(tài)、審美形態(tài)、表現(xiàn)手法、構成要件),歷來論者皆無異說,均圍繞對偶、用典、藻飾、聲律四要素發(fā)論。這四種要素在散文中有時也會出現(xiàn),只不過駢文對此更加講究,尤其是成熟期的駢文。四要素并非同時出現(xiàn),對偶最早,用典、藻飾、聲律后出。至駢文成熟時的徐陵、庾信之作,對四要素的追求精益求精,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駢文的形式美亦臻于極致。對偶為駢文的質(zhì)的要素,文中的對句數(shù)量必須占據(jù)壓倒性優(yōu)勢,否則不能稱為駢文。“所謂對偶,就是用語法結構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節(jié)數(shù)目完全相同的一對句子,來表達一個相對立或相對稱的意思?!保?4]關于對偶的類型,《文心雕龍·麗辭》提出言對、事對、反對、正對四種,并對其難易、優(yōu)劣加以區(qū)分,認為言對易、事對難、反對優(yōu)、正對劣。清人程杲《四六叢話序》則提出單對、偶對、長偶對、借對、巧對、虛實對、流水對、各句自對八種。無論使用哪一種對偶類型,從美學功能來看,都是為了追求均衡美、對稱美。按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徐庾與駢體》:“駢文是一種表現(xiàn)形式美的文體,對偶所呈現(xiàn)的感覺是一種意態(tài)和感覺的均衡,是對稱的美。”[25]莫道才《駢文通論》則從古典美學的和諧理念出發(fā),認為對偶技巧也體現(xiàn)出和諧之美,其說或亦有理。對偶作為一種修辭技巧,對于美化駢文、增強表現(xiàn)力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過分講究、規(guī)定過嚴,反成為文之弊,甚至將駢文創(chuàng)作化為文字游戲。另外,如果一篇文章中通篇運用對偶,也會顯得凝滯僵化甚至文氣不通。用典非駢文專有,在詩、詞、曲、賦、散文等各體文學作品中都可見到征引古人古事之例,但駢文最注重用典,有時甚至是一句一典或一句數(shù)典,如此一來,用典繁密就成為駢文的一個突出特點。陸贄駢文用典極少,加之不重雕藻,故后世駢文選本不承認其為駢文而不予選錄。一般來說,駢文用典包括用事(事典)與用詞(語典)兩種,具體方法則有明用、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等。駢文用典的作用在于以少概多,以簡馭繁,即用簡潔的文字表達復雜的意思,賦予作品以含蓄性、象征性與趣味性,從而提高其文學價值。駢文用典具有突出的美學功能,它可以使文章顯得凝練、含蓄、典雅、委婉,體現(xiàn)出較高的美學價值。駢文用典貴在適當,意在言外,妙于融化,靈活貼切,高妙自然,雖多而不繁,毫無饾饤堆積之弊,此為用典之上乘境界。若用典不當,不僅難得其美,反而會嚴重影響表達效果。駢文為美文,自然特重華辭麗藻,這也是后世學者斥責其為浮靡華艷、空洞無物的形式主義文體的根本原因。以修辭技巧言之,講究雕琢華麗辭藻,亦可稱為藻飾。魏晉六朝時期,崇尚華麗、講求形式美的文風盛行,駢文于此時產(chǎn)生、發(fā)展并趨于成熟,自然不可避免地注重藻飾、追求文采。文家著意于煉字煉詞,殫精竭慮,刻意經(jīng)營,極力尋求色澤濃艷、富艷無比的語詞。藻飾的具體方式不一而足,如色彩藻飾、形態(tài)藻飾、數(shù)量藻飾、比擬藻飾、摹狀藻飾、鋪排藻飾、代字藻飾等。無論采取哪種藻飾方式,從美學功能來看,都是為了獲得辭藻上的華麗之美。恰當?shù)脑屣椆倘豢梢栽黾玉壩牡拿栏?,但也要考慮到表情達意的需要。如果是“文艷質(zhì)寡”“繁采寡情”“文尚聲華,漸爽情實”,一意驅(qū)遣華麗辭藻,不顧情感抒發(fā)或表達旨意,則不可取。有鑒于此,六朝文學批評家劉勰、蕭統(tǒng)等人都提倡文質(zhì)相稱的境界。聲律亦為駢文之一要素,如果說藻飾為“煉色”,那么聲律則為“選聲”。六朝駢文的上乘之作既重“煉色”,又重“選聲”,如庾信、徐陵等人之文,莫不如此。文章對聲韻之美的追求是隨著聲韻學的發(fā)展而逐漸走向嚴格的。一般所說的聲韻包括句末押腳韻和句中講平仄兩方面,對駢文而言,雖有句末押腳韻的,如誄、碑、頌、贊、箴、銘諸體,但更多地還是指向句中的平仄格律。自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提出詳細的平仄格律規(guī)則后,駢文創(chuàng)作遂開始注重嚴謹?shù)母衤?,至于徐、庾,對聲律的講求日臻完美,真正做到了音韻調(diào)協(xié)。從美學功能來看,通過句中節(jié)奏點上的字的平聲和仄聲的相間相對、交錯搭配使用,于此獲得了聲韻和諧的音樂美。

        教師在授課時若能詳細分析詮釋駢文的每一種文體特征及其相應的美學功能,則可使學生從深層次認知駢文的體制并真正領會其之所以為美文的原因。

        理清駢文與其他概念或文體的關系,也是駢文教學研究中需要探討的問題。除駢文外,常見的概念或文體還有韻文、散文、古文、辭賦、小說、戲曲等,辨析駢文與這些概念或文體之間的關系,無疑也是很有價值的。韻文一般指押腳韻的文類,如詩、詞、曲、賦等,再參照六朝文、筆理論,有韻為文,無韻為筆,其文是指押腳韻的文體,即韻文,結合時人的理解,自應包括詩、賦、頌、贊、箴、銘、誄等。詩、賦以外,后幾種文體多押腳韻,只是有時駢體行文,有時散體行文,在不同時代呈現(xiàn)出駢、散兩種體式,而在六朝時期,后幾種文體的文章多屬駢文。由此可見,駢文與韻文有重合部分,存在交集。關于散文,學界的理解有兩種:一為古代意義的散文,是指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與聲律的文章,又稱散體文,據(jù)此可知,駢文與散文是平行的兩種文體,二者不存在重合的部分。二為現(xiàn)代意義的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體,這就意味著將古代散體文與駢文都歸入散文范疇,這是一種廣義的散文觀念。從這一層意義上來看,駢文顯然應隸屬于散文。古文是指古代意義的散文(散體文),即如中唐古文運動中的那種奇句單行風格的文章,據(jù)此則見,駢文與古文亦為平行關系,沒有交集。駢文與辭賦有著密切的關系,當然,這與辭賦善于鋪陳描寫、雕琢辭藻的特點有關。按劉熙載《藝概·賦概》:“賦起于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斯于千態(tài)萬狀,層見迭出者,吐無不暢,暢無或竭?!保?6]朱光潛也解釋說:“賦側重橫斷面的描寫,要把空間中紛陳對峙的事物情態(tài)都和盤托出,所以最容易走上排偶的路?!保?7]185“意義的排偶和聲音的對仗都發(fā)源于詞賦,后來分向詩和散文兩方面流灌。”[27]196正因辭賦易于鋪陳雕飾,故最容易駢化,而這也恰好符合駢文追求對仗藻繪的特點。由上可見,文章的駢儷化現(xiàn)象最早是從辭賦開始的,而后延伸到辭賦以外的散文。魏晉六朝時期,兩漢古賦演變?yōu)轳壻x,駢賦除必須押腳韻外,其他特征完全同于駢文(駢文可以不押腳韻),此見駢文包含駢賦。其實,自駢文、駢賦形成后,二者即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致使許多駢文都呈現(xiàn)出明顯的賦化傾向,如陸機《辯亡論》、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孔稚珪《北山移文》、劉峻《廣絕交論》《東陽金華山棲志》等。駢文自形成后,其駢儷形式、善于鋪陳描寫及講究藻飾等對唐代的傳奇小說、宋元話本及明清小說都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在小說中的場面描寫、環(huán)境渲染和人物刻畫方面,都可以看到明顯的駢文因素。此見小說創(chuàng)作對駢文技巧的借鑒。另外,駢文對元代雜劇、明清戲曲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細觀戲曲中的駢語儷句,則可知其詳情。

        駢文與其他概念或文體之間的關系即如上述,可以說是異同互見。其中,駢文與韻文有相同的部分,存在交集,屬于相交關系;駢文與古文、古代意義的散文都是完全不同的,屬于對立關系或平行(并列)關系;駢文與現(xiàn)代意義的散文屬于被包含關系,即前者包含于后者之中。駢文與辭賦的關系極為密切,與賦以外的散文相比,賦最早駢儷化,并演變成為駢賦(駢文),此見部分駢文是由辭賦發(fā)展而成。一旦駢賦、駢文形成,二者之間又相互影響,除駢賦必須押韻、駢文可押韻可不押韻外,二者的體制特征基本上趨于一致,從關系來看,駢文顯然包含駢賦,而駢賦卻不能包含駢文。駢文于六朝時期成熟之后,其對偶、藻飾等技巧深刻影響到后世的小說、戲曲等文體,故在小說、戲曲中常常見到大段的排偶句,這些句子完全可以視為駢文與小說、戲曲的相同(重合)部分,此見駢文與小說、戲曲也存在相交關系。此類問題屬于駢文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僅靠學生自學是不夠的,所以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細致講解,才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其實,教師在駢文教學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以上所論僅僅是選取了少數(shù)幾個方面予以概括分析。另外,關于駢文文獻、駢文理論、駢文流派、駢文作家、具體駢文文體、駢文與地域文化的關系等,都是值得深入發(fā)掘的問題。教師在駢文教學研究中應該盡力拓寬學生的理論知識面與閱讀范圍,引導他們在學習與閱讀中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學習駢文的主動性,從而不斷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M].舒蕪,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

        [2]王志堅.四六法海[M].刻本.歙縣:戴德堂,1627(天啟七年):序.

        [3]孫梅.四六叢話[M].李金松,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4]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302.

        [5]游國恩,王起,蕭滌非,等.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278.

        [6]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2-3.

        [7]孫德謙.六朝麗指[M]//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九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8]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9.

        [9]劉麟生.中國駢文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0]劉麟生.駢文學[M].??冢汉D铣霭嫔纾?994:26.

        [11]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七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73.

        [12]張仁青.駢文學[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13]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M].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52.

        [14]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078.

        [16]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362.

        [17]李兆洛.駢體文鈔[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19.

        [18]曾國藩.送周荇農(nóng)南歸序[M]//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162.

        [19]章太炎.國故論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1.

        [20]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590.

        [21]羅惇曧.文學源流[G]//簡夷之.中國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2]鐘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56.

        [23]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2.

        [24]尹恭弘.駢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18-19.

        [25]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9.

        [26]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6.

        [27]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Reflections on Parallel Prose Teaching in the History of?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Tao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rallel prose is ranked behind poetry and prose, and its importance is weakened to a large extent.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particularity, parallel pros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res, such as poetry, which is of pure literary style. In the current editions of literary history textbooks, the discussion of parallel prose is much briefer than that of poetry. The reason for this is perhap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ure literary concep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prose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that is, focusing on the beauty in form, gorgeous rhetoric, dense allusions, strict tonal patterns and refined couplet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form often results in the neglection of the content, thus attracting the criticism of formalism. In addition, many teachers are intimidated by the large number of allusions and unfamiliar words and phrases in parallel prose, and intentionally avoid talking about it, which leads to a lack of attention to parallel prose in teaching. In view of this, in futur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conceptions, have the courage to make breakthroughs and strive for innovation, constantly increase their efforts to teach parallel prose, analyze and stud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arallel prose in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manner, and explain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aesthetic functions of parallel prose in order to treat it objectively and fairly.

        Key words:history of literature; parallel prose teaching; reflections

        責任編輯 溫優(yōu)華

        色综合自拍|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 十八18禁国产精品www| 啪啪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又色又爽又黄高潮的免费视频|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七十六+老熟妇|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 四季极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久久| 一进一出一爽又粗又大| 中国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一区| 色偷偷激情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va在线观看| 我想看久久久一级黄片| a级国产乱理伦片|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夫妻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人妖| 日韩成人无码v清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日强| 日本中出熟女一区二区| 91九色免费视频网站|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国语|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亚洲天堂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