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成
一提起“國”字,往往會讓人聯(lián)想到“復古”的意味。但與以往不同,當前的“國潮”,其實更是大國復興 背景下的文化自覺與自強,是在傳統(tǒng)底子上綻放的創(chuàng) 新之花。概而言之,所謂“國潮”,既要帶有中國特定元素,又得彰顯當下時尚流行特色,傳達出傳統(tǒng)文化走向 國際化的態(tài)度。近幾年,國潮呈現(xiàn)出加速度的發(fā)展趨 勢,90后、00后的“后浪”們以更多新穎的方式,與世界 作親密的接觸和新鮮的互動,與當下的國潮互相成就。
茶鄉(xiāng)“后浪”匠心做好茶
1993年出生的聶霖是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16歲那年正式拜師入門武夷巖茶手工制作技藝。傳統(tǒng)的手工制茶工藝講究,有著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十多道工序。拿炒青工藝來說,面對溫度高達260到280攝氏度的炒鍋,茶人們往往要來回翻炒。聶霖回憶說:“通過我們的雙手去進行反復的炒揉,尤其是剛開始學,一個不注意,手就會貼到鍋面,一貼就是一層皮?!钡珜Σ枞藗兌?,最苦的還不是炒青,是搖青。每一個制茶季,通宵搖青不能停。這也是每一位年輕制茶人邁入這一行業(yè)的必修課。經過十幾年的打磨,聶霖迅速成長,獲評“制茶工程師”職稱,也成為了福建南平市茶青聯(lián)主席。為了讓茶企、茶農致富,聶霖先后牽頭舉辦了武夷巖茶手工制作技藝大賽等各類茶事活動近50場次。茶鄉(xiāng)里的“后浪”,正為武夷山茶產業(yè)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運用示例:作為青年匠人,既要堅持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要守匠心擔使命。制茶師聶霖,16歲開始學習制茶,為了精習炒青工藝手掌整塊皮都被燙脫,通宵搖青,十幾年如一日地練習、琢磨,終成一位合格的“老制茶師”。炒茶講究一個火候,其實凡事都是這樣,火候到了,一切都會水到渠成。這也是聶霖的匠心密碼。
在一招一式中創(chuàng)造美
1997年的苗族姑娘潘雪,是抖音上的網紅,而讓她獲取流量的不是美貌,而是銀飾鍛造。作為苗族銀飾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她從五歲起就對銀飾鍛造產生興趣。真正踏進銀飾鍛造這道門后,潘雪才體會到其中的辛苦。以前她很喜歡做美甲,但是自從干了銀匠,就再也做不了了。一次次拉絲,經常讓她累得直不起腰來。而為了將銀絲擠壓成型,指尖也會被磨破出血。在前輩們的指導和鼓勵下,她咬牙堅持,一招一式反復嘗試,一件件作品終于成型,獲得了肯定。朋友們把她制作的過程拍成了短視頻發(fā)在網上后,很快得到了很多關注。隨著關注度不斷提高,銀飾的訂單也隨之增多,潘雪便找到周邊一些銀匠師傅,和他們一起抱團發(fā)展,給當?shù)貛砜捎^收益。
運用示例:青春點亮夢想,匠心傳承文化。苗族銀飾鍛造技藝是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件苗族傳統(tǒng)銀飾的誕生,需要經歷約960℃的高溫熔煉與千萬次的鍛打,再通過拉絲、編結、鏨刻等30余道工序。貴州凱里26歲的苗族姑娘潘雪,以她的青春匠心和火一般的熱情,用手工銀飾傳承著千年的苗族文化。她把非遺老匠人的作品通過網絡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看到貴州,愛上非遺,讓傳統(tǒng)技藝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余杭“守”藝人“撐”起油紙傘
90后的劉偉學是余杭油紙傘非遺技藝第三代傳承人。余杭油紙傘已有250多年的歷史。2015年,劉偉學不顧家人反對,辭去了設計公司的工作,從爺爺手中接過紙傘技藝傳承的衣缽,跟著老師傅們從頭學習。制作一把油紙傘,要經過鋸竹、刮青、劈骨、糊傘、裝柄等至少70多道工序,劉偉學繼承了其中最難掌握的一項——劈傘骨。“刀下去以后不要斜掉,比如我?guī)煾的芘?0根,我可能只能劈出30根,就是這種區(qū)別?!眲W說。他還在傘面顏色和用材上做起了文章,他在傳統(tǒng)色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調出了春藍、荷葉綠、西塢紅、流云白等經典顏色,將春、夏、秋、冬四季都畫進了油紙傘中。為了讓傘變得更輕盈,他改用壓縮竹做傘骨。為了讓傘更經得起風雨,他又將傳統(tǒng)的桃花紙改為韌度十足的手工皮紙。從業(yè)多年的劉偉學分享自己的感悟說,繁體字“傘”上面是一個大的人,下面聚了四個小的人字,就是把所有的師傅聚攏在一起,才能做出最好的余杭紙傘。
運用示例:改良與創(chuàng)新是不同的。從變化程度上講,前者輕于后者;在同原事物的關聯(lián)上,前者又強于后者。所以,改良可被視為創(chuàng)新的“過渡態(tài)”。余杭油紙傘的非遺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偉學,摸索出余杭油紙傘的多種可能性。在傳統(tǒng)顏色的基礎上他調出了春藍、荷葉綠、西塢紅、流云白等經典顏色,把春、夏、秋、冬畫了進來,給世人呈現(xiàn)了改良的魅力。世事在發(fā)展,改良者必將以持續(xù)不斷的微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最終的煥然一新。
玲瓏瓷“90后掌門人”讓傳承成為潮流
渾身是孔,卻滴水不漏。這是景德鎮(zhèn)四大傳統(tǒng)名瓷之一玲瓏瓷的特別之處。如今,將玲瓏瓷技藝發(fā)揚光大的重擔,落到了呂雅婷這代年輕人身上。玲瓏釉的填制,在整個玲瓏瓷制作過程中最為關鍵,也是呂雅婷的主攻方向。呂雅婷說,玲瓏瓷的每種顏色都有獨家配方,釉料配制比例甚至要精確到0.1克。不過,等待燒窯出爐的過程,仍然有點像開盲盒。三年多時間里,呂雅婷和團隊一起不斷調整比例,經過百余次燒制試驗,終于在傳統(tǒng)白色玲瓏釉基礎上,研制出翡翠微晶玲瓏釉,并申請了國家專利。不過,創(chuàng)新的道路,通常不會一帆風順。呂雅婷嘗試將木料、塑料、不銹鋼等其他材質與陶瓷相結合,改良玲瓏瓷的樣式。這就要求陶瓷坯體厚度控制在1毫米以內,否則無法和其他材質拼到一起。為了這1毫米,研發(fā)團隊產生了分歧,老師傅覺得,這和傳統(tǒng)技藝背道而馳。年輕師傅則認為技術難度太高,根本實現(xiàn)不了。為了驗證可行性,呂雅婷四處拜師學藝,一點點修改,一遍遍嘗試,最終設計出了多種材質融合的陀螺杯、可樂杯等現(xiàn)代玲瓏瓷具。她說:“我覺得事情來了就一件件解決,而不是去想太多,就大膽去做,就是堅信自己用心做,沒有做不好的。”
運用示例:人,要有跟自己死磕的精神,才會獲得成長。景德鎮(zhèn)青花玲瓏制瓷非遺技藝傳人呂雅婷為了改良玲瓏瓷的樣式四處拜師學藝,一點點修改,一遍遍嘗試,最終設計出了多種材質融合的陀螺杯、可樂杯等現(xiàn)代玲瓏瓷具。正是“死磕”,讓呂雅婷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她說:“我覺得事情來了就一件件解決,而不是去想太多,就大膽去做,就是堅信自己用心做,沒有做不好的?!?/p>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