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榮華
魯迅先生曾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們的確很難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這個世界有很多因冷漠造就的悲劇。但那些自然破壞的創(chuàng)傷、民族苦難的記憶、文明崩塌的恐懼化作歷史的哭聲,一聲一聲疊加,從如嬰孩嗚咽到如海潮澎湃,莫名地叩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猛然驚醒。原來,“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不要辜負每一滴眼淚背后的教訓,讓我們用晶瑩的淚珠,為自己換取一張永恒的笑臉。
摘抄筆記
多少個早晨,我目睹田野上影影綽綽的荷鋤者,他們真實得近乎虛無。他們沒有聲音,也沒有其他聲音喚醒他們。這是一群真正的勞動者,從黑暗中爬起來,操一把锨便下地干活了。
我不敢相信他們是人。
他們是影子,把更深長的影子投在大地上。
他們是從人那里回來的一個個肉身,是回來干活的。
他們沒有蘇醒。
(摘自劉亮程《黃沙梁》)
摘抄理由
中國有無數(shù)個像黃沙梁般隱沒在國家版圖中的小村莊,更有無數(shù)個無休止地埋身勞動,卻在勞動中隱沒于塵土的普通勞動者。他們沒有聲音,他們“像草一樣,一個季節(jié)一個季節(jié)地荒涼下去”,但他們從不放棄勞動,從不放棄土地。他們的貧窮、孱弱、遲鈍、執(zhí)拗,像悶鼓嗡響。作者用夢囈式的語言表達對鄉(xiāng)村生活哲學式的思考,引導讀者去關注、審視我們的來路,守護那片帶給我們憂愁與快樂的故土。
摘抄筆記
我們走入山谷,沿著小溪,走兩三里到了水源,轉(zhuǎn)上山坡,便是我們居住的地方。但是我們從城內(nèi)向這里來的中途,忽然覺得踏上了一條舊路。那條路用石塊砌成,從距谷口還有四五里遠的一個村莊里伸出,向山谷這邊引來,先是斷斷續(xù)續(xù),隨后就隱隱約約地消失了。我想,這條石路一定有一個時期宛宛轉(zhuǎn)轉(zhuǎn)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內(nèi)溪水的兩旁,現(xiàn)在只有樹木的地帶,曾經(jīng)有過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經(jīng)有過田園。
過了許久,我才知道,這里實際上有過村落。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毀滅了呢,還是漸漸地凋零下去,我們都無從知道。我們沒有方法去追尋它們,只有在草木之間感到一些它們的余韻。
(摘自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
摘抄理由
作者生動細膩地描繪了自己山居時看到的一些尋常景象,石路、溪水、草坡……這些山野之景讓讀者在山村感受到精神的洗禮。但這樣的山村卻“消逝了”。唯有無聲的溪源、瘋長的野草、蜿蜒的亂石路還在眼前,它們經(jīng)歷時間的洗禮,見證了一個山村的熱鬧與沉寂,存現(xiàn)與消逝。作者用清新的語言為讀者構(gòu)筑出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藝術(shù)空間,給回不去故鄉(xiāng)的人一個靈魂的依托。
摘抄筆記
馬靜靜地停在那里,連尾巴也不甩擺一下。也不去用嘴觸一觸“石磙”,就連眼睛它也不遠看一下,同時它也不怕什么工作,工作來的時候,它就安心去開始;……主人打了它,用鞭子,或是用別的什么,但是它并不暴跳,因為一切過去的年代規(guī)定了它。
(摘自蕭紅《生死場》)
摘抄理由
小說開篇,這匹馬剛剛被強行與它的小馬分離,失去靈魂的安靜莫名地觸動人心。它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人類賜予它的命運,而它的命運何嘗不是黑暗年代社會底層民眾命運的寫照?被時代繩索束上身時,人們對生死麻木不仁,生命如草芥般隕落?!渡缊觥分杏性S多人和動物類比的片段,作家說:“在鄉(xiāng)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边^去鄉(xiāng)村的愚昧落后使人活成動物,成為民族心理中永恒的憂傷。
摘抄筆記
打開樓門,里邊好像被炸彈炸過,滿地是大片的墻皮、磚塊和碎玻璃,可怕的裂縫隨處可見,有的墻壁明顯已經(jīng)震酥了。但墻上的畫,尤其五年前看過而記憶猶新的那些畫,都像老朋友貼著墻排成一排,一幅幅上來親切地歡迎我。打開“古畫版庫”厚厚的鐵門,里邊兩百多塊古畫版整齊的立在木架上,毫發(fā)無損。看到這些在大難中奇跡般的完好無缺的遺存,我的心熠熠地透出光來。
(摘自馮驥才《廢墟里鉆出的綠枝》)
摘抄理由
在一次地震中,綿竹年畫博物館大樓一角垮落,墻體受損嚴重,作者迫不及待進去查看年畫的情況。當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年畫毫發(fā)無損時,欣喜之情充塞心間,猶如廢墟堆中鉆出一枝生氣盈盈的綠枝,溫暖而熾熱。綿竹年畫作為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認識先民社會生活的窗口。它們一旦失去,就如同根本沒有存在過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一大缺失。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太多珍貴的技藝與記憶,還有太多“非遺”陷入困境,讓我們仔細傾聽這無聲的呼喊,為保護“非遺”盡心用力。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