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張鳳良*,吳 裕,毛常麗,楊 湉,趙 祺
(1.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云南景洪 666100;2.西雙版納云墾澳洲堅果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云南景洪 666100)
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原產(chǎn)于高溫、高濕、靜風的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1],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當溫度低于15℃時,橡膠樹生長基本停止;低于5℃時,會出現(xiàn)枝枯、莖枯、爆皮等寒害癥狀;低于0℃時,受寒嚴重,甚至死亡[2-4]。我國自上個世紀50 年代植膠以來,冬季寒潮低溫對橡膠樹的危害不時發(fā)生,1961 年起至今我國一直在開展橡膠樹抗寒高產(chǎn)選育種工作[5]。開展此項工作首先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鑒定橡膠樹抗寒力,目前最常用的室內(nèi)抗寒鑒定方法為電導法,該方法具有應用廣泛、簡便、結果顯著等特點[6-11]。本研究選用橡膠樹對低溫傷害表現(xiàn)最直觀的樹皮組織作為材料,在同一低溫處理下設置不同處理時長,測定42 份橡膠樹魏克漢種質(zhì)資源樹皮組織在低溫脅迫后的相對電導率,結合樹皮厚度,對持續(xù)低溫下橡膠樹種質(zhì)的耐寒力進行鑒定評價,旨在短期內(nèi)篩選出耐寒力強的橡膠樹種質(zhì)資源,同時為加快橡膠樹抗寒性選育種、降低選育種成本提供一定理論依據(jù)。
選用“農(nóng)業(yè)部景洪橡膠樹種質(zhì)資源圃”苗圃地內(nèi)42 份橡膠樹魏克漢種質(zhì)資源一年生嫁接無性系作為試驗材料。所有苗木均為2020 年采集芽條,以GT1 開放授粉實生苗為砧木芽接繁殖成無性系,并于2021 年4 月鋸干,按株行距0.6 m×0.8 m 育苗保留。苗圃地按照常規(guī)育苗管理,苗木生長良好。試驗于2022 年2 月下旬進行,每個無性系選取長勢基本一致的由頂部向下第三個葉蓬所在的枝條(生長狀態(tài)處于半木質(zhì)化)作為材料。
1.2.1 樣品采集及低溫處理方法
每份橡膠樹種質(zhì)選取3 株長勢均勻且健康的植株進行采樣及編號,采集好的枝條隨即放到便攜式冷藏箱內(nèi)。帶回實驗室后先用洗潔精將枝條上的雜質(zhì)快速清洗干凈,再用雙蒸水沖洗干凈后吸干水分,隨即測定枝條韌皮部的相對電導率及樹皮厚度。
將所有取過樣的枝條放入設定溫度為-2℃的人工低溫培養(yǎng)箱內(nèi),按照低溫處理時間設置5 個時間梯度:8 h、16 h、18 h、21 h 和24 h。為保證取樣的相對一致性,所有處理均用同一批枝條,每個處理設3 個重復,以未經(jīng)處理的作為對照。
1.2.2 相對電導率及樹皮厚度測定方法
相對電導率測定:取樣時注意避開枝條上的芽眼,用美工刀準確裁取0.5 cm×1.0 cm 的小方塊樹皮,同一時間處理的每個無性系共裁取6 個小片,一個試管中放入2 片,加入超純水20 mL,蓋上試管蓋后混合均勻,室溫放置24 h,期間注意搖勻數(shù)次。采用SG3-ELK 型便攜式電導率儀測出浸提液的初始電導值(E1),再蓋上試管蓋放入沸水浴,煮沸0.5 h 取出,冷卻至室溫測其終電導值(E2),同時測出雙蒸水的電導值(E0)。按以下計算公式計算出相對電導率:
相對電導率REC(%)=(E1-E0)/(E2-E0)×100%
樹皮厚度測量:從枝條中部裁取小塊樹皮,用游標卡尺測量樹皮厚度,重復3 次,測量時避開芽眼。
1.2.3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03 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用SPSS 23.0 對數(shù)據(jù)進行非線性回歸擬合、相關性及聚類分析。按Logistic 方程Y=K/(1+ae-bt) 進行非線性回歸擬合,其中:Y為低溫處理下的橡膠樹組織相對電導率,t為處理時間,K、a、b 為參數(shù),K 為Y的最大極限值。由擬合出的方程計算出當Y為50%時對應的時間t值,即為橡膠樹枝條樹皮組織半致死時間LT50。半致死時間越長,該樹種耐寒性越強。
所測42 份種質(zhì)相對電導率的變化情況詳見表1,-2℃低溫下,隨著低溫處理時間的延長,橡膠樹樹皮組織細胞的膜透性增大,電解質(zhì)滲透率隨之增加,相對電導率呈不同程度的“S”型上升趨勢。在8 h 時,相對電導率均值為32.79%,與對照相比,相對電導率值增加了6.08 個百分點,受寒害程度較??;16 h 時,已有6 份種質(zhì)(占總種質(zhì)14.28%)相對電導率超過50%,其中最大的已達到82.00%(64 號種質(zhì)),說明這6 份種質(zhì)的耐寒性表現(xiàn)最差;在18 h 時,相對電導率均值為49.89%,已接近50%,且21 h 時,有17 份種質(zhì)相對電導率超過50%,18~21 h 時間段為多數(shù)種質(zhì)的耐寒能力敏感期;在24 h 時,40 份種質(zhì)的相對電導率已超過50%,且均值已高達85.02%,表現(xiàn)出對此低溫時長的極不耐受,僅19 號(44.13%)和20 號(49.28%)種質(zhì)表現(xiàn)出較強的耐寒能力。
表1 42份橡膠樹種質(zhì)持續(xù)低溫處理下相對電導率變化、耐寒性及樹皮厚度比較
根據(jù)Logistic 方程Y=K/(1+ae-bt) 進行擬合,對橡膠樹枝條半致死時間(LT50)進行計算(表1),42 份種質(zhì)的半致死時間變幅為9.34~30.49 h,變幅較大;Logistic 方程擬合度R2均值為0.800,擬合效果較好;半致死時間均值為17.76 h,半致死時間高于18 h 的種質(zhì)有15 份,此時間點進行耐寒性種質(zhì)篩選的入選率為35.71%;高于21 h 的有6 份種質(zhì),占比為14.29%。
對42 份橡膠樹種質(zhì)資源的不同低溫處理時長下的相對電導率與半致死時間、樹皮厚度進行相關性分析(表2)可知:-2℃低溫下,持續(xù)處理16 h、18 h 及21 h 三個時間段的相對電導率值均互相呈極顯著(P<0.01)正相關;半致死時間與5個不同處理時間段的相對電導率均呈極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最大的是21 h 的;由表1 可知,所測42 份種質(zhì)的樹皮厚度在0.47~0.92 mm,變幅較大,均值0.66 mm,樹皮厚度與半致死時間呈顯著(P<0.05)正相關,說明樹皮越厚,可能半致死時間越長;而與處理24 h 的相對電導率值呈顯著負相關,表明樹皮越厚可能對低溫的耐受性更強。
表2 各低溫處理時長下的相對電導率與半致死時間、樹皮厚度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jù)42 份橡膠樹種質(zhì)資源的半致死時間,利用歐式距離(Euclidean distance)法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圖1。聚類結果表明,當聚類閾值在5 左右的位置時,可將42 份種質(zhì)資源聚類成3 大組。其中第一組包含34 份種質(zhì),占比最大(80.95%),結合表1 可知,該組的特點是耐寒性中等,該組下又可以劃分為2 個小組,耐寒性中上的有8 份,占總?cè)后w的19.05%,中下的有26 份,占總?cè)后w的45.24%,耐寒性較強的種質(zhì)占比相對較少。第2大組包含6 份種質(zhì)資源,耐寒性最差。第3 大組僅2 份種質(zhì),耐寒性最強,占比僅4.76%。
圖1 42份橡膠樹種質(zhì)資源耐寒性聚類圖
本試驗通過同一低溫下不同時長處理,對42份橡膠樹魏克漢種質(zhì)資源進行耐寒性比較,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各無性系枝條組織相對電導率呈“S”型變化趨勢。當處理時間為18 h 時,相對電導率的均值已近50%,整體開始表現(xiàn)對低溫的不耐受性,與本課題組之前結果(選用4 個品種進行室內(nèi)抗寒性測定,結果為以-2℃低溫處理15 h的條件快速鑒定橡膠樹種質(zhì)抗寒性[12])存在一些差異,有待進一步探索驗證。
不同無性系的樹皮厚度變幅較大,且與半致死時間呈顯著正相關,樹皮厚度越厚,耐寒性表現(xiàn)越強,與本課題組之前的研究結果相符[8],進一步說明在抗寒鑒定時可將樹皮厚度列為表觀形態(tài)篩選指標。
42 份種質(zhì)的半致死時間在9.34~30.49 h,各無性系間差異較大,均值為17.76 h,半致死時間高于18 h 的種質(zhì)有15 份,占總?cè)后w的35.71%。從半致死時間的聚類分析來看,耐寒性表現(xiàn)最強的一組僅2 份種質(zhì),分別是170 號和189 號;耐寒性最差的有6 份;耐寒性中下等的無性系占比最多,占45.24%。從聚類占比可知,總?cè)后w中耐寒性強的種質(zhì)相對偏少??紤]到橡膠樹對低溫脅迫時間段表現(xiàn)出的敏感性,根據(jù)本試驗結果,可選取在-2℃低溫下處理18~21 h 來快速篩選出耐寒性較強的種質(zhì)。
在同一低溫、不同處理時長條件下對大批量的橡膠樹種質(zhì)資源進行耐寒性鑒定具有省時省力、操作性強等特點。本研究僅對一年生苗期的耐寒性進行鑒定,后期可探討將此方法進一步運用于橡膠樹不同林齡的抗寒鑒定上,為縮短抗寒種質(zhì)鑒定時間及提高鑒定準確性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