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棠
金秋十月,日麗風輕,氣候宜人,我和仁兄張根太一起,專程來到山東曲阜,拜謁向往已久的孔子故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一圍上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的厚重高墻,莊嚴中透著幾分神秘。據(jù)傳,有人稱贊子貢比仲尼賢能,而子貢則明智地說,夫子是數(shù)仞宮墻,誰又能逾越呢?這四個楷書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正是形容孔老夫子學問智慧之高深。進入孔廟孔府,所見多是孔子所處時代春秋魯國風貌的建筑群,那一排排、一處處看了就令人肅然起敬的古風古韻,入眼仿佛是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忠良圖、孝悌居、仁德廳、禮儀廳、廉潔坊等,處處都留下了孔子當年教育弟子的故事,讓我們好像看到了圣人那慈善的笑容,聽到了他那凝重的話語,進而感受到他瀟灑、溫暖、沉思、執(zhí)著、好學、敏銳等風貌。
接著,導游小孟(我們稱她“孟夫子”)引領我們走進了孔子博物館,這是一座代表中國儒學文化精髓的現(xiàn)代化博物館。在闊大的一層大廳,抬頭一看,上面是一個藍色的圓形物體,恰如群星璀璨的澄碧天幕。孔子的形象通過照明的變化在幕頂上慢慢呈現(xiàn)出來,真是太高俊、太令人敬仰了!一會兒,《論語》的書頁隨屏幕翻過,當出現(xiàn)“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字幕時,孟夫子則面對著我們問:“這段話該怎樣理解呢?”不待回答,她即興趣盎然地解說道:“傳統(tǒng)的說法,是講對待學習、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態(tài)度,而這樣的理解可能未必準確。它實際上表達了先師對待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的態(tài)度??鬃有貞讶收勖裰?,具有和諧天下的政治抱負,他當然希望自己的主張能得到全社會認可。所以,這段話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如果我的學說被社會普遍接受,在社會實踐中加以應用,那不是很令人感到愉悅嗎?即使不是這樣,有贊同我的學說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再退一步說,我的學說不被人理解和接受,自己也不怨憤惱怒,這不就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嗎?”孟夫子的簡潔解說,讓我們一時頗有頓開茅塞之感,也更激發(fā)了我們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孔子的敬仰之情。
翌日上午,我們來到以“明禮生活方式”為主題,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tài)旅游、休閑度假、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景區(qū)尼山圣境。
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位于尼山圣境大學堂西側(cè)的孔子塑像,背山面湖,巍然聳立,塑像高72米,基座高18米,海拔273.8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孔子雕像。舉目望去,那種“可親、可敬,師者、長者”的圣人形象非常逼真。我恭謹?shù)卣阶叩骄尴衲_下,凝神瞻仰,而后雙手合十,向圣人再三禮拜,且心中默誦著張載之言,一拜為天地立心,二拜為生民立命,三拜為往圣繼絕學,四拜為萬世開太平。在虔誠瞻拜之際,我的心扉豁然閃亮,進而產(chǎn)生一系列聯(lián)想——
我想到3歲喪父、17歲母親溘然長逝的孔子是怎樣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世態(tài)炎涼又是怎樣在孔子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痛苦的烙?。科淠赣H顏征在被逼無奈下帶著孔子移居闕里時的天空是否飄著細碎寒冷的雪花?在那個讓孔子流淚的時代上天為什么會如此不公?也許“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正是孔子于童年苦難歲月中的吶喊?!拔崾形宥居趯W”,那么他15歲以前呢?15歲以前的孔子正看著裊裊炊煙從自家茅屋上升起,正望著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正看著母親從家中進進出出縫衣補裳,正望著田地的盡頭日升日落。
磨難往往是人生最好的老師。當苦難的日子將孔子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想必會陡然激起他對美好生活的種種暢想。那時,除了奮斗和抗爭,他別無他法。15歲的孔子看著母親漸染的白發(fā)和長滿老繭的雙手,逐漸意識到學習做人和懂得生活的重要性。他開始將田野中的花香和隨處翻飛的蝴蝶拋之腦后,靜靜地坐在母親身旁聽講動聽感人的故事。時光如水,歲月如歌,一年又一年。忽然,慈愛的母親在一個冬雪飄散的午后悄然離開了人世。那一刻,孔子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他的天空變得冰冷而又凄清。
身心疲憊的孔子終于奮發(fā)讀書學習,然而他首先遇到的就是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在他之前,民間已流傳著《詩經(jīng)》和《尚書》的殘簡。那些身著紅衣、頭戴方帽的詩官,正敲著銅鉦沿街尋訪。
在一個朝陽初起的早晨,孔子突然悟到了一條自己都感到振奮的哲理:只有生活才是知識的源泉。對,應當向生活學習!“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贝孱^巷尾,到處是孔子的身影與足跡,他向鄰家的老翁咨詢處世的經(jīng)驗和生活的常識,向東村的老嫗探訪魯國的古文化,向忙碌的村姑尋問河水的暴漲與枯竭,向騎牛的牧童探問吹笛的方法與絕技。他的生活經(jīng)驗隨著歲月的過往而積多增廣。而在此時,他的注意力開始逐步轉(zhuǎn)向關注國家和政事。
諸侯爭霸,戰(zhàn)事頻仍,這種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讓孔子看到了百姓的苦難,他要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偉大抱負去力挽狂瀾。他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投入試圖扭轉(zhuǎn)乾坤中來,魯國的編年史《春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進入了他寬闊的視野。不知史無以明理,不知史無以知當今和未來。孔子這樣評價當時的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者也?!?/p>
站在滾滾而逝的沂水旁,他感到了時光易逝,歲月匆匆,慨然長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但也正是在匆匆而逝的時光面前,孔子逐漸變得強大,“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路走來,孔子連同他的思想漸漸成熟而豐足起來。他多么想在天下推行他的“仁政”思想,于是,他帶上弟子們開始了周游列國的生涯。這場推行理想之行實在是浩大而又艱難,走過無數(shù)的坎坷和泥濘,而孔子始終堅信,他的理想終究會在這片他摯愛著的熱土上實現(xiàn)。在魯國,一直行進不停的智者孔子,看看背后的行囊,終于決定坐下來,啟動自己傳承思想的偉大工程,廣收門徒,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一代又一代,曾子、孟子、荀子、朱熹……他的儒家學說得以像行走大地的陽光一樣燦然于天地間,百代流芳。
我在圣人塑像下流連忘返,如饑似渴般期盼,期盼先師智慧的甘泉,滌盡我身上的世俗之塵,使我的心境得以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