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文文
幼兒園田野課程以自然主義教育理念為基礎,以自然資源為依托,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讓幼兒走進自然、感知自然、探索自然,從而釋放幼兒的天性,萌發(fā)幼兒熱愛生活的情感,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田野課程,就是課程實施以自然資源為依托。如果沒有田野和大自然,那么“田野課程”將無法實施,這是田野課程開展的基礎。幼兒園田野課程就是打破“禁錮”,讓幼兒走出室內(nèi)、擁抱自然。例如,教師帶領幼兒走進種植地,種植農(nóng)作物、飼養(yǎng)小動物,給農(nóng)作物澆水、觀察植物的生長、采摘果實、品嘗豐收的喜悅……讓幼兒在大自然中活動、與自然對話,了解自然的秘密。
在幼兒園田野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是主角,他們是天生的觀察者,能夠主動發(fā)現(xiàn)下雨天來臨前螞蟻忙碌的身影;他們會發(fā)現(xiàn)陽光在不同的時間段投下的影子是不同的;他們會敏銳地捕捉到夏日里第一顆楊梅隱藏在綠葉叢中,繼而一起探究采摘楊梅的方式……他們行走在大自然中,諸多知識不是教師告知的,而是主動參與建構的。
田野課程的體系是邏輯的、系統(tǒng)的、整合的,是有深度的,不是零星的、雜亂的。在課程實施中,教師要發(fā)揮教育者的作用,做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引路人,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瞄準教育契機,將課程生發(fā),將課程做活,將課程推向深入的同時,整合五大領域內(nèi)容,讓幼兒獲得全面發(fā)展。
受到生活范圍的制約,很多幼兒缺乏對自然生態(tài)的真實體驗。他們不知道土豆和花生的果實長在哪里,也無法辨別黃瓜和絲瓜,更無法體驗到農(nóng)民的辛苦……田野課程的打造,讓幼兒有充足的機會接觸自然,親身參與,體驗勞動,探索各種現(xiàn)象,獲得基本的科學認知。
田野課程的實施為學前兒童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給植物澆水施肥、除草除蟲、收割莊稼、分享勞動成果,更加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而樹立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同時,種植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之間的互相幫助、團結一致、克服困難、學會分享的良好品質(zhì)。
大自然是藝術殿堂,蘊藏著豐富的審美教育因素,是培養(yǎng)幼兒審美能力的有效載體。在田野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欣賞油菜花田,鼓勵幼兒用藝術的形式如寫生、水粉畫再現(xiàn)自然之美,用歌唱的方式抒發(fā)春天的生機,用舞蹈再現(xiàn)蝴蝶翩翩起舞……幼兒沉浸在美的世界中,與自然充分互動,與藝術展開對話。不僅陶冶了情操,還提高了審美能力。
在實施田野課程時,教師首先要保障幼兒的安全。愛玩是幼兒的天性,但是幼兒年齡小,難以保護自己。如果教師的安全意識不強,幼兒可能會受到傷害。所以,教師要組織安全教育,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讓幼兒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例如,玩沙時不能揚沙;采摘楊梅時要注意正確使用梯子;烤山藥時注意方法,不隨意玩火。教師只有保障了安全性,才能順利開展田野課程。
學前兒童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學習的注意力較差。因此,在開展田野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自然資源和情境教學結合起來,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從而促進幼兒的學習。例如,教師創(chuàng)設了游戲情境“摘枇杷比賽”:幼兒分兩組,每組自行探索采摘枇杷的方式,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刺激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尋找工具、互幫互助,成功完成了采摘任務,也達成了教師本次活動的目標預設。
教師要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教師要做到不粗暴地介入活動,讓幼兒在田野中自由探索,自主發(fā)現(xiàn)。例如,幼兒喜歡玩泥巴,在活動中弄了一身泥巴。教師不能因為嫌棄幼兒弄臟了環(huán)境,就粗暴地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再如,在散步時,有的幼兒對一只蟲子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就要抓住教育契機,為幼兒接下來的探究提供有效支持,做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田野課程不是簡單地讓幼兒駐足在田野里。在課程實施期間,教師要有目標意識,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自然資源為依托,將課程進行整合,支持、引導幼兒深入學習。例如,在項目化生成學習活動“‘桃’醉其中”中,幼兒發(fā)現(xiàn)盛開的桃花,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下,幼兒進一步認識桃花,從顏色、氣味、花開季節(jié)著手,區(qū)分桃花與梅花的不同。接下來,教師整合五大領域,帶領幼兒制作手工桃花、熟讀桃花故事、研究制作桃花口紅、跳桃花舞,等等。
家長同樣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在田野課程實施中,教師要重視家長資源的利用,邀請家長參與課程。例如,在種植番茄的過程中,教師邀請班級里有經(jīng)驗的家長給幼兒傳授種植經(jīng)驗。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要做有心人,篩選適合幼兒的本地鄉(xiāng)土資源,構建彰顯幼兒園鮮明特色的田野課程體系。我園地處江南,泰伯精神廣為流傳。每年清明和中秋,家家戶戶會利用小麥制作青白團子和麥餅以紀念泰伯禮讓仁孝、清廉守信的精神。教師就可將這種富有特色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引進到園所田野課程中,通過種小麥、摘麥葉、打青水、磨面粉、做團子、烤麥餅、爬鴻山、瞻仰泰伯墓等一系列活動,弘揚泰伯精神。我園附近有多個葡萄園,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葡萄節(jié),教師可以構建以“葡萄”為主題的園本田野特色課程,帶領幼兒在園所自留地種植葡萄,見證葡萄的成長,認識葡萄品種,制作葡萄美食。這些活動既貼近幼兒實際生活,又豐富了特色園本課程,在無形中傳承和弘揚了家鄉(xiāng)文化。
對幼兒來說,田野課程是一種對大自然的親近、對生命的啟蒙。教師要不斷提升幼兒園田野課程的質(zhì)量,推動幼兒園田野課程實施。讓我們追隨幼兒的腳步,回歸田野,在廣袤無垠的田壟上縱情奔跑,不斷豐盈幼兒的心靈,讓他們收獲快樂、成長和“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