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郭嘉冰,成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主任,《西南鐵道報》總編輯。
一口氣讀完了報告文學《握緊生命的閘把——追記成都局集團公司貴陽機務段動車組司機楊勇》,我被作品深深打動。作者用飽蘸深情的表達,書寫了“中國鐵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楊勇烈士46年生命的歷程,歷經(jīng)數(shù)月的輾轉(zhuǎn)采訪、謀篇構(gòu)思、下筆落墨、幾易其稿,終于在這一刻塵埃落定——掩卷唏噓,又到6月,這部作品是對楊勇烈士的追思、緬懷,從另一個維度致敬英雄、致敬時代。傳承弘揚烈士精神,譜寫新時代中國鐵路共產(chǎn)黨員的奉獻之歌。
作為人物類報告文學,怎樣真實而非虛構(gòu)化、立體而非平面化、典型而非面孔化地刻畫和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面對的首要問題,也是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寫作對象是烈士,采訪活動異常特殊——和主人公的對話,只能借助第三方搭建的心靈橋梁,去感知、把握、領悟。
作者從一年前楊勇的最后時刻也是英雄時刻入筆,從生命最絢爛的綻放時刻回到最初的樣子,流暢、細膩地向讀者描述了楊勇拆裝手表的少年倔強、部隊摩托兵的童心未泯、入路學員制作檢點錘的專注執(zhí)著、喜入“全國青年文明號”的渾身“沖”勁、年過不惑的動車夢圓……以及初見女友的細心體貼和莫名緊張、被兒子同學羨慕不已的英武和帥氣……一路走過的足跡、一路陪伴的親情,使整個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英雄的氣韻蕩氣回腸、可感可觸。應當說,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刻畫和塑造,得以使人物形象飽滿而富有張力,讓讀者對人物產(chǎn)生親切感、參與感、敬慕感。
作為報告文學,文學性是其顯著特點。在楊勇事跡一年前集中報道、見諸媒體、影響廣泛的基礎上,怎樣通過藝術化的手法,擴展其形象內(nèi)涵、彰顯其獨特個性,進而讓讀者在不同以往的閱讀體驗中,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受到更強烈的沖擊?作品充分調(diào)動了多種表達方式,對在長達幾個月的采訪中積累的大量素材特別是細節(jié),進行了巧妙的鋪陳、細膩的刻畫。比如,與同齡司機共同選擇報考高鐵司機時目光相撞的篤定,寥寥三兩句,點燃的激情卻映照出中國高鐵的無窮魅力;比如,父與子在校門口一收一放、一靜一動的對白,在體現(xiàn)父子情深的同時,也折射出另一種情感——鐵路、高鐵、動車司機,構(gòu)成了兒子對父親的滿滿驕傲;再比如,帶上乘務班的兄弟為他相親壯膽,長期生活在男性世界的火車司機特質(zhì)躍然眼前,忠厚可靠又憨厚可掬,蠢蠢之中也難掩羞澀,很真實也很樸實。
動車司機楊勇是新時代緊握閘把的英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間展現(xiàn)得熾烈、壯烈。塑造好這個人物,有其特殊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作品以充滿感情、充滿力量的筆墨,帶領讀者實現(xiàn)了與英雄的時空對話,找到了報告文學的靈魂。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將切身感受融入第三人稱敘事中,寫到在采訪楊勇妻子時,聽到她動情的講述后,洶涌襲來的感動震撼其心靈,淚水如潮瞬間奔涌……這一刻,獨特的心靈感受和共鳴貫穿于真實可靠的敘述中,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
如今,烈士楊勇生前所在的貴陽機務段門口,矗立著一座用機車配件鍛造的蘆笙雕像,名為“笙笙不息”。在時間長河里,在慨然天地間,英雄從未走遠,故事未完待續(xù)。楊勇的名字閃耀著精神的光輝,沿著鐵道線生生不息、傳揚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