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笑一
摘 要:『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李東陽《自書詩卷》書于明正德年間,曾贈予宋灝。宋灝以其精湛的刻工技藝享譽山右,朱奇源曾囑刻《寶賢堂集古法帖》,與李東陽、喬宇、張潛等人交往甚密,任廣平通判后,又鐫刻《杜少陵集》。宋灝的事跡打破了刻工僅作為工匠的傳統(tǒng)觀念,展現(xiàn)了刻工手藝對于官員成長的影響,同時又表現(xiàn)出官員身份對于刻工聲名的提升作用等。
關鍵詞:李東陽 宋灝 刻工
《自書詩卷》全卷分引首、正文、拖尾三部分。引首周天球題『西涯遺翰』,存印兩方,分別為『周氏公暇』與『止園居士』。正文詩前印七方,分別為『嘉慶御覽之寶』『石渠寶笈』『養(yǎng)心殿鑒藏寶』『聽雨堂印』『長沙』『乾隆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
正文詩一首,八十四字,詩后題寫『芍藥始萌,為鶴所啄,戲成三絕。酒半縱筆為孟清通判書之,西涯翁識?!徽奈膊坑∪剑骸嘿e之』『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七十一峰深處』。拖尾為文徵明跋,跋文尾印兩方:『文徵明印』『雁門世家』;卷尾印一方『朱臥庵收藏印』。
『孟清通判』考略
《自書詩卷》詩后題『酒半縱筆為孟清通判書之』,知此詩是贈予他人之作?!壕瓢肟v筆』可為線索?!壕瓢搿灰鉃椤邯q酒次』,即宴飲數(shù)巡的時候。換言之,此帖是李東陽在較為放松的狀態(tài)下書寫。由此筆者假設,『孟清通判』可能是李東陽親近之人,且官職為通判?!稇崖刺眉分杏涊d:『太原宋生灝手刻先君字法手稿,贈之以詩,時生已授廣平通判矣,正德三年(一五〇八)十二月三日?!籟1]宋灝被授予廣平通判一職,具備了『孟清通判』的可能性。
進一步考證可確認『孟清通判』是宋灝?!稕苤葜匦奕鍖W記》言:『有明正德十六年,涇州知州太原宋灝孟清修復涇州廟學……』[2],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任涇州知州亦符合情理,又『涇州知州太原宋灝孟清』推知宋灝,字孟清?!稕苤葜尽份d『正德十四年,知州宋灝增修西城。』又載『宋灝,山西太原監(jiān)生,(正德)十五年任(知州),增修學宮西城?!籟3]故知『孟清通判』指山西宋灝任廣平通判時的稱謂。
宋灝的刻工手藝與官場交往事跡
宋灝在與達官顯貴的交往中,其刻工手藝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是改變了宋灝的一生。雖然宋灝相關記載甚少,亦難見到此人與他人之間的書信往來,但是正如古人信奉書法刻石存之不朽,宋灝的名字留在了他經(jīng)手的石刻上。宋灝揚名便源于《寶賢堂集古法帖》。
經(jīng)歷了元代刻帖的消沉與低迷之后,明廷更重視文治,刻帖也逐步復蘇,迎來宋以后刻帖的又一高峰。由于明代帝王沒有刊行官帖,因此藩王刻帖已有很高地位。其中周王府所刻《東書堂集古法帖》(俗稱《汴帖》)、肅王府所刻《肅府本淳化閣帖》(俗稱《肅帖》)以及晉王府《寶賢堂集古法帖》是當時藩王府集刻的三大叢帖。明初藩王刻帖,底本多來自王府內(nèi)庫,較為珍貴。《寶賢堂集古法帖》是晉莊王朱鐘鉉令世子朱奇源采集舊藏制成。據(jù)朱奇源序中載:『因取《淳化》《絳帖》《大觀太清樓》《寶晉》諸帖,并我朝以書著名者,不下十數(shù)家,暇日同參政王進、副使楊光溥,僉事胡漢、楊文卿,擇其最者,命生員宋灝、劉瑀摹勒上石,厘為十二卷?!籟4]此帖于弘治二年(一四八九)完成,集《淳化》《絳帖》《大觀太清樓》《寶晉》諸帖之精華摹刻而成。
朱奇源在序言中談到晉王府傾盡全府之力,找尋上乘刻本,優(yōu)質(zhì)的刻石以及極為考究的摹勒鐫刻工藝。具有高超技藝的刻工在當時應該不只此一位,而宋灝能夠擔任此等重要、耗時難度的任務,蓋不僅僅是因為其摹刻技藝之高,還因其生員身份。生員身份的刻工,本就較一般刻工不同,筆者推測其在當時已經(jīng)有一定的名氣。朱奇源在序言中將宋灝列出,是藩王對宋灝的肯定和重視,可謂殊榮。這時的宋灝身兼生員身份和高超的刻工手藝,又因此受到藩王府的重視,其所刻成品受到皇帝喜愛,使得宋灝憑借手藝脫穎而出。這也為其與更多權(quán)貴和文人的交往埋下伏筆。
喬宇(一四六四—一五三一),先師楊一清,后師李東陽,文學上『全自李長沙派流出,書法當亦是』,曾在禮部、戶部、吏部任職,《明史》有傳[5]。喬宇《游晉祠》:『初七日起行,過太原城西,以太原人國子生宋灝,善篆而镵石,遂與偕行。』『予與宋生談于柳蔭之下,佳景逸發(fā)。余為詩,俾宋生篆刻于祠內(nèi)之石。』[6]喬宇本是山西人,對宋灝并不陌生,知其『善篆而镵石』,同行游晉祠,并作詩刻于祠內(nèi)。由此可見,宋灝摹刻技藝在山西不僅受到藩王朱奇源的青睞,同鄉(xiāng)官員有摹刻事宜時,也會邀請宋灝作為自己的隨行刻工,進行刻石制作。足見宋灝此時已名揚三晉。
成化二十二年(一四八六),李東陽父親李淳逝于京城。李淳精通楷書,曾學僧人李溥光,著有《大字結(jié)構(gòu)八十四法》。李東陽不忍遺作損毀失傳,便根據(jù)莊簡公所藏修復補訂,請人將父親的遺墨鐫刻成稿,并撰文三篇記錄了手稿找尋、補修、鐫刻,最終以完成稿祭奠先考的全過程。《書先府君遺墨后》云:『越十余年,屬國子生太原宋灝者,摹勒大字勢式,而論例字少又多殘缺,東陽乃手錄于石,而篆題其額曰:﹁憩庵府君字法手稿﹂,并刻焉?!籟7]李東陽修補后,囑托宋灝進行鐫刻。李東陽又作《刻字法手稿成告先考墓文》言:『乃屬太原宋灝,摹勒大字,風神體格,幸免遺訛。東陽仍取全編,手自謄寫,統(tǒng)令上石,數(shù)月而成。』[8]文稿中的大字,先行令宋灝摹勒,風神體格接近原作,沒有訛誤。剩下部分則李東陽親自整理謄寫于石上,再命人摹勒鐫刻,經(jīng)過數(shù)月才制作結(jié)束?!断雀狗傩驴淌指?,感而有述,示兆蕃》云:『有生妙鐫刻,鐵筆隨指爪。經(jīng)時歷冬夏,計日通酉卯。編成眾所嘆,藝絕今應少?!籟9]『有生』則指宋灝,李東陽詩中稱贊其『鐵筆隨指爪』,眾人也認為鐫刻技藝高超,著實罕見。從中不難看出,宋灝憑借刻工技藝從諸多官員中脫穎而出,得到李東陽垂青,為其父鐫刻,進而與李東陽交往頻繁,并由此得到諸官員認可。
李東陽為感謝宋灝鐫刻父親手稿,特意作詩,其中言『摹朱勒石不辭勞,細入秋毫大盈尺?!弧寒斊渫笾杆習r,意匠心師兩無跡。長安俗工不解意,僅有形模少風格?!籟10]詩中充滿感激并對其技藝頗多贊許,認為宋氏鐫刻殘篇斷楮,手稿原意與其刻出來的并無二致,較完整地還原原作風神。此外,還將宋氏與京城刻工比較,指出京城刻工僅能描摹外形,無法領會書者想表達的意思,從側(cè)面烘托出宋灝不僅鐫刻技藝超群,對于書法亦頗有造詣。另外,此詩還涉及宋灝被授予『廣平通判』一事。宋灝『秋闈累舉不一薦,三入長安人未識』,三次進京趕考都未中地,而今終于步入官場,值得慶賀。作為內(nèi)閣首輔的李東陽在宋灝授予官職之后,寫詩感謝慶賀,其中用意值得玩味??坦ね瓿晒ぷ?,主人感謝自是情理,然一般形式多是給錢或者物。李東陽專門寫一首詩感謝宋灝,不僅僅其因手藝超群,更多的是宋灝身份適合以詩文來感謝。
正德三年,宋灝被任命為廣平府通判。張潛于正德四年(一五〇九)升任廣平府知府,重修府文廟。宋灝上京師請紀成績,李東陽撰寫《修建廣平府廟學記》載:『灝亦通字學,手自書刻樹于學宮,以俟后之君子?!籟11]獲得官職后的宋灝遇到官方書刻事務,親自鐫刻,不假手他人。此時的宋氏雖有官職,卻絕非官方刻工。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宋灝參與張潛編《杜少陵集》的校刻工作,『廣平太守張侯用昭……判府宋君孟清實定訛焉……孟清名灝則吾邦之愽能士也。[12]
此版本以詩體編次,校訂甚精,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梢姡螢坦ぜ妓嚥粌H使其在山西鄉(xiāng)黨、朝堂高官中如魚得水,在其日常工作中也起到聯(lián)系上級的作用。
此外,《唐曜重刻夏承碑》載:『予向官京師時,廣平通判山西宋孟清為予言,府學后有一碑,字與此類,予益疑焉?!怀苫迥辏ㄒ凰钠呔牛?,廣平知府發(fā)現(xiàn)此碑后,建『愛古軒』,并將其置于內(nèi),下半截一百一十多個字已經(jīng)毀壞。宋灝任廣平通判時,亦發(fā)現(xiàn)此碑,并告知唐曜。唐曜依遺留下來的拓片,重刻夏承碑置于亭中。宋氏不僅長于鐫刻技藝,對于碑刻字體、年代、特點等也有一定的辨識能力。這從側(cè)面說明,這位具有官員身份刻工知識結(jié)構(gòu)較為完備,其技藝已經(jīng)完全突破手藝的范疇,絕非一般刻工能達到。
官員刻工的特殊性
通過上述梳理得知,宋灝結(jié)交友人至少包括三類:一為藩王,即皇家雇主,給藩王制作的刻帖奠定了其日后結(jié)識官員的基礎;二為李東陽一脈,李東陽學生喬宇、張潛以及康海、李夢陽等的文人團體;三是為官后,與上司之間的交往,跟隨知府張潛修?!抖派倭昙?,向知府唐曜提供夏承碑信息。從其刻石工藝來看,至少有如下幾點值得關注:第一,手藝精湛,參與完成的石刻種類多。大至碑志,如修廟學或與喬宇游,篆刻于祠內(nèi)之石;小至刻帖,如《寶賢堂集古叢帖》摹刻或李東陽父親的字法手稿之鐫刻,宋灝皆能完成。刻帖與石刻相比,更為重視鐫字中點畫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對刻工技藝要求更高,這也突出體現(xiàn)宋灝對于技藝把握的全面。
第二,刻石活動地域廣泛。據(jù)文獻記載梳理出宋灝刻石的地域軌跡:生員時期的山西、通判時期的河北、知州時期的甘肅。完成一件刻石,需要撰、書、采石、摹勒、刻字、檢校等過程,通過前文列舉來看,宋灝可完成摹勒、刻字、檢校等大部分任務,也就是說鐫刻過程不受其他人掣肘,使其去往各地獨自完成鐫刻任務成為可能。另外一方面,『古代刻石技藝往往父子相傳,刻石往往成為一種世襲的職業(yè)?!籟13]現(xiàn)存記錄中,并沒有明確指出宋灝是子承父業(yè)的刻工,也未體現(xiàn)其后人承襲祖業(yè),即宋灝并非像吳門刻工、蘇州刻工那樣是『家族企業(yè)』,不以地域為限制,這也是其可以靈活進行鐫刻活動的另一個原因。
第三,服務群體較為特殊。宋灝制作石刻的對象包括藩王、官員、文人、州府廟學等,鐫刻內(nèi)容從藩王府叢帖到官員、文人私人刻本、刻石,與一般刻工所刻墓志、碑石有一定區(qū)別。其次,所作石刻性質(zhì)亦屬個人、私人行為,于博《明代藩王刻帖性質(zhì)考辯》中指出《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刻工宋灝非官員、非官署刻工,此刻帖為私人性質(zhì)。[14]
筆者竊以為是,即使在擁有官職后,所作石刻仍屬私人范疇。
第四,做官前后均親自鐫刻,不認為從事刻工活動有失體面?!核我院蟮目坦?,除了少數(shù)任職于官署并有專任職銜外,一般都是平民。宋以后有職銜的官員,除任職于刻石官署者外,一般不再親操刻石之役。』[15]宋灝獲得官銜,此職銜也非官署刻工官銜,但仍親自操刀進行鐫刻活動。此外,對于宋氏的官銜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平常的民間刻工是社會底層,想獲得一官半職是十分困難的,在給朱奇源制作寶賢堂集古法帖時只是一個生員,后又成為李東陽的『專屬』刻工,前程亦平步青云,雖然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宋氏官銜的獲得與藩王或李東陽有直接關系,但是不能否認這個官職為宋氏提供了更多與權(quán)貴、文人交往的途徑。
第五,手藝和學養(yǎng)相得益彰,贊譽不斷。宋氏給藩王、官員等制作刻石、刻帖,實質(zhì)是刻工與雇主的關系,卻又不僅僅是雇傭關系,更多的是像友人一樣的交往。李東陽曾贊宋灝『鐵筆隨指爪』,『鐵筆』、『石筆』這些題署,是『刻工有意通過石上刻字有如紙上行筆的比喻,突出鐫刻與書法之間的聯(lián)系?!籟16]而一般負責摹勒的也往往是精能書法者,或本身即是書法家[17],由此可見,宋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精通書法的,即使給藩王、官員當刻工,也是受到禮遇的,并未被看輕。書法也作為他與當時文人交往的媒介,李東陽能將父親的字法手稿交給宋氏完成,亦能說明其對宋氏書法認可和鐫刻技藝的信任。
明代叢帖之風興盛宋朝,刻工數(shù)量更勝于前朝,石刻數(shù)量激增。由于宋灝沒有家族傳承和支持,僅憑一己之力,加之年代久遠,留有的石刻數(shù)量十分有限;其次,宋灝所處地域是北方,而非刻帖繁盛的南方,亦非人才聚集的江浙地區(qū),雖然北方刻帖出現(xiàn)早于南方,但在質(zhì)量上遠低于南方,又因宋灝官職較低,非官方刻工,這是宋灝沒有得到較多關注的原因。但是,從鐫刻技藝、身份、交游等方面來看,宋氏極具特殊性,既異于官方刻工,又與私人刻工不同,筆者推測與宋灝相似的刻工應有相當?shù)臄?shù)量,值得繼續(xù)發(fā)掘,豐富刻工研究的面向。
注釋:
[1][7][8][9][10][11](明)李東陽撰,周寅賓,錢振民校點.李東陽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8:1611,1123,1134,815,1611,1042.
[2](明)康海撰,賈三強,余春柯點校.康對山先生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463.
[3](清)張延福著.姜子英校注·涇州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57.
[4]陽曲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陽曲縣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806.
[5](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九四·喬宇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5131-5134.
[6] 林邦鈞.歷代游記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364-365.
[12](明)王云鳳.杜少陵集·序(原本殘缺,藏于成都杜甫草堂)[G]//可參見張忠綱,趙睿才,孫微等編著.杜集敘錄.濟南:齊魯書社,2008:150.
[13][15][16][17]程章燦.石刻刻工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6,63,52,33.
[14]于博. 明代藩王刻帖性質(zhì)考辨[ J ] . 文藝爭鳴,2017(1):207.本文為福建省教育廳一般項目『渡臺書家在臺高等院校任職研究』(項目編號:JAS2109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師范學院
本文責編:王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