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皓婧
談及中國之美,不外乎山河壯闊、色香俱全與文化精深。走出國門,最令中國人自豪的還是那段積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李澤厚先生用明快玲瓏的語言將悠悠歷史抽絲剝繭,提煉中國之美注入著作《美的歷程》,將五千年的國風之美,鋪排在讀者眼前。
李澤厚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兼美學家。在20世紀80年代掀起的美學思潮中,李先生的美學著作出現(xiàn)在文壇,優(yōu)美細膩的文筆與哲學理性的思辨深深抓住了人們的心。1988年的《中國時報》采訪中,李澤厚先生交代了《美的歷程》的動筆初衷:他既看不得大部分的美學把很活潑的文藝創(chuàng)作僵化成了死板的東西,又不贊同許多文學史與藝術(shù)史把文藝創(chuàng)作割碎的做法,于是懷著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崇敬,讓這部美學巨著問世。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盡管如此匆忙的歷史巡禮,不應(yīng)只是一件閑情逸致或毫無意義的事情?!毕壬堰@本書比作一場匆忙的穿越時空的歷史巡禮。這場盛大的巡禮自遠古時期出發(fā),以精妙絕倫的工匠藝術(shù)開篇,途經(jīng)各朝各代,將先秦的理性、楚漢的浪漫、魏晉的風骨、宗教的極樂、盛唐的詩歌、中唐的文藝、宋元山水的意境以及明清時期的思潮向我們娓娓道來。雖匆匆梳理,但條理清晰;雖泛泛巡禮,但內(nèi)容翔實。
李澤厚先生以他獨到的見解,抓住中國美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重塑了讀者對美的認知?!睹赖臍v程》的藝術(shù)鑒賞價值在于沒有割裂人文與時代,通俗易懂又經(jīng)世致用。首先,在古畫的美學鑒賞中,“兩宋之美”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眾所周知,南北宋藝術(shù)風格迥異:北宋之美是遼闊雄渾的,北宋古畫多采用全景展現(xiàn);南宋之美是柔美詩意的,南宋古畫多采用特寫描繪。從北宋的全景到南宋以虛寫實的特寫“馬一角”,沒有好壞高低之分,只有形式的千變?nèi)f化。其次,極具時代感的佛雕藝術(shù)鑒賞也非常實用。不同的時代,宗教藝術(shù)也有著獨樹一幟的面貌:魏晉秀骨清像,以寧靜高超之姿面世,社會動蕩,壁畫上苦難故事居多;唐朝佛像有大耳,極顯富態(tài),壁畫逐漸世俗化,常常描繪太平盛世的鐘鼓齊鳴;宋朝佛雕秀麗嫵媚,多以文弱清秀示人,壁畫徹底世俗化,放大了“人”在宗教壁畫中的作用。佛雕與壁畫是充滿時代感的藝術(shù)。宗教寓于藝術(shù),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從魏晉的悲壯到唐宋的繁榮,恰恰也見證了時代的興衰更迭。
李澤厚先生在書的末尾寫道:“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碑斀裆鐣形鞣矫缹W間的較量從未停息。在許多設(shè)計大賽中,面對一些西方時尚元素的沖擊,仍有許多具有中國風元素的設(shè)計作品脫穎而出。這些藝術(shù)家或許不是設(shè)計最出色的一個,但一定是最懂得“尋根”的一個。所謂“尋根”,就是尋找我們中華民族獨有,而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獨特美學內(nèi)涵。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才能真正維護中國的文化之根?!睹赖臍v程》既是一場巡禮,更是一次文化人的國魂洗禮。
(北京印刷學院)